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篇:千年古邑 投资热土
内容更新时间:2007-05-17 10:37:00来源:闽侯乡音报
近年来,省、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战略向深度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我县已经成为福州向外拓展的主要区域。随着我县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八闽首邑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利的资源条件>>>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闽江下游两岸,呈月牙形拱卫省城。东邻福州市区、长乐市、罗源县,南接福清市、永泰县,西连闽清县,北靠古田县,是全省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全县辖有1街道办事处8镇6乡,313个村(居)委会,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有畲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闽侯交通便捷。324国道、316国道、福泉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福厦铁路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外福铁路经县境42.8公里,设有杜坞、甘蔗、白沙、大目埕四个客货车站;闽江从中部横贯全境,乌龙江大桥、金上大桥、浦上大桥、闽侯大桥以及在建的湾边大桥等将闽侯与福州连成一体。
有利的资源条件>>>
闽侯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5摄氏度,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资源丰富。
■ 自然资源
淡水:闽侯县淡水资源极为丰富,闽江水年径流量达630亿立方米,居全国各大江第七位。全县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6亿立方米。
温泉:闽侯温泉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有龙泉、光明、汤院、宏屿等处,年热水量达1000万立方米。
森林:闽侯县森林覆盖率达55%,绿化程度达85%,林木总蓄积量251万立方米。
矿产:闽侯县矿藏有金、钨、钼、铁、铜、硫磺、明矾、石灰石、石英等21种。
物产:闽侯县物产丰饶,橄榄、荔枝、龙眼、柑橘为闽侯县四大名果蜚声海内外,特别是橄榄,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之首,是“中国橄榄之乡”。
■ 旅游资源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十八重溪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雪峰崇圣禅寺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还有五虎山、三叠井、兔耳山、石牛山、溪源宫、旗山森林公园、李纲墓等名胜古迹远近闻名。
■ 人才资源
上街大学新区位于闽侯县上街镇,现有12所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丰富。
闽侯县科技力量雄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万人,全县每年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毕业生3万余人。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
■ 华侨资源
闽侯县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2万人。
■ 市场资源
闽侯作为省会近郊县,接受福州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辐射能力强。
建成一批大型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市场,青口汽配交易市场是全省唯一的集汽车产品展示、汽配交易、仓储物流、维修美容和汽车文化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汽配专业市场;福州(荆溪)粮食批发市场是福建省最大的粮食加工批发基地;上街惠好医药配送中心覆盖全省,辐射东南亚。
■ 自然资源
淡水:闽侯县淡水资源极为丰富,闽江水年径流量达630亿立方米,居全国各大江第七位。全县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6亿立方米。
温泉:闽侯温泉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有龙泉、光明、汤院、宏屿等处,年热水量达1000万立方米。
森林:闽侯县森林覆盖率达55%,绿化程度达85%,林木总蓄积量251万立方米。
矿产:闽侯县矿藏有金、钨、钼、铁、铜、硫磺、明矾、石灰石、石英等21种。
物产:闽侯县物产丰饶,橄榄、荔枝、龙眼、柑橘为闽侯县四大名果蜚声海内外,特别是橄榄,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之首,是“中国橄榄之乡”。
■ 旅游资源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十八重溪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雪峰崇圣禅寺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还有五虎山、三叠井、兔耳山、石牛山、溪源宫、旗山森林公园、李纲墓等名胜古迹远近闻名。
■ 人才资源
上街大学新区位于闽侯县上街镇,现有12所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丰富。
闽侯县科技力量雄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万人,全县每年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毕业生3万余人。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
■ 华侨资源
闽侯县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2万人。
■ 市场资源
闽侯作为省会近郊县,接受福州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辐射能力强。
建成一批大型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市场,青口汽配交易市场是全省唯一的集汽车产品展示、汽配交易、仓储物流、维修美容和汽车文化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汽配专业市场;福州(荆溪)粮食批发市场是福建省最大的粮食加工批发基地;上街惠好医药配送中心覆盖全省,辐射东南亚。
优越的投资环境>>>
■ 交通
拥有闽江、乌龙江、大樟溪水运之便利;京福高速公路、福厦高速公路、316国道、324国道、101省道穿境而过;外福铁路途径县境42.8公里,设有杜坞、甘蔗、白沙、大目埕四个车站;县城至长乐国际机场43公里(长乐国际机场是全国十大空港之一,已开通65条航线,每周出港350次航班,其中出境航班7条,分别抵达日本大坂、泰国曼谷、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和古厝、香港、澳门),至福州港38公里(福州港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5万吨级,航线直达欧美、日本等40多个国家、地区各大港口)。
■ 通讯
现拥有程控交换机容量达10万门以上,建有数字和模拟移动基站80个,数据分组网端口120个,DDN端口96个。电话网、移动通讯网、数据网、宽带网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 电力
全县电力网主要由甘蔗地区(包括白沙、甘蔗、荆溪三镇)、祥谦地区(包括祥谦、青口、尚干三镇)、南港地区(包括上街、南通、南屿、竹岐、鸿尾五乡镇)三个互不联接区域性网络组成,由省电网直接供电。有变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2.9万千瓦,年供电量7.6亿千瓦/时。
■ 供水
境内有闽江、乌龙江、大樟溪三大水系,水资源十分丰富。现建有自来水厂27座,日供水能力12万吨。全县蓄水791处,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39座,蓄水量4071万立方米。建有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2.6万吨。
■ 服务设施
全县有各种金融机构88家,其中可办理外汇业务的银行有13家,可办理外汇通兑、外汇调剂、国际结算、保险等业务。县境内宾馆(旅社)370家,旅游娱乐场所208处。其它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商贸等也日臻完善。
拥有闽江、乌龙江、大樟溪水运之便利;京福高速公路、福厦高速公路、316国道、324国道、101省道穿境而过;外福铁路途径县境42.8公里,设有杜坞、甘蔗、白沙、大目埕四个车站;县城至长乐国际机场43公里(长乐国际机场是全国十大空港之一,已开通65条航线,每周出港350次航班,其中出境航班7条,分别抵达日本大坂、泰国曼谷、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和古厝、香港、澳门),至福州港38公里(福州港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5万吨级,航线直达欧美、日本等40多个国家、地区各大港口)。
■ 通讯
现拥有程控交换机容量达10万门以上,建有数字和模拟移动基站80个,数据分组网端口120个,DDN端口96个。电话网、移动通讯网、数据网、宽带网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 电力
全县电力网主要由甘蔗地区(包括白沙、甘蔗、荆溪三镇)、祥谦地区(包括祥谦、青口、尚干三镇)、南港地区(包括上街、南通、南屿、竹岐、鸿尾五乡镇)三个互不联接区域性网络组成,由省电网直接供电。有变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2.9万千瓦,年供电量7.6亿千瓦/时。
■ 供水
境内有闽江、乌龙江、大樟溪三大水系,水资源十分丰富。现建有自来水厂27座,日供水能力12万吨。全县蓄水791处,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39座,蓄水量4071万立方米。建有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2.6万吨。
■ 服务设施
全县有各种金融机构88家,其中可办理外汇业务的银行有13家,可办理外汇通兑、外汇调剂、国际结算、保险等业务。县境内宾馆(旅社)370家,旅游娱乐场所208处。其它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商贸等也日臻完善。
蓬勃的发展态势>>>
当前,全县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好三城带动山区,全力构建和谐闽侯”的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亿元,比增11.7%;工业总产值201.2亿元,比增12.8%,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53.4亿元,比增14.4%;财政总收入17.63亿元,比增2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89亿元,比增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比增35.8%。我县县域经济实力连续9年保持全省“十强”县行列。2004年首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工作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十一五”期间,闽侯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牢牢把握海西建设实践要领,围绕“建好三城带动山区,全力构建和谐闽侯”的战略部署,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增长更强劲。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争取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
区域特色更鲜明。“三城”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名县特色更加鲜明,城镇体系更加科学,城乡一体化框架初步构成。
科教文卫更繁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新型社会稳步推进。城乡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社会环境更和谐。全面建设“平安闽侯”,达到省平安县创建标准。依法治县深入实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环境综合评价达到96.8%。
人民生活更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9.6%和40.6%以下。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闽侯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牢牢把握海西建设实践要领,围绕“建好三城带动山区,全力构建和谐闽侯”的战略部署,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增长更强劲。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争取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
区域特色更鲜明。“三城”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名县特色更加鲜明,城镇体系更加科学,城乡一体化框架初步构成。
科教文卫更繁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新型社会稳步推进。城乡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社会环境更和谐。全面建设“平安闽侯”,达到省平安县创建标准。依法治县深入实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环境综合评价达到96.8%。
人民生活更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9.6%和40.6%以下。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