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远的儿时年味儿

内容更新时间:2013-02-16 16:43:41来源:闽侯乡音报

    在记忆中的童年,每年刚过腊八,几个顽皮的小孩子就按捺不住了,穿上新衣,冒着严寒,跑到街上,点燃几个小小的红爆竹。当零零散散的响声传来时,母亲便对我说:听,露年味儿了。听了母亲的话,我急忙钻进里屋,也去寻找爆竹。
    进了腊月,日子就过得特别快;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年味就浓了。于是,母亲便开始算计要发多少压岁钱,要招待几桌客人,要走哪几家亲戚,初一拜年,初二待客……日程一下子就排到了第二年正月初十。
    集市距我家仅有三里路,每年春节前,我常跟着父亲去赶集,买鱼肉菜蔬、点心水果,也买敬天祭祖的香、年画儿和春联。集市上年货云集,商铺林立,人声嘈杂,喧闹非凡。我们总是身不由己地挤在人群里,慢慢地往前挪动。平时的集市,也就大半天,而年集,通常要赶一整天。等到太阳西落的时候,大家才手提肩扛着沉实的年货匆匆回家。
    每年腊月二十六,母亲都会找来几个邻居帮忙杀猪。那情景特别热闹:几个壮汉一声大喊齐用力,把猪掀翻在地,然后绑个四蹄朝天。猪的尖叫声像是新年的序曲,顷刻响遍了半个村子,树上的几片枯叶也被震落下来。邻家大哥一下子把尖刀插进猪脖子,猛地往前一推,鲜血便喷涌而出。他还在猪腿上割开个小口,吸足气,对着猛吹。大锅里滚沸的水被端过来,浇上去,“哧哧”的刮毛声接着就响起来。不一会儿,刚才的黑毛猪就变成肉片了。再过个把钟头,厨房里就飘出阵阵香气。
    忙活了一年的乡亲们抖落一身的疲惫,备好年货之后,或窝在家里看电视、喝茶、聊天,或到街上溜达闲逛,看路边的风景。心里却在盘点着一年的收成、来年的行程;外出求学、打工的姑娘小伙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他们衣着光鲜,精神抖擞,撇着南腔北调,哼着流行歌曲,拉着在城里见到的稀奇事儿,不时把爽朗的笑声洒落在寒冷的大街小巷里。他们身上散发着新潮和活力,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风景。
 我正沉浸在那早已飘远了的浓浓的儿时年味儿里,楼下突然传来“嘭”地一声脆响。哦,肯定是儿子在楼下点燃了一个爆竹。您看,您听,那浓浓的年味儿又来了!
(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