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为了海的骄傲!-走近海军少将郑明
内容更新时间:2007-06-26 21:40:51来源:闽侯乡音报
人物名片
郑 明: 1933年4月出生,祖籍闽侯。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军衔,造船系统工程专家。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952年至1953年先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和海军工程大学造船工程系。1983年起历任海军装备技术部副部长、部长,1988年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在海军的五十余年里,郑明为我国自行研制驱逐舰、护卫舰艇 、核潜艇、潜艇、海军歼击轰炸机、舰载直升机 及武器系统工程等海军装备现代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这些业绩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次,个人曾立三等功三次。
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荣誉理事、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古船研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海洋分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兼职教授。
■ 陈燕 林祥油 曾国新 摄影报道
笔耕不辍
呼唤海洋意识
呼唤海洋意识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作为一名老海军,郑明总是把海洋、把人民的海洋意识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思考。
1994年4月,郑明从担任10年之久的海军装备技术部第六任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可他却“退而不休”,继续为自己所钟爱的海洋事业四处奔走,继续他这一辈子与海、与船的情缘。
为了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郑明一直为海洋意识宣传笔耕不辍,积极呼吁。1995年,郑明每天让孙子背广东省委批准出版的《新三字经》。有一天他听到孙子背诵:“我疆域/广无垠/黄土地/育斯民/从昆仑/到海滨/山和水/皆可亲/”。这几句话让郑明大惑不解:“咦,不对啊。从昆仑,到海滨,只到海边,那么海到哪里去了?” 郑明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提意见,一直把问题反映到了全国“两会”上。他自己拿起笔,写了《〈新三字经〉在海洋问题上的疏误应当引起重视》等文章发表,在全国引发了对“中国到底有多大”、关于海洋国土再认识的讨论。后来,教育部门专门发文做出了纠正,修改为:“我疆域/接天涯/从昆仑/到南沙/黄土地/育万家/山和水/皆入画/”。
世纪初,郑明发现,我国世纪之交唯一的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缺乏海洋意识,在国土的表征中遗漏了海洋国土。他在《海洋世界》杂志撰文诘问:“中华世纪坛对我国的海洋有什么象征呢?我国历史和未来的版图上号称‘九州方圆’,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土和山河吗?”
除了不断呼吁国人提高海洋意识,退休后的郑明更是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了郑和下西洋历史的研究。并且,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两件事:一是古船的修复,一是帆船航海。他希望通过回望历史,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熟悉海洋、热爱海洋、亲近海洋。
1994年4月,郑明从担任10年之久的海军装备技术部第六任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可他却“退而不休”,继续为自己所钟爱的海洋事业四处奔走,继续他这一辈子与海、与船的情缘。
为了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郑明一直为海洋意识宣传笔耕不辍,积极呼吁。1995年,郑明每天让孙子背广东省委批准出版的《新三字经》。有一天他听到孙子背诵:“我疆域/广无垠/黄土地/育斯民/从昆仑/到海滨/山和水/皆可亲/”。这几句话让郑明大惑不解:“咦,不对啊。从昆仑,到海滨,只到海边,那么海到哪里去了?” 郑明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提意见,一直把问题反映到了全国“两会”上。他自己拿起笔,写了《〈新三字经〉在海洋问题上的疏误应当引起重视》等文章发表,在全国引发了对“中国到底有多大”、关于海洋国土再认识的讨论。后来,教育部门专门发文做出了纠正,修改为:“我疆域/接天涯/从昆仑/到南沙/黄土地/育万家/山和水/皆入画/”。
世纪初,郑明发现,我国世纪之交唯一的标志性建筑———中华世纪坛缺乏海洋意识,在国土的表征中遗漏了海洋国土。他在《海洋世界》杂志撰文诘问:“中华世纪坛对我国的海洋有什么象征呢?我国历史和未来的版图上号称‘九州方圆’,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土和山河吗?”
除了不断呼吁国人提高海洋意识,退休后的郑明更是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了郑和下西洋历史的研究。并且,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两件事:一是古船的修复,一是帆船航海。他希望通过回望历史,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熟悉海洋、热爱海洋、亲近海洋。
函寄乡音社
返乡访宝灯
返乡访宝灯
今年郑明已经75岁了,他看起来和普通的老人一样,头发花白,脸上已爬满皱纹。但他却精力充沛,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仍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5月初,郑将军从本报报道的《我县竹编工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获悉,到了南宋,我县以竹木为骨的灯品每年都参加帝都林安的元宵灯展,史载“灯品至多,苏福为冠”。郑将军随即给本报记者来信,称道:“我正在研究中华传统帆船,而福船是重点之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福船型,正在组织复原研究和仿制中,将来还要环球航行呢!但船上灯品的式样、大小、材质……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他希望本报记者商请报道中提到的县文化馆潘仰光副馆长,查送我县各种竹编灯笼、灯品的图样、照片与说明,并专门寄给他。如果有考证是船上用的或是宋、明代时已用过的更好,他将设法联系采用于复原的郑和宝船上。
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5月17日,郑明将军专程来到我县。中午一点多,郑将军顾不上休息,就在文化馆潘副馆长和本报记者的陪同下的来到鸿尾,寻访我县竹编制作的灯具、灯笼情况。在鸿尾原第一竹编厂,郑明向竹编老艺人详细询问了有关灯具的情况,并从仓库中搜寻出一些早年的竹、木编灯具。虽然这些灯具年代较近,且多为仿欧产品,但老将军仍欣喜不已,一一将这些灯具拍照,作为研究之用。
为了了解更早以前的灯具模样,郑明在大家的建议下,又赶往福州南后街,本报记者一路随同。在鼓楼区旅游局同志的陪同下,大家寻访到了福州著名的灯艺人郑祥霖,郑明和他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交谈中,他耐心地向老艺人提出了许多专业问题,并作了详细的笔记。看到南后街灯笼老店里高高悬挂的各色灯笼,老将军激动不已。“这灯直径多少?高多少?”抚摩着一盏盏仿古灯,他不厌其烦地仔细询问了几种灯具的尺寸,他说,如果证实这些灯具样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他将把它们悬挂到郑和宝船上。
倾情造宝船
再圆航海梦
再圆航海梦
郑明认为,郑和七下西洋充分体现了中国当时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和强大的综合国力,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非凡勇气和开拓进取精神,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可是,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不能太虚。我们要把郑和宝船“物化”,让它更直接地呈现出来。去年,随着瑞典“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访华,更加坚定了他的这一决心。
郑明表示,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和现在的护卫舰相当。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当然,要建造这样的巨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造船设备、巨大规模的造船厂和海港。2003年,作为中国航海历史上重要发现的明代宝船厂遗址在南京龙江船厂重见天日。那儿就是当时大规模的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迄今还留有作塘(船坞)和水道。
从2000年起,郑明就开始倡议复原仿造郑和二千料的木质宝船工程,并进行创意策划、直接参加复原研究。在他的计划中,宝船复原工作大致分这六步走:先是复原研究,再是完成船模制作并模拟进行航海运行,然后完成实际大小的古船设计及建造,最后进行古船航海。原计划2004年底前完成宝船建造,并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进入上海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郑和宝船还没有正式动工。
6月11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郑明将军。他告诉记者,目前,在完成宝船复原工作计划前三项的基础上,郑和宝船的设计图案也已经完成,正在审查中。在南京的长江边上,船坞遗址旁,一个巨大的船厂已经建成。来自“福船”的家乡———福建的承建单位的造船工人自去年年底已陆续抵达船厂,目前已经全部到位。造船所需的木料也已购回运至南京的船厂。木料全部从东南亚采购,共购回3000多立方米,主要是巴芬木。该宝船由南京鼓楼区政府和马来西亚的一个爱国侨商共同投资,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现在,就只等着设计图纸通过中国船级社的审核,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就可正式动工建造宝船了。郑明热切地希望今年内宝船能动工。
在电话里,郑明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宝船的建造还面临着船上所用的旗帜、灯具灯笼、各种房间内部的布置等15个具体问题没有解决。他说,在1993年他就已提出要研究这些具体问题,94年时,将这些问题以书面形式写出,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具体落实。郑将军非常希望大家能共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为了圆中国帆船的航海梦,郑明已经参与了几次小规模的帆船航海活动,吸引了众多人对中华古帆船的关注。2002年,郑明倡议策划以仿古帆船航海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2004年3月至6月,他参与指挥“绿眉毛”号仿古帆船“扬帆中华”首航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三港。2005年,他继续组织指挥“扬帆中华,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考察交流活动,实现以“绿眉毛”号访问中国沿海9个历史名港之旅。从去年开始,他又参与了古代福建外海战船系列第六号快船最小一号的赶缯船———“太平公主”号的复原建造工程。该船计划今年年底从泉州开航,将沿着先人开辟的航线,重新扬帆太平洋和印度洋,让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新的魅力。
相信,届时随着“太平公主”号、“郑和宝船”船帆升起的,不仅是老将军夙愿的实现,更是国人海洋强国梦想的腾飞。
郑明表示,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和现在的护卫舰相当。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当然,要建造这样的巨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造船设备、巨大规模的造船厂和海港。2003年,作为中国航海历史上重要发现的明代宝船厂遗址在南京龙江船厂重见天日。那儿就是当时大规模的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迄今还留有作塘(船坞)和水道。
从2000年起,郑明就开始倡议复原仿造郑和二千料的木质宝船工程,并进行创意策划、直接参加复原研究。在他的计划中,宝船复原工作大致分这六步走:先是复原研究,再是完成船模制作并模拟进行航海运行,然后完成实际大小的古船设计及建造,最后进行古船航海。原计划2004年底前完成宝船建造,并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进入上海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郑和宝船还没有正式动工。
6月11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郑明将军。他告诉记者,目前,在完成宝船复原工作计划前三项的基础上,郑和宝船的设计图案也已经完成,正在审查中。在南京的长江边上,船坞遗址旁,一个巨大的船厂已经建成。来自“福船”的家乡———福建的承建单位的造船工人自去年年底已陆续抵达船厂,目前已经全部到位。造船所需的木料也已购回运至南京的船厂。木料全部从东南亚采购,共购回3000多立方米,主要是巴芬木。该宝船由南京鼓楼区政府和马来西亚的一个爱国侨商共同投资,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现在,就只等着设计图纸通过中国船级社的审核,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就可正式动工建造宝船了。郑明热切地希望今年内宝船能动工。
在电话里,郑明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宝船的建造还面临着船上所用的旗帜、灯具灯笼、各种房间内部的布置等15个具体问题没有解决。他说,在1993年他就已提出要研究这些具体问题,94年时,将这些问题以书面形式写出,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具体落实。郑将军非常希望大家能共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为了圆中国帆船的航海梦,郑明已经参与了几次小规模的帆船航海活动,吸引了众多人对中华古帆船的关注。2002年,郑明倡议策划以仿古帆船航海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2004年3月至6月,他参与指挥“绿眉毛”号仿古帆船“扬帆中华”首航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三港。2005年,他继续组织指挥“扬帆中华,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考察交流活动,实现以“绿眉毛”号访问中国沿海9个历史名港之旅。从去年开始,他又参与了古代福建外海战船系列第六号快船最小一号的赶缯船———“太平公主”号的复原建造工程。该船计划今年年底从泉州开航,将沿着先人开辟的航线,重新扬帆太平洋和印度洋,让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新的魅力。
相信,届时随着“太平公主”号、“郑和宝船”船帆升起的,不仅是老将军夙愿的实现,更是国人海洋强国梦想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