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故土情 悠悠桑梓谊--首邑之子宋良浩

内容更新时间:2007-04-25 16:03:51来源:闽侯乡音报

■ 记  者  陈允坚  王立强
人物名片:
     宋良浩,1934年出生于南屿镇江口村,秉性耿直豪爽,为人随和低调,祖父务农,清白传家。1949年离乡外出创业。几十年间,凭着独到的商业眼光和坚韧不拨的性格,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宋家纺织业的基础。现任印尼佳和纺织集团公司董事长、印尼雅加达吉祥山基金会顾问以及闽侯县海联会名誉会长等。宋氏家族热心家乡事业,宋良浩先生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达5000多万元。他先后捐资45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南屿镇莲芳水库,捐资500万元人民币修建了"龙好公路",捐资2600万元新建了闽侯良浩医院,捐资50万元人民币兴建南屿镇侨台楼等,捐资60多万元人民币新建了闽侯三中和资助贫困学生,捐资1000万元建设南屿医院。多次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并被福建省政府授予金质奖章。宋良浩热爱桑梓,慷慨捐资为家乡公益事业的义举,在家乡在旅外乡亲间,盛传成佳话。
 
 
      清明节期间,旅居印尼的宋良浩先生省亲团一行25人回乡祭祖。3日,记者采访了宋良浩先生,采访过程中,为人低调的宋良浩先生流露出在海外拼搏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寒门少年成大材
      记者(以下简称“记”):但凡成大业者都有一段难忘的少年时光。能否谈谈您的少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
      宋良浩(以下简称“宋”):我出生在福建闽侯南屿江口村,家里有7个兄弟,我排行老四,还有一个妹妹。当时家境虽然不是很差,但由于家里人口多,再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乱,也经常吃不饱,到了12岁我就开始学手工纺织。幼年上学时,正是抗战爆发时期。在那战火纷飞年代,经常是上着课,警报就响起来,得马上疏散,躲避日本鬼子的轰炸。当时学校也是时开时关的,没有一个能安心读书的环境。我断断续续地上着学,一直到16岁才从国民学校小学六年级毕业。
历尽艰辛创大业
      记:您的第一桶金是何时赚到的?
      宋: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从小过惯了苦日子,适应能力强。到了台湾,我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10多个小时,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最令我难忘的是,到台湾后领到第一次赚到的900元台币时,感到自己是天底下最快乐、最幸福的人,这也更坚定了我在纺织业发展的信念。
      记:为何考虑去台湾?初到台湾,您是怎样在陌生的环境里生存并壮大的?
      宋:16岁小学毕业那年是1949年,那时全国还没解放,为了躲避战乱,我随父兄带上木制纺织机械漂洋过海到台湾做纺织生意。除此之外,当初考虑去台湾还因为抗日胜利后的台湾百业萧条,纺织工业设备陈旧,优良纱布仰赖外来进口,市场潜力大。当时坐的是帆船,风浪大时,船在汪洋中左右摇摆,我们就躲进船舱,忍受着风浪颠簸,在海上漂泊了三天才到达台湾。到了台湾,就开始跟着父亲做一些简单的纺织生意,比如做一些粗制的印染,批发一些布料。到了19岁,我就掌握了熟练的纺织技术,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并开始从加工、批发转为管理、业务方面。这些都得益于我从小从事纺织业打下的良好基础,慢慢地,我在纺织行业发展起来,有了一定规模。到了1972年,39岁的我怀里揣着500万美元到了印尼,开始把业务向海外拓展。那是因为,当时印尼劳动力成本只有70美元/月,而台湾却高达800美元/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我选择了劳动力廉价且人口(特别是华人)密集的印尼。到了印尼,凭着熟练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理念以及优良的产品品质,逐渐地站稳了脚跟,并在竞争激烈的印尼纺织行业里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印尼纺织行业最为知名企业之一。目前,我的KAHATEX纺织公司主要基地在印尼的万隆,仅万隆就有三个厂。总厂很大,工人有四五万。另外,我在台湾、新加坡、国内等都有分厂。经50余年努力,事业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我已林泉归隐,放下重担,除仍协助管理一些业务方面的事宜之外,其它都交由第二代接替。
情系桑梓报家乡
      记:创业成功后,您就开始回报家乡,在公益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在医疗卫生方面。请问您为什么对这方面情有独钟?
      宋:在海外几十年的生活当中,我一直没有忘记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时常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北眺望,回忆着童年的时光。“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呢?”改革开放以后,我就多次回乡省亲,每次返乡,都对家乡有新的变化,取得新的进步而高兴。1994年在一次回乡省亲时,我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县医院的环境、设备无法适应和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时,萌生了办院兴医、造福桑梓的想法。我的想法得到全家人的鼎力支持。于是,我马上致信当时省委书记陈明义,表示愿意在自己的故乡捐建一所全省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县级医院。在与县委、县政府沟通、协商后,我先后出资2600多万元在县城入口处昙石村建起了占地45亩、建筑面积22500平方米,集医疗、教学、保健于一体的“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就医条件,缓解看病难的矛盾。
低调为人示身范
      记:在我们印象中,富翁都是穿金戴银,全身名牌,是奢侈品的占有者,可是您看上去却普普通通跟一般的老百姓并无区别。请问您是怎么看待金钱的?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
      宋:我的人生信条是“勤劳、朴素、诚信、低调”。作为穷人出身,最令人难忘的是童年时代的艰辛,所以我深知贫穷百姓的疾苦。现在虽然成为了亿万富翁,但我的生活依旧非常简单。我们没必要讲究这个排场,我们的关键是实实在在做事。在印尼我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打打太极,锻炼一个多小时。吃过饭,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工厂。我家人最早时怕我太累,说也不太像老板样,但后来家人都明白了,我不开汽车进厂,是为了给宋家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看的。骑自行车进厂,很容易与工人接近、交流,能体会工人的感受和辛苦。
      我对子孙的要求很严,不主张我的孙子们去穿什么名牌。我的孙子们无论在哪个国家上学,放假回家无论大小一律到我的工厂里去锻炼,去实习,让厂里的工程师和技师培养他们,让他们从小就了解自己的产品质量、名称、代码等,从小就了解企业的状况。他们十几岁时就已经把企业了解得非常透彻,一旦大学毕业,很快就可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管理。
      记:因为出生在海外,从小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许多人担心下一代侨民对家乡的观念将越来越淡薄。请问您是怎样教育您的子女?
      宋:我认为教育下一代的侨民,关键在“语言教育”,关键在增强下一代的“根”意识。我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女们在国外和国内均有各自的纺织企业。我一共有21个孙子、外孙,有的大学已毕业,在国内的广东、上海等地主管自己的纺织企业。我常告诉他们:做人,要知道自己的来源。从哪里来的,要知道自己的根。每个孩子大学毕业后,我都要把他们送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一两个学期的汉语。我有个外孙在美国发展得很好,有很高的待遇。但我告诉他,美国不是你的祖国,你在那里永远都是二等公民。为此,我还特地定了条“家规”,要求我的孙子、外孙们,不管在哪读书、工作,回到家不允许讲外语,必须讲普通话和福州话等家乡的话。每次我回乡祭祖虽舟车劳顿,但我都要带这么多子孙到这里来,就是要让他们看看,爷爷的故乡在这里,不要忘了本,这才是他们的根。这次回乡省亲感受最深的还是家乡人的热情和家乡变化的巨大。这些年来,我只是为了家乡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小事。可是每次回老家,乡亲们对我都非常热情,让我感动。两天多来,我穿行于家乡各地,切身体会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祖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作为家乡人,我感到欣慰、为之鼓舞。
      记者手记:宋良浩先生是一位不爱多说话、为人随和低调、喜欢干实事的人。他在采访的最后还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保持快乐的思想是身体健康的真谛,而维护好和睦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