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品离愁

内容更新时间:2014-09-22 10:27:19来源:闽侯乡音报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品读吴文英一阙《唐多令》,时光似乎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宋朝:长亭外,古道边,离人将行,执手无语,泪湿阑干,惟有秋风掀动行人衣襟。每每读起情真意切的别离诗依然令人心生感动,旅人游子的孤寂身影时常萦绕心头。
     唐朝的张继夜泊枫桥之际,独坐船头看见江枫渔火,星星点点地燃起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一任霜夜白,一任月滑落,裹紧了衣被却温暖不了思乡心,惟有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声声入耳,搅得人彻夜难眠。
    难忘宋时王安石泊船瓜洲时的身影。离家日久,路过近在咫尺的家乡却不能回家,只好慨叹时光易逝、事务繁忙,面对皓月,他也空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愁绪。举头望月,低头思乡,月光照亮了多少寂寞的身影啊。苏轼中秋思念子由,举杯对月,借酒浇愁,竟不知今夕何年!
    游子多似浮云,在外面总也找不到落地生根的感觉,所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目光总会不远千里向着叫做家的地方飞翔。每当夕阳西下,我常会想起那个牵一匹瘦马的词人马致远与枯藤老树昏鸦一起构成的一幅断肠人独行在天涯的画面。他的内心会不会念叨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外面有游子,家里人的心也跟着飘游。于是宋朝诗人张籍在《秋思》中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人的这封信里应是亲人千叮万嘱,是无尽的牵挂,也是生活的所迫,更是世事的无奈。
 
 
 

    虽说挚友分别,前人也不乏“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何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旷达胸怀,但“有明月,怕登楼”仍是大多数人的心理。
    拂去历史的尘埃,寻着诗词的足迹,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便显现在我们的眼前。在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年代,离愁恰如春草一般,渐行渐远渐深。正是因为真情的自然流露才使得别离诗,思乡词愈发动人心弦,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才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何处合成千古愁,应是离人心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