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社会的爱心 就没有今天的我

内容更新时间:2007-08-06 15:53:18来源:闽侯乡音报

      编者按:每年我县都有许多的贫困生在“关怀助学”的帮助下,圆了上大学的梦想。这些受助生学习、工作情况怎样呢?为此,本报跟踪采访了部分“关怀助学”的受助大学生之一———张必华同学,从她身上看到贫困学子在逆境中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学会感恩、回报社会的精神风貌,让我们感受到助学的重大意义。
 
      本报讯(记 者  陈宗兴)“没有社会的爱心,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一直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刻苦学习,以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7月24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来自我县洋里乡、就读于漳州师范学院的张必华同学。
      张必华是我县2006年“关怀助学”的受助大学生之一。今年放暑假了,张必华没回家休息,而是冒着酷热的天气急匆匆地赶往福州做家教。“做家教能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就目前而言,还可以为自己赚点钱贴补学费,减轻家里负担。”
      2003年,张必华母亲患病在省立医院花了好几万的医疗费。当时,多数钱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2004年,她哥哥又考上了大学。每年都要交好几千的学费。家庭因此负债不少,生活陷入困境。去年,张必华根据家里的实际经济条件,报考了师范类大学。她想毕业后当一名教师,收入稳定,可以帮家里减少一些经济负担。可是,她收到漳州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却犯愁了。她心里明白,一个家庭两个在校大学生,对于她家来说负担是多么的重。
      正当张必华为学费一筹莫展时,县里将张必华列为了“关怀助学”对象。在县委宣传部的牵线搭桥下,闽兴公司为她一次性捐资认助了3000元。“当时收到这3000元时,真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回忆当时的情形,张必华仍感激不已。
      目前,张必华在大学里任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并经常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去服务社会。如今,张必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完成学业,实现自己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她说:“今后一定要教自己的学生学会感恩,自强不息,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