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执着于评话艺术的心——访县曲艺团团长王秋怡

内容更新时间:2008-05-16 09:32:54来源:闽侯乡音报

第三届省曲艺节大赛上,王秋怡的表演惟妙惟肖。
 
王秋怡与中国著名小品演员黄宏合影。
 
      她,师从她的父亲——著名的评话家王东波,她的父亲师从于拥有评话“三杰”之称的评话大师陈春生。经过二十多年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她在评话上创造出了辉煌成就,曾获得16次全国、省、市曲艺大赛一等奖。在继承“陈派”“泪嗓”的基础上,她充分运用其它各种唱腔的特点,创造性地推出了评话的独特唱法,被专家命名为“牵丝嗓”。去年,她被评为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是福州市唯一的曲艺界代表,成为我市最年轻的省民间文化传承人。今年4月,她表演的两个评话《有福之州盛世太平》及《清官能判家庭事》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得以录播。这位福州评话的佼佼者,就是王秋怡。
      5月5日,怀着敬仰之情,记者专程走访这位福州评话的佼佼者——王秋怡。王秋怡周身散发着古典的气质,却不乏落落大方。
      “4月22日,您的评话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得以播放,这是福州评话首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并向全国传播。对此,您有何感受呢?”
      “我表演的两个评话《有福之州盛世太平》及《清官能判家庭事》中的诉牌,能够走进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开心得快晕过去了。陈派唱腔、福州评话能够唱出福建,唱进中央电视台,相信师公陈春生在地下都会感到无比欣慰。”王秋怡谈到节目入选 “曲苑杂坛”时显得异常激动,“2008年,奥运之年,福州评话能走进‘曲苑杂坛’,这是福州评话的突破,南方曲艺的代表,闽侯的骄傲,也算是奥运年给自己最好的一份礼物。”
      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女导演汪文华女士主动联系上了王秋怡,并要求其准备三个评话的折子段。听到汪导的邀请,王秋怡欣喜若狂,她精心挑选了五个折子段,以求有备无患。后来她反复排练,时常熬到深夜时分。“就连做梦,我都想排练好这几个评话节目”。可是没想到,按照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要求,每个曲艺节目只能是3分钟播放时间。王秋怡开始犯愁了,因为她准备的每个折子段都是6分钟左右的时间。后来,她与老师林光耀(《有福之州盛世太平》及《清官能判家庭事》作者)和爱人黄鼎生反复交流,不断提炼,终于把每个折子段时间都缩短为3分钟。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汪导挑选节目的现场,王秋怡演唱前三个折子段时,汪导就要求王秋怡打住,并选中了《有福之州盛世太平》及《清官能判家庭事》中的诉牌两个折子段。
      事后,王秋怡问及汪文华导演节目入选的原因时,汪导说:“秋怡啊,我非常敬佩你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曲艺工作的敬业之心。你的成功,是凭借你的努力和坚持赢得的。”
      评话节目能够入选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播放,这是王秋怡艺术成就的一个峰点。如今的王秋怡已经在曲艺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殊不知,她在曲艺上的成就也是一步步累积起来的。
     哥哥举荐入行
 
      中学时期,王秋怡便是班级中的文艺骨干分子,能歌善舞,她似乎与生俱来就有着曲艺表演的潜质。在她十几岁时,时常一人跑去看闽剧表演。一天,剧团中的一名导演在后台看到王秋怡,便让她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让她入团学戏。那时,王秋怡的哥哥王茂华也发掘到妹妹在曲艺上的潜质。哥哥喜欢琢磨乐器,在音乐上拥有极大的天赋,时常在家闲来无事时,哥哥摆弄乐器,妹妹则在一旁说唱,哥哥发现妹妹在评话上确实很有天赋。于是,哥哥决定向父亲王东坡举荐,让妹妹王秋怡说唱评话。“春有黄莺叫洛阳,夏来天暖百花香,秋至桂花香千里,冬度梅花艳丽非常。”当王秋怡站在父母面前认真演唱了一段评话后,父母亲皆对女儿王秋怡在评话上的才能惊诧不已。父亲对王秋怡说:“哥哥学习音乐,你就学习评话吧。”女儿欣然答应了。
      经过父亲一段时间的调教,秋怡在说唱评话的技巧上有所提升。后来,父亲便带着王秋怡面见了陈春生。“来几句让我听听!”王秋怡现场清了一下嗓子,随后便来了段。听罢,陈春生对王东坡说:“你这女儿,声线好、形象佳,是评话的好苗子啊,有空让她到我这来,我来教她!”
 独创新唱法“牵丝嗓”
      16岁时,王秋怡在闽侯竹岐文化宫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以往说唱评话的都是些老先生,这次听说一位美丽俊俏的小妹妹要登台说唱评话,当地的村民大多是带着好奇心来听的。观众云集文化宫,台上的“小妹妹”开始演说评话了。结果,三个小时的剧本,王秋怡用1小时45分钟就说唱完了。第一次登台时产生的紧张情绪,让王秋怡有些不知所措。观众仍在意犹未尽中,可评话却突然终止了。“小妹妹太快了,接着再说一段吧。”观众强烈要求。后来,父亲王东坡把漏缺和剩余的评话补了上去。
      经验的不足,是王秋怡第一次登台时表现不良的主要因素。此后,王秋怡在父亲王东坡和大师陈春生的亲自教导下慢慢成长起来,评话说唱技巧逐步提升。
      1983年,19岁的王秋怡参加了全省首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她在现代评话《考验》中,创造性地在陈春生的“陈派”“泪嗓”的基础上发展出“牵丝嗓”,夺得了福建省首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的金奖。
      回想起当时创造“牵丝嗓”的情境,王秋怡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分。她告诉记者,当时为了在全省首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取得好成绩,她准备的剧目《考验》中有一段唱腔,必须体现出主人公一生的酸甜苦辣,有口难言的复杂心理,为了完成好这一段唱腔,她通过千万次的琢磨,结合陈春生师公的“泪嗓”特色以及京剧、越剧等姐妹艺术的精华,同时得到身为闽剧演员的母亲的提示,悟出了牵动人心的“牵丝嗓”唱法,使得主人公的感情得到充分的宣泄,在比赛中最终赢得评委的认可和赏识,拿下了全省首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的金奖。她的这种独特的唱腔后被专家冠之“牵丝嗓”。
      “‘牵丝嗓’独特在何处?”
      王秋怡用“牵丝嗓”现场为记者演唱了一段评话,“沧海桑田历史多变,三俤师触景感慨无穷……”随后,她对记者说道:“‘牵丝嗓’犹如蚕虫吐丝,有快有慢,却连绵不断。演唱时,开头就需要先牵丝,根据剧情需要,演唱的语气时高时低,仿佛‘高山流水’般起伏不定,最后用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最终完成剧本的演绎。”
 亲人是最好的后盾
      25岁时,王秋仪已经成名。当时,福州市五一路水部的春水伯,代表水部某小区邀请王秋怡去演出,她应允了。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临近演出时,王秋怡因为前几次频繁的演出,体力不支生病了。于是,她要求推迟时间演出,可是春水伯并没有理解王秋怡的苦衷,没有答应她的请求。后来,是父亲亲自护送着带病的王秋怡前往舞台演出。王秋怡在舞台上表演了近20分钟,后来十分支持不下去,看在眼底的观众才同意她暂时停止演出,病好后节目予以补上。
      “每次演出的成功,除了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和努力外,亲人也为我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王秋怡对记者说道,她的父亲王东坡是她的第一个导演;她的评话节目创作者林光耀也是她的指导老师;她的丈夫黄鼎生则是他的第一位观众;她的哥哥王茂华不仅是她入行的启蒙人,而且“牵丝嗓”的创作可说是在父亲和哥哥的启发和帮助下完成的。哥哥王茂华精通音律,他时常建议妹妹把音乐中高低起伏的音律运用到评话中,这样才能以情动人。王秋怡创作“牵丝嗓”的灵感,哥哥王茂华提供了很大的参考。
      凭借着“牵丝嗓”的独特魅力以及评话舞台经验的积累,王秋怡在后来的曲艺赛中,连连获得佳绩。1998、2003年,她分别先后再次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福建省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1996年,她荣获福建省首届曲艺节比赛优秀辅导奖;今年5月,王秋怡创作兼表演的福州评话《清官能判家庭事》,荣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省最高级别的综合性文艺大奖);1986至2008年,她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十多次曲艺比赛的一等奖……
      评话艺术 传承形式严峻

      福州评话,历史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末清初。2006年,福州评话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王秋怡告诉记者,在评书评话种类中,福州评书形式独特,它是用福州方言表演,以说白为主并辅以吟诵,伴以饶钹击节的一种说书艺术,道具有锣钹、竹箸、玉斑指、折扇、醒木等等,结合情节配以唱调、高山流水,娓娓动听。福州评话素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因为不同于流行文化般容易为人学习和掌握,所以传承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县曲艺团评话演员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王秋怡对记者说道,可是她相信自己终究能够找到得意门生,只要福州的方言存在,将来肯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福州评话继承人。
      她也希望,政府加大关注和扶持力度,通过在校园建立福州评话培训班的形式,让“陈派”艺术走进校园,另一方面也可从中挖掘出更好的福州评话人才,进而让“陈派”的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记  者  黄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