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情侣的革命生涯

内容更新时间:2014-06-30 16:41:04来源:闽侯乡音报

 
烈士纪念碑。
 
 
庄征和其妻杨瑞玉。
 
    他们,是为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志士,是一对有着共同信念的革命伴侣。为了新中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事业,他们舍小义顾大局,甚至无暇照顾自己的父母与孩子。他们不仅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也是祸福与共的恩爱夫妻,他们就是庄征和杨瑞玉烈士夫妇。在那个战火飞扬的年代,他们共同为革命献身,夫妻英烈,可歌可泣,谱写了一首共产党人悲壮的爱情诗篇。
庄征的足迹
   庄征,原名庄庆基,曾化名赵枫、钱康等,1918年出生于普通商人家庭。从1934年起,庄征在求学期间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开始积极研读进步书籍,并组织参加学生民主爱国活动,是学校内的风云人物。
    1936年初,庄征在共产党员张沐的引导下参加革命斗争,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党的领导下,庄征毅然投入了这场救亡图存的民族战争,他先后担任中共南平特支委员、南平工委委员兼青年部长,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编印刊物、组建话剧社、上街演讲演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在1937到1940这4年期间,庄征始终奋战在抗日宣传的第一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按照中央“撤退干部,隐蔽精干”的指示,庄征转移到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参加省委武夷干校的集训学习。此后受命前往建松政(建阳、松溪、政和)革命根据地,任中共建松政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期间,庄征恢复了闽北党组织,组建闽北游击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反顽游击战争。这之后,庄征在八闽大地上,与日寇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甚至经常与叛徒斗争,为保障党和国家的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12月,庄征任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委员兼城工部部长,组织召开了龙山会议,确定了城市工作为农村斗争服务,为游击战争服务的工作方针,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以及群众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发展。
     就在庄征意气风发,决心为革命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之际,一场无妄之灾,却使他含冤九泉。1947年8月31日,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副部长孟起因“福州海关布案”被捕后,庄征按照组织程序向闽浙赣区党委提出营救孟起的三条建议,因其中有“假自首”等动议,受到闽浙赣区党委主要领导人的怀疑和审查,是年9月5日,庄征因“内奸嫌疑”蒙冤罹难,其后,以庄征罹难为导火索,千余名干部被无辜迫害,造成了令人为之扼腕叹息的“城工部”事件。然而,清白绝不该被玷污,历史终究会给予烈士以公正的评价。1956年中央重新审查“城工部”事件,庄征得以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红色恋人
    在庄征的生命中,有一个重要的伴侣——杨瑞玉烈士,他们不但是一对恩爱夫妻,更是互相勉励学习的革命同志。
    1941年7月,因参与组织古田县前洋的“抢布事件”暴露身份,20岁的杨瑞玉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转入古田工委机关工作。这期间,杨瑞玉认识了省委特派员庄征并结为伉俪。从此,杨瑞玉开始了与庄征共同生活、共同战斗的历程。
    1942年初,杨瑞玉随庄征调往中共赣东北特委,以开办猪鬃合作社为掩护,在江西省铅山县河口建立秘密特委机关,协助庄征迅速恢复赣东北的中共党组织和武装游击队。1943年10月,因叛徒出卖,特委机关被敌人破坏,杨瑞玉与庄征夫妇等被捕,囚禁在铅山五都磨盘山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直属联络站内,反动派意欲以他们为诱饵来打击省委机关,破坏当地的党组织。在这危急时刻,杨瑞玉充分彰显了一个革命女性的坚强,她积极支持丈夫庄征以“假自首”的方式脱离险境,并甘为“人质”,使得庄征获得了国民党的信任,以联络省委为由成功脱陷,并及时通知省委转移,保证了当地党组织的完整。恼羞成怒的敌人,将一腔怒火全部转移到杨瑞玉身上,先后将她囚禁在光泽、邵武、崇安等处的监狱中,对她进行了严刑拷问,逼迫杨瑞玉说出党的秘密。虽然历尽酷刑摧残,但杨瑞玉始终坚贞不屈,让敌人始终无可奈何。
    1945年10月《双十协定》签订后,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之下,杨瑞玉终得获释,重新见到了庄征。3年多的分离,没有让这对革命情侣感情有所疏离,反而在经历考验后越发深厚了。此后,杨瑞玉一直留在丈夫的身旁,协助他(时任闽江工委书记)开展各项工作,包括组织城市地下工作和城市周边的游击战争,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1947年,在庄征蒙冤罹难后,作为庄征妻子的杨瑞玉也受到牵连,于同年10月5日殉难。1956年,杨瑞玉终被平反,同丈夫庄征一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挚爱的亲人
    作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庄征夫妇的革命意志十分坚强,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他们被敌人关押进监狱里,定然是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和令人胆颤心惊的酷刑,但他们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勇敢地挺了过来,展示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
    然而,对敌人,庄征、杨瑞玉能够横眉指斥、正气凛然,面对自己的亲人,他们的爱,也显得是那么深沉。今年已近七旬的庄康星老人是已故庄征、杨瑞玉烈士的遗孤,两位烈士罹难之时他才出生7个月,尚是一个襁褓之中的婴孩,是靠外婆的抚养长大。提起去世的父母,庄老感慨颇深。“《福建传记》这本书里就有提到我是七个月的独苗,我的父亲、母亲牺牲之时,我还嗷嗷待哺啊,多亏母亲的同志将我带给外婆抚养……”庄康星说
    庄老告诉记者,尽管他早早就成为一名孤儿,可是他对双亲依然充满敬仰之情,可以说他是想象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后来,我懂事之后,也接触了一些父母在世之时的革命同志,他们告诉我,父亲罹难后,很多人劝母亲看在我还小的份上,带着我到乡下避一下,母亲拒绝了,她始终相信组织一定会给她和父亲一个公正的评价,相信自己的孩子终会以他们为傲。”庄老说,最终父亲和母亲双双罹难了,他们的牺牲令人惋惜,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1956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组成五人小组,彻底清查了“城工部”事件的始末,庄征、杨瑞玉伉俪终得平反,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叶飞亲自将“革命烈士”的牌匾送到了庄康星的家中。2012年,闽侯县委在荆溪镇桃田村举办龙山会议纪念馆落成典礼,并同时举办了城工部部长庄征烈士纪念文集首发式。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题写了“浩气长存”的书名。面对党的关怀,庄老很是激动,“希望父亲的这份浩气长存的龙山精神,在新时期依然能够长存,希望这段党史、这段资料可以一直保留下去,为弘扬先烈精神,实现中国梦留下点滴记忆。”庄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