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篇:高瞻远瞩 精心谋划
内容更新时间:2007-05-17 10:34:29来源:闽侯乡音报
我县以撤县改区为契机,加快“三城”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城市发展各种有利要素,不断集聚人气,基本形成空间布局更合理、通讯交通更便捷、公共设施更完善、商业配套更完备、人居环境更整洁的“三城”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统筹协调、以人为本、机制创新”的原则,对接省会中心城市“东扩南进西拓”战略,大力推进“三城”建设,加快融入福州城市化进程。积极制订好镇区详细规划,按照工业项目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块状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形成南部工业实力雄厚、北部农业生机勃勃、中部闽江两岸第三产业欣欣向荣、三个组团显现的福州卫星城区发展格局,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统筹协调、以人为本、机制创新”的原则,对接省会中心城市“东扩南进西拓”战略,大力推进“三城”建设,加快融入福州城市化进程。积极制订好镇区详细规划,按照工业项目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块状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形成南部工业实力雄厚、北部农业生机勃勃、中部闽江两岸第三产业欣欣向荣、三个组团显现的福州卫星城区发展格局,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
新兴汽车制造业基地 青口汽车城
青口汽车城将加快海西先进机械制造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提升汽车产业品牌效应,带动尚干、祥谦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汽车之城”。
汽车城是闽侯产业的基础。树立“大青口”观念,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同时谋划相关产业发展。“十一五”时期重点抓好东南汽车、戴克汽车及25家配套厂、华擎发动机、特种汽车整车工业及其汽车零部件工业出口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包括青口、祥谦、尚干等乡镇在内的青口汽车城生态工业园区整体发展格局,形成一个海峡西岸新兴的汽车工业城。进一步明确青口、尚干、祥谦等乡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使生产、生活、管理服务全面配套。青口片区主要发展“一核心、二组团”,在壶山和千家山之间形成集行政办公、汽车交易、汽车服务、商业金融及文化体育为一体的汽车城公建核心区;在中心区周边发展居住组团,在淘江两岸发展工业组团。祥谦、尚干片区主要发展商住、集贸业,适当发展乡镇工业。同时,加快建设青口凯景酒店等服务项目及周边的生活配套区,尽快建成东南大道、祥青路南段等,进一步完善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做好梅溪、大义溪、黄溪、青土覃溪及淘江等内河的防洪排涝的整治。
汽车城是闽侯产业的基础。树立“大青口”观念,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同时谋划相关产业发展。“十一五”时期重点抓好东南汽车、戴克汽车及25家配套厂、华擎发动机、特种汽车整车工业及其汽车零部件工业出口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尽快形成包括青口、祥谦、尚干等乡镇在内的青口汽车城生态工业园区整体发展格局,形成一个海峡西岸新兴的汽车工业城。进一步明确青口、尚干、祥谦等乡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使生产、生活、管理服务全面配套。青口片区主要发展“一核心、二组团”,在壶山和千家山之间形成集行政办公、汽车交易、汽车服务、商业金融及文化体育为一体的汽车城公建核心区;在中心区周边发展居住组团,在淘江两岸发展工业组团。祥谦、尚干片区主要发展商住、集贸业,适当发展乡镇工业。同时,加快建设青口凯景酒店等服务项目及周边的生活配套区,尽快建成东南大道、祥青路南段等,进一步完善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做好梅溪、大义溪、黄溪、青土覃溪及淘江等内河的防洪排涝的整治。
海峡西岸科教区 上街大学新区
上街大学新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和新城区资源优势,加强对南屿、南通等周边地区辐射,不断完善教育、研发、生活服务等功能,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高新人才集聚、生态环境良好的“智慧之城”。大学新区是闽侯的形象所在。按照“区”的定位,以上街大学城为依托,发挥上街、南屿地区临近高校的优势,主动接受人才、知识、技术等资源的辐射,通过香港晶园、南屿新城及一批房地产等大项目的落地建设,带动竹岐、鸿尾、南通创建环大学城经济繁荣带。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文化产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及旅游业等五大产业,形成省会中心城市新兴的科教区和旅游区,从而确立闽侯县文化、教育、旅游强县地位。在金上大桥“桥头堡”位置建设一座集开会、住宿、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星级酒店,并调动所有资源为酒店经营服务,让酒店旺起来,提高服务发展水平。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发展图书馆、音像、会展等文化产业。以高校在校生为服务对象,积极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娱乐提供服务,全面融入高校的各种功能之中。大力发展文教地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为教师、学生提供居所。积极拓展旗山、闽江等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并与中心共享区的滨河公园、体育公园、艺术家之村等景点组合起来,开辟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文化产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及旅游业等五大产业,形成省会中心城市新兴的科教区和旅游区,从而确立闽侯县文化、教育、旅游强县地位。在金上大桥“桥头堡”位置建设一座集开会、住宿、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星级酒店,并调动所有资源为酒店经营服务,让酒店旺起来,提高服务发展水平。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发展图书馆、音像、会展等文化产业。以高校在校生为服务对象,积极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娱乐提供服务,全面融入高校的各种功能之中。大力发展文教地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为教师、学生提供居所。积极拓展旗山、闽江等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并与中心共享区的滨河公园、体育公园、艺术家之村等景点组合起来,开辟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有“历史”的新城 甘蔗新县城
按照次中心城市的框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扩大建成区面积,把闽侯县城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发展以甘蔗为中心,新区开发与旧城提升并举,推进荆溪、白沙、竹岐沿江联动,连片开发,将昙石山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形成支撑产业发展、承接山区劳动力转移、适宜人居的有“历史”的新城。
甘蔗中心区主要抓好铁路以北项目集中区开发、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要抓紧建设铁路下立交通道,促进项目集中区连片开发。旧城改造要打通山前街、亭下街、校园路、十字街、军民路等几条与新区的连接的通道,加快十字街、街心路及山前片区的旧城改造步伐。新区建设要抓紧启动江滨路、中心街大道、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及新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行政大楼、工艺品展示大楼、体育中心、市民广场、湿地公园等项目,初步展现滨江城新姿。荆溪片区主要以福州市三环路建设为带动,促进闽江北岸沿线高尚住宅区开发。白沙片区主要抓好县城至白沙段公路拓建、白沙新城续建和过山湖公园建设。同时以闽侯闽江大桥为联接,积极开发竹岐白龙洲,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业,推进跨江发展,两岸联动,推动闽侯对接市区,连片发展。紧紧把握省市大力建设昙石山旅游区的契机,加快推进省艺校落地、建成,建设集开会、住宿、商务、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昙石山商务酒店,以休闲观光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闽侯县城文化品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抓好绿化美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甘蔗中心区主要抓好铁路以北项目集中区开发、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要抓紧建设铁路下立交通道,促进项目集中区连片开发。旧城改造要打通山前街、亭下街、校园路、十字街、军民路等几条与新区的连接的通道,加快十字街、街心路及山前片区的旧城改造步伐。新区建设要抓紧启动江滨路、中心街大道、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及新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行政大楼、工艺品展示大楼、体育中心、市民广场、湿地公园等项目,初步展现滨江城新姿。荆溪片区主要以福州市三环路建设为带动,促进闽江北岸沿线高尚住宅区开发。白沙片区主要抓好县城至白沙段公路拓建、白沙新城续建和过山湖公园建设。同时以闽侯闽江大桥为联接,积极开发竹岐白龙洲,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业,推进跨江发展,两岸联动,推动闽侯对接市区,连片发展。紧紧把握省市大力建设昙石山旅游区的契机,加快推进省艺校落地、建成,建设集开会、住宿、商务、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昙石山商务酒店,以休闲观光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闽侯县城文化品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抓好绿化美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大力推进山区建设 加快山区发展
把山区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山区发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打破地域、户籍、身份等束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确保山区人民共享“三城”发展的成果。
培育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名优茶果、特色养殖、中药材、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等效益好的特色产品。要开发建设闽侯雪峰台湾茶叶种植加工园2万亩,争取引进2-3家台商投资开发高山茶叶。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县里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成以种养加为一体的生产加工产业带。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山区的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山区发展后劲。高度重视和发展山区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平山协作。制定山区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平原企业家投资开发山区旅游和农业资源,把山区建成闽侯县的大后方。继续实施“造福工程”,促进山区群众向县城和区域中心镇集聚。鼓励山区、半山区农民搬迁到县城和沿闽江地带生活,实现下山脱贫和异地脱贫。开展社会帮扶,完善挂钩帮扶制度,不断创新挂钩帮扶的方式方法,继续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抓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山区劳动力进城务工。
开发山区资源。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加快旅游、林木、水力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廷坪旺源等11个水电站,装机总量8万千瓦时。开发大湖钼矿资源。
培育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名优茶果、特色养殖、中药材、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等效益好的特色产品。要开发建设闽侯雪峰台湾茶叶种植加工园2万亩,争取引进2-3家台商投资开发高山茶叶。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县里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成以种养加为一体的生产加工产业带。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山区的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山区发展后劲。高度重视和发展山区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平山协作。制定山区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平原企业家投资开发山区旅游和农业资源,把山区建成闽侯县的大后方。继续实施“造福工程”,促进山区群众向县城和区域中心镇集聚。鼓励山区、半山区农民搬迁到县城和沿闽江地带生活,实现下山脱贫和异地脱贫。开展社会帮扶,完善挂钩帮扶制度,不断创新挂钩帮扶的方式方法,继续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抓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山区劳动力进城务工。
开发山区资源。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加快旅游、林木、水力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廷坪旺源等11个水电站,装机总量8万千瓦时。开发大湖钼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