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老交通员罗金妹的红色记忆

内容更新时间:2014-08-18 09:30:25来源:闽侯乡音报

 
“五老”活动遗址:白岩坑法师庙。 资料图片
 
■记者 陈燕
    8月17日是福州解放65周年纪念日,记者采访了福州解放时期的老交通员,现居南通镇革命老区建南村的罗金妹老人。老人今年87岁,曾是“省委中心交通站”交通员。高龄的罗金妹已记不清多少事,但那段红色的岁月却记忆犹新。
 南通镇建南村左依大冒山,右傍五虎山,背靠南阳顶,是解放前省委机关所在地的重要出入口,早在1938年,地下党员就在这里开展革命工作,革命基础深厚。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省委机关的直接领导下,在建南村成立“省委中心交通站”党支部组织,由潘则亮同志担任支部书记,张章淦同志负责具体工作。罗金妹是张章淦的表妹,在张章淦的影响下罗金妹一家加入了革命队伍。
紧衣缩食支持革命工作
    解放前,罗金妹一家无田无地,她和丈夫、公公三人挤在两间老房子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为了改善生活,罗金妹的丈夫只好只身离家,到深山里找木头烧炭换粮食,换日用品。时任“省委中心交通站”负责人的张章淦常常出入罗金妹家,宣传革命精神,鼓舞革命士气。罗金妹深受表哥的影响,决定当革命同志的交通员,为省委机关干部运送粮食和草鞋等生活物质。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些生活物质就是用罗金妹的丈夫烧炭换来的。“只有同志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才能更好地革命。”抱着这种心态,罗金妹即使自己吃野菜,也要把粮食送到同志们手中。
    在罗金妹最艰难的时刻,她和丈夫迎来了爱情结晶,长女出生了。孩子的出生给罗金妹一家增添了生气。孩子出生后,罗金妹一边背着孩子一边给同志运送生活物质。她说,“让孩子从小熏陶革命思想,长大了也能跟其他同志一起干革命创造新生活。”不幸的是,由于家境贫困,长女在4岁时无钱治病而夭折。坚强的罗金妹很快收拾好心情,将精力再次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我的孩子没了,但是天下还有千千万万个孩子,我要更努力奋斗,为其他千千万万个孩子创造新生活。”罗金妹说道。
坚强女子勇救家人
    在1948年和1949年解放前后的围剿行动中,罗金妹一家遭到了敌人的多次抓捕,一家子无一幸免。丈夫和公公被关押在福清。而罗金妹则就地关押在建南村。敌人每天都押着罗金妹到深山中寻找共产党的游击队。聪明的罗金妹,不仅没有带敌人寻找游击队员,反而带着敌人四处转。最终,敌人连一个游击队员的影子都没看到,无计可施下,只好将罗金妹放了。
    罗金妹重获自由后,开始筹划着营救丈夫与公公。她找到了当时的保长,请求保长出面组织村民营救她的家人。村民与保长佩服罗金妹的精神与勇气,决定一起为她的家人担保,要求敌人释放罗金妹的丈夫与公公。敌人抵不住村民的压力,同意释放他们,却要收取粮食当赎金。奈何罗金妹早就一贫如洗,家中东西都被敌人抢光了。为了赎回亲人,罗金妹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换成了粮食,跟着敌人到福清将丈夫和公公赎了回来,而罗金妹的丈夫与公公也保持了革命操守,在牢里决不承认自己参加革命工作,决不透露有关革命的任何信息。敌人妄想获取共产党游击队员消息的诡计落空了。
    回忆起那段“红色”岁月,罗金妹对现如今的生活充满了感恩,如果没有当时那些同志的奋斗与牺牲,就没有今天的新生活。“虽然现在社会和平了,我们的生活好了,但是为党和国家奋斗的精神却不能少。”罗金妹常常教育子孙要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将革命精神铭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