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蝉鸣声渐远
内容更新时间:2014-08-11 10:09:06来源:闽侯乡音报
在童年的记忆里,蝉鸣是乡村夏末秋初的主旋律。房前屋后,村里村外,随处有蝉的身影,一如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描述的那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乡村多数时间是沉睡着的,没有车水马龙商贩喧嚣,没有喇叭音响机器轰隆。蝉的到来,是乡村热闹的时节。唤醒乡村耳朵的是雄蝉。蝉除了有雌雄之别,还有大小之分。大蝉俗称“知了”,通体黑色,小蝉俗称“伏了”,多为淡绿色和绛紫色。
夏日的午后,村民手摇蒲扇,或蹲或坐于树荫下,唠家常话桑麻,也有扯一苇席在树下躺着听蝉鸣的。大蝉放声高歌,嘹亮高亢,仿佛粗犷的男高音;小蝉浅吟低唱,清脆婉转,似小溪潺潺玉笛悠扬。有时一蝉独唱,低沉悲切、声嘶力竭,大概被螳螂欺负了;有时群蝉齐鸣,抑扬顿挫、气势磅礴,像晚会上的大合唱。在此起彼伏强弱交替的蝉声中,番茄变红丝瓜拖藤芝麻开花大豆结荚,乡村的一切祥和而自然。
捕蝉是乡村娃爱玩的游戏。暑假里,六七岁的孩童到十五六岁的少年,整日在树丛里寻觅转悠。叫起来屁股一翘一翘的伏了多在矮树干上,淘气的孩子拖鞋屏气爬上树,用手去扣。黑色的知了多在杨树柳树的枝丫上,聪明的孩子在长竹竿的一端用铁条做个环形扣,到屋角旮旯处粘上两层蜘蛛网,或者绑上个网兜,瞅准目标,蹑手蹑脚地去网,捉到了自然心花怒放,捉不到也没什么遗憾,到附近树上再捉就是,总能满载而归。
我那时几乎成了捕蝉专家,除了空手套蝉网兜捕蝉,我还自制弹弓叉去射蝉。虽然射术不错,可不长眼的子弹(即小石头),有两次飞到了邻居的屋顶,还有一次居然飞到了二叔的脑门上,二叔一声吼啊,我风风火火地逃走。二叔的脑门贴了一周的创可帖,我的弹弓叉因此葬身井底,屁股也疼了一天。可爱蝉之心不改,捕蝉之技见长。我改变捕蝉思路,在蝉飞上枝头之前就逮到它。傍晚时分,是蝉准备爬出洞穴的时候,我就在河堰田埂、墙角树下,寻找蛛丝马迹。看到小洞口,我就用手轻轻一抠,蝉就会顺着手指爬上来。有时蝉赖在洞里不出来,我就用细竹棍插入洞中“勾引”它出来。如果还不出来,我就武力解决了,用水淹、用镐头挖均可。
再后来,我改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去捕蝉。这时候蝉已从泥土里爬出,有的爬上了墙角,有的爬上了篱笆,有的爬上了树,有的正在寻找攀爬的目标,统统被我逮个正着。最初没有手电筒照明,我是摸黑捉蝉,就是用手在树上乱摸,有一次摸到一只蟾蜍,害得我用肥皂洗了三遍手。有了手电筒后,我捉蝉就方便多了,看到蝉直接拿了放在网袋里。我还看到了蝉蜕壳时的样子,先是脊背裂开一条缝,然后全身使劲往上钻,变成了“大头翁”。刚蜕壳的蝉是黄色的,蝉翼是透明的,有着类似蛹化斑蝶的美丽和惊艳。捕蝉方法改变了,效率也提高了。一晚上,就能捉个上百只。捉来的未蜕壳的蝉和刚蜕壳未变黑的蝉,洗净后,在油锅里煎炒一番,就成了美味佳肴。在生活困顿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顿肉的年代,蝉成了乡村孩童最丰盛的美餐。
到了寒露霜降时节,地下的蝉和树上的蝉就很少了。蝉壳就成了乡村孩子搜集的目标,拿着竹竿提着竹篮到树林里找蝉壳,搜满竹篮就送给镇上的药店。药店老板按斤付钱,通常几分钱一斤。11岁那年的暑假,我卖蝉壳挣了8元钱,交完当期学费还剩下2元。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桶金,带给我长久的快乐。
如今远离青春年少,移居城市多年,听到蝉声已属奢望,更不用说捉蝉吃蝉了。前两天,母亲从家乡来,我问母亲家乡的蝉还多吗?母亲说,现在庭院是水泥地村路是水泥路,哪还有蝉啊,今年好象都没听到蝉鸣啊。看来蝉鸣真的越来越远了。
乡村多数时间是沉睡着的,没有车水马龙商贩喧嚣,没有喇叭音响机器轰隆。蝉的到来,是乡村热闹的时节。唤醒乡村耳朵的是雄蝉。蝉除了有雌雄之别,还有大小之分。大蝉俗称“知了”,通体黑色,小蝉俗称“伏了”,多为淡绿色和绛紫色。
夏日的午后,村民手摇蒲扇,或蹲或坐于树荫下,唠家常话桑麻,也有扯一苇席在树下躺着听蝉鸣的。大蝉放声高歌,嘹亮高亢,仿佛粗犷的男高音;小蝉浅吟低唱,清脆婉转,似小溪潺潺玉笛悠扬。有时一蝉独唱,低沉悲切、声嘶力竭,大概被螳螂欺负了;有时群蝉齐鸣,抑扬顿挫、气势磅礴,像晚会上的大合唱。在此起彼伏强弱交替的蝉声中,番茄变红丝瓜拖藤芝麻开花大豆结荚,乡村的一切祥和而自然。
捕蝉是乡村娃爱玩的游戏。暑假里,六七岁的孩童到十五六岁的少年,整日在树丛里寻觅转悠。叫起来屁股一翘一翘的伏了多在矮树干上,淘气的孩子拖鞋屏气爬上树,用手去扣。黑色的知了多在杨树柳树的枝丫上,聪明的孩子在长竹竿的一端用铁条做个环形扣,到屋角旮旯处粘上两层蜘蛛网,或者绑上个网兜,瞅准目标,蹑手蹑脚地去网,捉到了自然心花怒放,捉不到也没什么遗憾,到附近树上再捉就是,总能满载而归。
我那时几乎成了捕蝉专家,除了空手套蝉网兜捕蝉,我还自制弹弓叉去射蝉。虽然射术不错,可不长眼的子弹(即小石头),有两次飞到了邻居的屋顶,还有一次居然飞到了二叔的脑门上,二叔一声吼啊,我风风火火地逃走。二叔的脑门贴了一周的创可帖,我的弹弓叉因此葬身井底,屁股也疼了一天。可爱蝉之心不改,捕蝉之技见长。我改变捕蝉思路,在蝉飞上枝头之前就逮到它。傍晚时分,是蝉准备爬出洞穴的时候,我就在河堰田埂、墙角树下,寻找蛛丝马迹。看到小洞口,我就用手轻轻一抠,蝉就会顺着手指爬上来。有时蝉赖在洞里不出来,我就用细竹棍插入洞中“勾引”它出来。如果还不出来,我就武力解决了,用水淹、用镐头挖均可。
再后来,我改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去捕蝉。这时候蝉已从泥土里爬出,有的爬上了墙角,有的爬上了篱笆,有的爬上了树,有的正在寻找攀爬的目标,统统被我逮个正着。最初没有手电筒照明,我是摸黑捉蝉,就是用手在树上乱摸,有一次摸到一只蟾蜍,害得我用肥皂洗了三遍手。有了手电筒后,我捉蝉就方便多了,看到蝉直接拿了放在网袋里。我还看到了蝉蜕壳时的样子,先是脊背裂开一条缝,然后全身使劲往上钻,变成了“大头翁”。刚蜕壳的蝉是黄色的,蝉翼是透明的,有着类似蛹化斑蝶的美丽和惊艳。捕蝉方法改变了,效率也提高了。一晚上,就能捉个上百只。捉来的未蜕壳的蝉和刚蜕壳未变黑的蝉,洗净后,在油锅里煎炒一番,就成了美味佳肴。在生活困顿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顿肉的年代,蝉成了乡村孩童最丰盛的美餐。
到了寒露霜降时节,地下的蝉和树上的蝉就很少了。蝉壳就成了乡村孩子搜集的目标,拿着竹竿提着竹篮到树林里找蝉壳,搜满竹篮就送给镇上的药店。药店老板按斤付钱,通常几分钱一斤。11岁那年的暑假,我卖蝉壳挣了8元钱,交完当期学费还剩下2元。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桶金,带给我长久的快乐。
如今远离青春年少,移居城市多年,听到蝉声已属奢望,更不用说捉蝉吃蝉了。前两天,母亲从家乡来,我问母亲家乡的蝉还多吗?母亲说,现在庭院是水泥地村路是水泥路,哪还有蝉啊,今年好象都没听到蝉鸣啊。看来蝉鸣真的越来越远了。
吴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