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春风育桃李 累累硕果满枝头

内容更新时间:2007-05-17 10:09:42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县实施“双高普九”工程掠影
 ■ 徐超高  郑祥华 /文 吴心钰/图  

      2005年,根据市政府要求,我县开始实施“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程(简称“双高普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切实把教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指出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教育要与“三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双高普九”工程。通过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实验等一系列措施,全县教育事业在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等多个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绩。
      2003-2005年,我县实施第二期危房改造项目38个,投入建设资金3800多万元,新改、扩建校舍面积5.6万多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我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06年我县新建、维修2.1万多平方米校舍,启动“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工程”,新建5000多平方米的校舍及配套设施。如今,全县生均校舍面积中学达8.5平方米,小学达6.9平方米,基本实现校园校舍面积双达标。
      2006年县政府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专项用于购置中学理、化、生及小学体音美等教仪设备,新建中小学实验室37间,中小学教仪设备已基本配齐。各中小学校积极筹措资金150多万元,新购图书15万册,生均图书达到了中学20册、小学15册的省定标准;到目前,已有闽侯二中等4所学校图书馆通过省级验收。
      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成为可能。至目前,全县共投入2500多万元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校有284所。中学生机比达13∶1;小学生机比达14∶1,信息技术开课率和远程教育接收率均达到100%。去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验收。今年2月初,省教育厅把我县确定为首批“福建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研究试点县”之一,信息技术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
      去年春季开始,我县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6万多名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县财政投入650多万元,共减轻农民负担1250多万元,还免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金额10万多元的教科书,率先启动对特困生实行补助,保证顺利就学。
      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近年来我县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2001年4月起,全县教师工资收归县管,全部纳入国库统一发放,通过银行直接划入教师个人账户。做到乡镇中小学与县属中小学教师待遇平等。2002年1月全面实行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2004年1月全面实行教师医疗保险制度。去年以来,我县对在大湖等四个山区工作的教师每月增加100或150元的补贴。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安定稳定。
      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我县着力提高教师的素质。2003年以来,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班培训239人,新课程和教师岗位职务培训15304人,骨干教师培训764人,新教师岗位培训330人。还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至2006年全县幼儿园、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到69%、59%,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6%,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6%。通过培训培养与提高学历,全县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待遇、素质的提高,这些都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2006年高考,共有3373人应考,全县文史类上本科线312人,录取率达26.5%;理工类上本科线959人,录取率达50.1%,成绩稳步上升。中考各项指标居于八县市前列。小学通过课改,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今年3月我县以较高分数通过市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验收,为实现“双高普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