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辛苦 我快乐 ——访县特殊教育学校林老师
内容更新时间:2008-09-05 14:03:52来源:闽侯乡音报
“我从普校调到这所学校后,也曾有过情绪波动,别人问我在哪儿工作,我都羞于回答。而现在,别人问我在哪儿工作,我会大声说,我在特殊教育学校教书。”9月3日,当记者问及在“特校”工作的感受时,县特殊教育学校林老师(林老师认为,她的工作很平凡,不必写上她的姓名。)自豪地说。
2000年,林老师从闽侯师范附小调到县特殊教育学校教书。“第一次与这些学生交流,见到他们张牙舞爪的手势,听到他们叽哩呱啦的怪声,看到他们怪模怪样的表情,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情绪也一落千丈,心想:只要瞅准机会,一定要调离这所学校。”林老师说。
但是,在开学初学校举行的升国旗仪式上,当看到孩子们有的用手语,有的用他们含混不清的语言唱国歌,虽然不成腔不成调,但神情却那么专注时,林老师和其他7位刚调进来的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并不笨!他们同样有浓厚的人情味儿。”林老师说。从此,林老师改变了对这些特殊孩子的看法,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孩子。
林老师被分配教聋部一年级。“聋生有耳不能听,因为没有语言环境,声带也逐渐退化,学习、交流十分困难。”林老师说。因为聋生没有词、句的概念,对他们的口语训练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逐一教授,教给他们发音时的口型。为了使他们掌握发音时声带的振动方式,要让孩子们一个个摸着老师的脖子,感受声带振动时的样子,再模仿着发音。有时,一个词语要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这些孩子才能含糊着发声,“只有老师才能听懂他说什么,外人根本没法听。”林老师说,“在教三个舌根音的发音时,足足用了三个月时间,但还是没人会正确发音。”
虽然投入极大的耐心,但效果却不明显,林老师还是忍不住生气、焦急甚至发怒。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一个人躲在走廊或办公室偷偷地哭。哭过后,又要重新回到讲台,不厌其烦地完成前面的工作。“但是,当与他们见面时,从他们口中发出‘您好、再见’四个字时,我的心头就会涌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成就感,虽然辛苦,但我很快乐。”说着,林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几年的相处,林老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让她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这些孩子。“开始时,与这些孩子走在街上,看到旁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时,总是很难为情。现在,我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可丢脸的,反而觉得我有这样一群学生而自豪。”林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家庭经济都很困难。家长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有的还欠了很多债。“特校”的老师就经常为这些孩子捐赠一些衣物,还常常带些好吃的与他们分享。
“我刚来‘特校’时,我的儿子不敢与我的学生一起玩。现在,他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过来和他们玩游戏,并召集他的同学,为这些孩子捐赠文具和玩具,他们相处得很好。”看到下一代也逐渐接受这些特殊的孩子,林老师显然很高兴。
爱心和耐心,让林老师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信赖,孩子们总喜欢与她交流、游戏。有时,学生会主动为她端茶送水,将她落下的东西送到她的办公室。有一次,就要下雨了,学生发现林老师的自行车还停在操场边上,就几个人合力把自行车抬到屋檐下。“对于常人,这都是些小事,但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意义可非同一般。”林老师说。
就这样,在师生的互敬互爱中,林老师在“特校”度过了八个年头。虽然伤心过、痛苦过;哭过,也累过,但更收获过快乐,体验过成就感。如今,林老师已经带过一届聋哑学生,并有不少学生到福州“特校”继续学习。林老师告诉记者,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还经常与她保持着QQ联系,他们在QQ中互相鼓励、安慰和祝福。
“特校老师虽没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有教会学生做人的满足感;做的虽是琐碎小事,却感到很充实;这些残疾学生虽与常人相差甚远,但他们身残志不残;虽然他们没有鸿鹄之志,但他们不会碌碌无为。”林老师总是这么说。(记 者 张存金 陈 杰)
2000年,林老师从闽侯师范附小调到县特殊教育学校教书。“第一次与这些学生交流,见到他们张牙舞爪的手势,听到他们叽哩呱啦的怪声,看到他们怪模怪样的表情,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情绪也一落千丈,心想:只要瞅准机会,一定要调离这所学校。”林老师说。
但是,在开学初学校举行的升国旗仪式上,当看到孩子们有的用手语,有的用他们含混不清的语言唱国歌,虽然不成腔不成调,但神情却那么专注时,林老师和其他7位刚调进来的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并不笨!他们同样有浓厚的人情味儿。”林老师说。从此,林老师改变了对这些特殊孩子的看法,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孩子。
林老师被分配教聋部一年级。“聋生有耳不能听,因为没有语言环境,声带也逐渐退化,学习、交流十分困难。”林老师说。因为聋生没有词、句的概念,对他们的口语训练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逐一教授,教给他们发音时的口型。为了使他们掌握发音时声带的振动方式,要让孩子们一个个摸着老师的脖子,感受声带振动时的样子,再模仿着发音。有时,一个词语要反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这些孩子才能含糊着发声,“只有老师才能听懂他说什么,外人根本没法听。”林老师说,“在教三个舌根音的发音时,足足用了三个月时间,但还是没人会正确发音。”
虽然投入极大的耐心,但效果却不明显,林老师还是忍不住生气、焦急甚至发怒。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一个人躲在走廊或办公室偷偷地哭。哭过后,又要重新回到讲台,不厌其烦地完成前面的工作。“但是,当与他们见面时,从他们口中发出‘您好、再见’四个字时,我的心头就会涌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成就感,虽然辛苦,但我很快乐。”说着,林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几年的相处,林老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让她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这些孩子。“开始时,与这些孩子走在街上,看到旁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时,总是很难为情。现在,我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可丢脸的,反而觉得我有这样一群学生而自豪。”林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家庭经济都很困难。家长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有的还欠了很多债。“特校”的老师就经常为这些孩子捐赠一些衣物,还常常带些好吃的与他们分享。
“我刚来‘特校’时,我的儿子不敢与我的学生一起玩。现在,他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过来和他们玩游戏,并召集他的同学,为这些孩子捐赠文具和玩具,他们相处得很好。”看到下一代也逐渐接受这些特殊的孩子,林老师显然很高兴。
爱心和耐心,让林老师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信赖,孩子们总喜欢与她交流、游戏。有时,学生会主动为她端茶送水,将她落下的东西送到她的办公室。有一次,就要下雨了,学生发现林老师的自行车还停在操场边上,就几个人合力把自行车抬到屋檐下。“对于常人,这都是些小事,但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意义可非同一般。”林老师说。
就这样,在师生的互敬互爱中,林老师在“特校”度过了八个年头。虽然伤心过、痛苦过;哭过,也累过,但更收获过快乐,体验过成就感。如今,林老师已经带过一届聋哑学生,并有不少学生到福州“特校”继续学习。林老师告诉记者,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还经常与她保持着QQ联系,他们在QQ中互相鼓励、安慰和祝福。
“特校老师虽没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有教会学生做人的满足感;做的虽是琐碎小事,却感到很充实;这些残疾学生虽与常人相差甚远,但他们身残志不残;虽然他们没有鸿鹄之志,但他们不会碌碌无为。”林老师总是这么说。(记 者 张存金 陈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