“乡”约元格好风光 “孝”文化里话振兴

内容更新时间:2023-02-24 10:01:20来源:闽侯乡音报

    本报讯 2月17日,由福州广播电视台、县农业农村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竹岐乡人民政府承办的“大美首邑·四季闽侯”乡村振兴年全媒体直播第12站在竹岐乡元格村举行。观看直播网友超51万人次,共同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这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充满自然气息,让人能尽情享受慢生活节奏;这里有两百多年的油茶种植和采摘史,出产的茶油色泽金黄、口感醇厚,远近闻名;这里文化底蕴颇深,是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远济桥倡议修建者陈景韶的故乡,其故居至今犹存……这里就是元格村,一个地处竹岐乡西部,毗邻鸿尾乡的半山区小村落。

看乡村美如画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元格村,只见道路洁净平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路边两旁绿树成荫,山峦起伏,蓝天白云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然而如今的美景,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房前屋后堆放的生活垃圾,临时搭盖的狗窝、鸡棚,随处可见的“牛皮癣小广告”……这一切现象,随着“整洁闽侯”行动的开展而得到改善,借着这一“东风”,村两委干部带头在村里开展了一场村容村貌治理行动,带领村民积极投身到乡村建设一线,建起了集中广告栏,铲除了“牛皮癣小广告”,还实行村干部包街巷、党员包户、群众“门前三包”工作机制,将卫生环境整治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

    村容村貌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也在同步跟进。为此,元格村新修建了孝廉文化长廊、登山道,新挖了源心湖;同时还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公园、打造了以“清风微语”森林阅读为主题的“鸟巢书屋”,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纳凉、健身的好去处,更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感元格“孝”春风

     “这座‘孝女坊’,述说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承载着一种不朽的精神……”直播现场,跟随福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占小营的脚步,在元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立强介绍下,大家来到孝女坊,走孝路、过孝门。

    据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历史原因,牌坊被拆除,“圣旨”牌额、匾额等石雕、石刻构件陆续散落民间。2022年4月底,元格村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发布“征集令”,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全网寻找失落的“圣旨”牌额等牌坊旧构件。征集活动得到了群众的热情响应,至当年7月,牌坊坊额、石柱、石狮子、孝女坊葫芦顶底座等构件相继“失而复得”。

    如今,经过半年多的建造和打磨,这座“历经苦难”的孝女坊终获“重生”,并为元格村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未来,我们将把孝女坊、陈景韶故居、孝文化步行道、元格登山观景道等资源串珠成线,打造成具有元格特色的文旅休闲度假地。同时进一步吸取好孝女坊存在的孝道内涵,加大陈景韶进士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闽侯孝道第一村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王立强说。

品茶油花木好

    “茶油色泽金黄、气味清香,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直播现场,县融媒体中心主播梁诗婷带领线上观众,近距离的感知元格村茶油的“色、香、味、鲜”。

    据介绍,元格村油茶种植和采摘历史悠久,最远可以上溯到清朝,至少有两百多年历史。当地的茶籽采集是采取人工的方式,一粒一粒采摘下来的。每年霜降节气,家家户户便开始采摘茶籽,茶籽采摘回来后要放在阳光下暴晒,待到爆开后,手工分拣,取其优者继续晾晒1月有余,到冬至前后才能开始压榨。

    凭借着气候和环境的优势,元格村的茶油品质相当高,色泽金黄,口感超级好,远近闻名、供不应求。“现在油茶树每亩大概收益在1000元左右,村内最大的油茶种植户每年茶油收入就能达到5至6万。全村靠此收益近300万元,是村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元格村村干部鲍长枝说。

    除了茶油,还有橄榄、茶油熏鸭、蜂蜜、地瓜粉、蔬菜瓜果……随着这些农特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也为元格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