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山区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

内容更新时间:2008-05-16 09:59:48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县耕地3.7万公倾,林地面积11.5万公倾,园地1.4万公倾,粮丰材茂,物产丰饶。苍苍青山竹木参天叠翠,泱泱闽水鱼贝珍奇泛彩。橄榄、柑桔、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蜚声海内外,橄榄最为珍贵,素誉“八闽珍果”,闽侯县还是“中国橄榄之乡”。柑桔遍布闽江两岸,素享“闽江桔子红”之誉,尚干单脚蛏、峡南凤尾鱼、南通银鱼、侯官河鳗素称“水中四珍”。
闽侯橄榄  名扬天下
      橄榄别名青果,因其始涩后甘,犹逆耳忠言,故又名谏果。
      闽侯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橄榄生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橄榄成为全县果树的主栽品种和传统的特色名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1996年闽侯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闽侯县种植橄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已很盛行。据《新唐书》及《八闽通志》记载,唐朝时福州府在土特产贡品中就列上橄榄。民国版《闽侯县志》载:橄榄“出福州甘蔗洲,芋原八十里间,沿麓树之。”
      闽侯县橄榄的主要品种有檀香、惠园、自来园、长营等四大品种。但由于橄榄长期的实生栽培和自然变异,形成了许多品系。2005年闽侯县开展了橄榄优良单株的选育,召开了首届闽侯县优良橄榄鉴评会,筛选出优质甜橄榄品种12个。近年来甜榄的价格每50公斤都在1500元以上,甜橄榄已成为鲜食橄榄的主力,成为拓展橄榄市场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橄榄产业的发展,把做大做强橄榄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同时,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对橄榄产业的发展和规划进行调研、听取专题汇报、进行专题研究,并对橄榄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要求。加上橄榄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橄榄价格的提高,更极大地推动了闽侯橄榄生产发展。2007年9月14日,闽侯县还成立了橄榄行业协会,这标志着闽侯县橄榄产业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协会正致力协助推动闽侯橄榄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工作。
      2007年12月26日,经过专家评审,闽侯橄榄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省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议并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示范区以福建绿百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项目承担单位,示范区域内有白沙、荆溪、甘蔗、鸿尾、竹岐五个乡镇,均处于闽江中下游沿岸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橄榄主产区。
      实施橄榄标准化生产后,标准化中心示范区的经济效益比实施前增20%-50%,同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明显提高,实现了“龙头带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目标。以福建绿百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标准化中心示范区,采取区域全面推进与龙头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推进方式,辐射带动白沙、荆溪、甘蔗、鸿尾、竹岐等周边乡镇农业企业及农户,标准化示范总面积已达1万多亩,带动农户5000多户。
      目前,闽侯县橄榄种植面积4万多亩,产量1万多吨,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中有12个乡镇(街道)均有栽植,橄榄种植户有1万多户,百亩以上连片的橄榄场有42家,500亩以上连片橄榄场有12家。近年来,随着价格的攀升,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果农的收益也在增加。橄榄已成为产区果农的主要收入来源。闽侯现有各类橄榄加工厂有30多家,产品达80多种。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福州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振园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发挥山区优势,发展“三苦”产业
      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改造传统农业。我县出台了扶持山区发展“三苦”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三苦”生产,帮助农民创业增收。去年全县“三苦” 种植面积达3.15万亩。
      苦桔 学名瓯柑,是温州传统的特产名果,其栽培历史约有1300多年,早在唐代就有“温州土贡柑橘”的记载,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苦桔果色橙黄,果肉多汁,略带苦味,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D和果糖、柠檬酸及钙、磷、铁等营养物质。苦桔除鲜食外,果实可制柑饼,可酿果酒,果皮可提炼橙皮油,花可提炼香精,也是良好的蜜源。落地果和柑皮则是宝贵的中药材,味甘、性寒,能解热生津,化痰止咳,对咳嗽、麻疹、肝炎、高热和高血压等症状具有一定疗效。
      2006年春末夏初,闽侯县在洋里果树试验示范场和白沙良种场各建立苦桔苗圃一个, 着手育苗。到目前止,洋里乡10万多株苗已全部发给当地村民,白沙的10万多株苗供白沙、鸿尾、大湖、小箬、廷坪等乡镇。
      苦笋 味苦性温,是极佳的天然健胃食品,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在福州地区只产于闽侯县北部几个山区乡镇。长期以来,由于主要靠天然苦竹自然生长,规模小、产量低,仅能满足当地自产自销,每公斤售价10元。
      根据闽侯县委、县政府的“三苦”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闽侯县林业局立足为廷坪、大湖、洋里等3个乡抓好“苦竹”栽培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工作,苦竹基地,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目前,上述3个乡苦竹示范基地总面积13025亩,其中大湖乡8875亩、洋里乡3300亩、廷坪乡850亩。
现在,上述山区3个乡正加强苦笋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苦笋的档次和产值,创出品牌。去年,大湖乡委托食品加工企业试制了几种不同风味的苦笋产品,作为招待来宾的特色菜,深受好评。目前,大湖乡正积极与客商接洽,商谈合资办厂事宜。
      苦菜 有安心益气,强力明目之功效。加工制成的腌苦菜是夏日佐饭的美味佳肴。亦可采来鲜品,洗净,水烫,拧干切细,加入调料,凉拌食,具有爽口开胃、消暑、除心烦的作用。“冬日进补,夏天吃苦”,这是福州人传统的保健饮食习惯,苦菜因合时令,且风味独特,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热衷的佳肴。
      闽侯县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用3年时间推广苦菜种植,创建万亩苦菜基地。目前,闽侯县已发展苦菜种植200多亩,今年还将种植500亩,其中在大湖、洋里、廷坪等山区乡镇建立苦菜示范片120亩,在荆溪、江洋等地建立试验基地,有关部门还对大田种植苦菜给予资金扶持。据了解,闽侯县从06年开始就着手进行苦菜优质高产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在荆溪进行苦菜种植试验,对苦菜的品种、用肥、繁殖及病虫害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通过露天和大棚种植进行比对,探索有效的种植方法,培育高效优质的苦菜品种,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大部分苦菜是供当地餐馆使用。而在福州的餐馆中,新鲜苦菜每斤可以卖到3元左右,如果能建立顺畅的销售渠道,农民的收入将大大提高。据了解,廷坪乡正委托省农林大学食品科学院进行苦菜加工技术攻关,希望能与企业合作开发苦菜生产。
     唱响高优特色农业品牌
      依托资源优势,闽侯大力发展蔬菜、茶叶、林、竹等高优特色农业。大湖乡菜农不断扩大了蔬菜的种植面积,收入大幅增加,菜农收入多的可达10多万元,少的也会收入二、三万元。2007年,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30.3万亩,总产量达64.2万吨。在蔬菜主产区,闽侯县建立了雪峰农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兰圃、尚干等蔬菜产品交易中心,方便当地农产品的就近交易。
      去年,全县共有1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家县级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带动农户达7.3万多户,增加农民收入3.2亿元。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共签订订单2万亩。积极开展“百龙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组织30家龙头企业与建制村结对共建。推广“农户+合作社+公司(市场)”模式,成立大湖花楣栏果蔬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花卉产业蓬勃发展
      闽侯县栽培花卉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花卉业得到长足发展,对此,闽侯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花卉产业的发展,把花卉列为重要产业之一。到2007年,全县花卉、苗木栽培面积8850亩,年产值9210万元,花卉产区主要分布:南屿镇4450亩,主要品种有多肉植物、台湾蝴蝶兰、观叶植物、根雕盆景、多头苏铁、澳洲南洋杉等名贵花卉近千种;南通、祥谦镇2100亩,品种有多肉植物、鲜切花、树桩盆景、绿化乔灌木等各种花卉500余种;青口、上街、大湖等2200亩,以根雕工艺、苏铁、草坪、牡丹等花卉为主;荆溪、竹岐等乡镇以传统国兰、台湾品种引进和绿化观赏大苗为主。(记 者   陈建鋆   黄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