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品味师恩

内容更新时间:2014-09-22 10:13:40来源:闽侯乡音报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蜡烛,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金秋九月,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徜徉在古诗词里,品味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深沉的爱。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停止吐丝,织出满园锦绣;蜡烛烧尽停止流泪,照亮学子心灵。有谁,能够爱得如此深沉、如此无私?有谁,能够爱得如此坦荡、如此伟大?这一句话就道出了教师这一职业一生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读来令人敬佩感动。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缤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养出更多的新花。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方法,借落花抒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们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所挚爱的教育事业,最终滴滴汗水化作朵朵奇葩
    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桃李代学生,赞美了老师培养的学生满天下的芳名远播。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爱无言,大德无痕。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唤醒沉睡的种子。在教育园地里辛勤地劳作,教师爱学生,也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以全心全意的爱去温暖、融化每一个莘莘学子的心,使他们的学养思想、行为品德在潜移默化受到陶冶,启迪和洗礼。
     郑燮的《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前两句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但后辈的成长,又离不开前辈的培育与教导;后两句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老一辈的扶持,新生力量必将更加强大,全诗深刻隽永,寓意深长,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老师的赞颂、感激之情。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为学莫重于尊师”、“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品读这一首首情深意长且经久不衰的古诗词,令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让人体会到古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