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人文首邑 海西度假胜境
内容更新时间:2008-05-16 10:00:34来源:闽侯乡音报

上街大学新区成为闽侯新兴的旅游胜地。


远眺五虎山。

旗山国家森林公园。
闽侯,素有“八闽首邑”之称,几千年昙石山文化孕育了闽越文明,造就了闽侯旅游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灿烂的名胜古迹、人物传奇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又丰富了闽侯旅游的生命底色。旗山、五虎山、雪峰山巍峨宏伟,雄拥八闽首邑;闽江、乌龙江环贯全境,荆溪、大樟溪、大小目溪、源里溪等密布其间,滋润着闽侯山水田园。
闽侯地处闽都首辅,榕城西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独步八闽的森林温泉,别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使闽侯成为“八闽人文首邑,海西度假胜境”, 成就了未来海峡西岸的绿色休闲文化之都。
闽侯地处闽都首辅,榕城西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独步八闽的森林温泉,别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使闽侯成为“八闽人文首邑,海西度假胜境”, 成就了未来海峡西岸的绿色休闲文化之都。
文物故居丰富多彩
闽侯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境内文物点500多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名人故居、摩崖题刻、古塔等遍布全境,其中以被称为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摇篮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和大本厝最负盛名。
昙石山遗址位于县城甘蔗镇昙石村,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9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称“贝丘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后,其规模将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博物馆内展出考古发掘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是福建省原始社会昙石山人劳动生息的缩影;黄土文化展览,展现奴隶社会先秦闽族精美的仿铜印纹陶器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展出第八次发掘的30余座墓葬、陶窑和壕沟等考古遗迹和文物,让观众有亲临考古现场之感。中华第一灯、昙石山人颧骨、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提线陶簋、18件陶釜、竖立坑中的殉葬男奴,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六样堪称“中华之最”的宝贝。
大本厝位于上街厚美村,建于清道光年间(1829年),原为乡绅张大本住宅。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三天井,配以左右厢房、后回廊,系全木结构建筑。面阔均五间,进深前、中、后三座分别为三柱二间、五柱三间、七柱五间,穿斗式木架构,悬山顶。
大院内的大天井,皆用巨大的花岗石铺就,院外有门前埕、后花园和左右花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三进大院用闽北深山中的上乘杉木建成,虽经百年风雨,仍保全完好。
大本厝为典型的清代中叶建筑模式,屋宇高耸,梁柱粗大坚固,雕梁画栋。三个大厅与正房、厢房皆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屋顶巧妙地设计成三重极具民族风格的彩绘屋脊,两边翘角巍峨、壮观。七柱厅中的案桌、五柱厅两旁的公座椅及三个大厅壁上悬挂的字画,天井中的八个大水缸,无不透出大院古朴典雅、厚重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高悬于三进大厅梁上的五块文武魁牌匾及七柱大厅正梁上由清同治皇帝钦赐的“诰命”盒式雕龙镀金牌匾,显示了大本厝的古老与珍贵,也记载了张氏家族先辈的勤奋与业绩。
昙石山遗址位于县城甘蔗镇昙石村,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9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称“贝丘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后,其规模将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博物馆内展出考古发掘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是福建省原始社会昙石山人劳动生息的缩影;黄土文化展览,展现奴隶社会先秦闽族精美的仿铜印纹陶器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展出第八次发掘的30余座墓葬、陶窑和壕沟等考古遗迹和文物,让观众有亲临考古现场之感。中华第一灯、昙石山人颧骨、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提线陶簋、18件陶釜、竖立坑中的殉葬男奴,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六样堪称“中华之最”的宝贝。
大本厝位于上街厚美村,建于清道光年间(1829年),原为乡绅张大本住宅。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三天井,配以左右厢房、后回廊,系全木结构建筑。面阔均五间,进深前、中、后三座分别为三柱二间、五柱三间、七柱五间,穿斗式木架构,悬山顶。
大院内的大天井,皆用巨大的花岗石铺就,院外有门前埕、后花园和左右花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三进大院用闽北深山中的上乘杉木建成,虽经百年风雨,仍保全完好。
大本厝为典型的清代中叶建筑模式,屋宇高耸,梁柱粗大坚固,雕梁画栋。三个大厅与正房、厢房皆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屋顶巧妙地设计成三重极具民族风格的彩绘屋脊,两边翘角巍峨、壮观。七柱厅中的案桌、五柱厅两旁的公座椅及三个大厅壁上悬挂的字画,天井中的八个大水缸,无不透出大院古朴典雅、厚重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高悬于三进大厅梁上的五块文武魁牌匾及七柱大厅正梁上由清同治皇帝钦赐的“诰命”盒式雕龙镀金牌匾,显示了大本厝的古老与珍贵,也记载了张氏家族先辈的勤奋与业绩。
自然生态秀丽多姿
闽侯拥海濒江,山环沃野,三山(旗山、五虎山、雪峰山)两江(闽江、乌龙江)五条溪(荆溪、大穆溪、小目溪、源里溪、大樟溪)造就了闽侯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旗山、五虎山、雪峰山、十八重溪、石牛山和荔园度假村构成了闽侯六大风景名胜区,其中最为出名的当数旗山、十八重溪、五虎山等。
旗山,位于闽江南岸,脉延南屿、上街两镇,山势逶迤似翠,又名翠旗山。与鼓山东西对峙,有“左旗右鼓,全闽二绝”的美誉。
观旗山胜景,以东麓最佳。太平山上的郑善夫书“旗山第一峰”的题刻遒劲雄浑,山中的灵凤寺、仙宗寺和龙谷寺,以及龙潭山下“龟、蛇、剑、印”四灵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神奇的历史传说。
旗山分布有“天梯瀑布”“珠帘瀑布”“别有洞天瀑布”“玉女瀑布”“贝壳瀑布”等大大小小十多个瀑布。穿行于山间,松涛声、流水声、鸟鸣声,奏出一支和谐的大自然交响曲。在旗山众多瀑布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天梯瀑布。清纯的流水从百米高的绝壁顶端飞泻而下,撞击着悬崖上不规则的岩石,飞溅起层层水花。水花随风飘落到游人的脸上和身上,顿时驱散一身燥热,一缕惬意油然而生。
十八重溪位于南通镇,因溪的十八条支流而得名。景区内散布着由火山岩构成的峰、岩、崖、谷、洞、石,山水交融,浑然天成。并有酷似武夷山“大王峰”的“皇冠峰”,有“织女岩”、“石济公”、“知音瀑布”、“乌龙吐水”、“龙潭”、“弱翠潭”、“水帘洞”等100多个自然景观。更奇特的是还有许多野生的猕猴群出没其间,给游者增添许多情趣。
经过开发,目前在第六重溪处,建有“石风帆山庄”,配套建有“一品香”酒楼、“咪咪”咖啡厅、“爱君”卡拉OK舞厅、“棋牌点”娱乐室、“金蝶”茶廊舞厅、“姜太公”钓鱼台、“自得乐”烧烤园、天然游泳池和中、小型的会议室等,集食宿、娱乐、会议于一体,全方位为旅游者服务。
人文名胜熠熠生辉
闽侯人杰地灵,五千年的文化赋予闽侯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古刹宫祠、古亭书院、桥塔牌坊等熠熠生辉。素有“江南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寺和青圃灵济宫尤为引人注目。
雪峰崇圣寺,位于大湖乡雪峰村雪峰山南麓,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也是江南五十刹之一,素有“江南丛林第一”之称。
雪峰寺建筑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明建清修建筑,俗称旧寺,仅存大雄宝殿和门亭,坐西北朝东南,大殿面阔七间,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架构。二为清光绪年间达本祖师所建,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有天王殿、左右钟鼓楼和回廊、大雄宝殿、法堂。三为1992年后的建筑,包括山门、放生池、方丈室、义存祖师仿古八角木构墓亭等。
寺西侧有唐代开山祖师义存禅师塔墓,法堂西侧还有7座由宋到清历代住持墓塔。天王殿前有4株高大古树,前两株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义存祖师手植,后两株为达本禅师所植。大雄宝殿内存有明代雕塑的达摩造像和木雕观音造像。
“欲识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灵济宫”。灵济宫属于道教宫观,位于青口镇青圃村。始建于五代,初名大王庙,明代永乐十五年 (1417)重建后赐名灵济宫。建筑坐东朝西,依山势叠建。重建后有三重门,六宫殿。现存占地面积1972平方米,围墙内有前、后、正、偏殿堂和宫厅、宫苑,有可容纳千人的石铺廊埕、御碑亭、钟鼓楼、金鳌门牌坊、法堂、客舍等。
御碑亭中的御碑,乃永乐皇帝在南京特制,由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运至此处。碑通高6.2米,宽2.1米,厚0.65米,顶呈半圆形,盘纹青龙图案框边,碑座雄卧石雕龟趺,雕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雄伟壮观,堪称一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 者 张存金)
雪峰崇圣寺,位于大湖乡雪峰村雪峰山南麓,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也是江南五十刹之一,素有“江南丛林第一”之称。
雪峰寺建筑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明建清修建筑,俗称旧寺,仅存大雄宝殿和门亭,坐西北朝东南,大殿面阔七间,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架构。二为清光绪年间达本祖师所建,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有天王殿、左右钟鼓楼和回廊、大雄宝殿、法堂。三为1992年后的建筑,包括山门、放生池、方丈室、义存祖师仿古八角木构墓亭等。
寺西侧有唐代开山祖师义存禅师塔墓,法堂西侧还有7座由宋到清历代住持墓塔。天王殿前有4株高大古树,前两株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义存祖师手植,后两株为达本禅师所植。大雄宝殿内存有明代雕塑的达摩造像和木雕观音造像。
“欲识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灵济宫”。灵济宫属于道教宫观,位于青口镇青圃村。始建于五代,初名大王庙,明代永乐十五年 (1417)重建后赐名灵济宫。建筑坐东朝西,依山势叠建。重建后有三重门,六宫殿。现存占地面积1972平方米,围墙内有前、后、正、偏殿堂和宫厅、宫苑,有可容纳千人的石铺廊埕、御碑亭、钟鼓楼、金鳌门牌坊、法堂、客舍等。
御碑亭中的御碑,乃永乐皇帝在南京特制,由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运至此处。碑通高6.2米,宽2.1米,厚0.65米,顶呈半圆形,盘纹青龙图案框边,碑座雄卧石雕龟趺,雕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雄伟壮观,堪称一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 者 张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