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干农村少年到中国工运领袖
内容更新时间:2014-01-20 11:30:30来源:闽侯乡音报

林祥谦烈士陵园已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林祥谦夫人陈桂贞与各界人士在枕峰山墓地悼念林祥谦烈士。

学生向林祥谦烈士敬献花篮。
■林展飞 陈开链 /文 林明秋 /图
林祥谦(1892-1923),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人。1923年2月7日,他为了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年,正是他31岁盛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林祥谦等烈士,1958年在武汉江岸修建了“二七”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二七”烈士纪念碑。同年9月16日,毛泽东亲笔题了“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闽侯县尚干区(今祥谦镇、青口镇和尚干镇)为纪念林祥谦而被命名为祥谦人民公社。并在闽侯县祥谦镇枕峰山修建了林祥谦烈士陵园,包括二七烈士纪念堂、陵墓、千人广场和6米高的烈士花岗岩石雕像等建筑。陵墓后面是郭沫若题写的“二七烈士林祥谦之墓”的青石墓碑。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林祥谦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林祥谦等烈士,1958年在武汉江岸修建了“二七”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二七”烈士纪念碑。同年9月16日,毛泽东亲笔题了“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闽侯县尚干区(今祥谦镇、青口镇和尚干镇)为纪念林祥谦而被命名为祥谦人民公社。并在闽侯县祥谦镇枕峰山修建了林祥谦烈士陵园,包括二七烈士纪念堂、陵墓、千人广场和6米高的烈士花岗岩石雕像等建筑。陵墓后面是郭沫若题写的“二七烈士林祥谦之墓”的青石墓碑。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林祥谦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五虎山下是孕育英雄的摇篮
1892年10月19日,林祥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一个农民家庭。尚干,它位于五虎山下,淘江之畔,三面临水,一面靠山。五虎山脉延永泰、福清、长乐三县、横隔尚干、南通两镇,是古时闽县和侯官县的天然界线。五虎山五个主峰巍峨耸立突兀,险奇势如五虎雄踞。元末,陈友定曾遣兵在此山上驻守。宋代朱熹避伪学来游,留有 “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汉玉” 的赞美诗句。从五虎山第二峰起支脉迂回一百零六峰,结脉于尚干塔林山(亦称珠山)。朱熹有“五虎朝洋居万户” 诗句。淘江,东源头发于青龙山脉,形成梅溪:南源头发于五峰山脉和南阳顶山脉,形成义溪;西源头在过岗山脉和五虎山脉,形成富洋浦,三水汇合而成淘江。饮淘江水长大的尚干七里人,受五虎山地气的熏陶,历代名人辈出,闻名遐迩。
独特的人文环境为林祥谦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土壤
清光绪进士林履端,在尚干林氏祠堂撰写的题联:“聚族数千家,东象冈、西虎岫、南鳌峰、北马渎,看山川形胜重重,都向吾乡锺福地;传世六百载,黔陈臬、粤开藩、齐巡方、燕宿卫,溯文武科名济济,还期后起迪前光。”62个洗炼之极的字眼,深刻道出了这里的地理与人文。这里,地灵人杰,文风兴盛,崇文尚武。联中描写了尚干得天独厚的山川地理形胜,也道出淘江林氏自宋以来,先后出过宋绍定御射状元林壮行,明浙江道监察御史林钺,清光绪丁丑科武探花林培基等历史上的文武名人。南宋理宗时,进士林津龙官至户部尚书干办,后地以官名称尚干。明清时代已有《陶江书院》、《陶南书院》,为科举培育人才,出过十八位文武进士、举人百余人,以及“父子兄弟科甲”等。这里,是福州南大门的一个主要集镇,闽侯县的一个重镇。单清代进士就有:林维雍 、林培基、林逢年、林鸿钧、林履端、林肇英等。林培基,清光绪三年(l877)丁丑科武进士,殿试探花及第,并亲点为御前侍卫,赐封二品衔,赏戴花翎,官拜颐和园昆明湖住宿,并乾清门坤宁宫行走,后授荣禄大夫,广西郁林总镇。尚干还是辛亥革命原老、民国国府主席林森的故乡。陈宝琛对尚干有“珠山历代有贤人”的称赞。七里大地尚干深厚的人文积淀,培养出林祥谦这样的英雄人物,确实也就很正常了。
幼年时期的家族教育乡人义勇行动为林祥谦的成长播下革命英雄主义种子
林祥谦出生于贫农家庭。祖父林发舒,辛劳一辈子,只留下一间木构房屋和几亩薄田。父亲林其庄,是马尾造船厂锅炉工。母亲翁氏,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操持一家人的生活。
在林祥谦出生八年前的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6日,法国军舰以孤拔为远征军司令侵入离尚干近在咫尺的马江,控制闽江口,威胁福州城。面对法国侵略者的战争挑衅,闽江下游两岸军民反侵略热情十分高涨,尚干乡民更是摩拳擦掌,誓与侵略者决一死战。在群众反帝斗志的感染下,丁忧在家的尚干人武探花、二等侍卫林培基挺身而出,与同乡武举人林锦亨、林锦泰兄弟倡首组织尚干群众,由林培基领衔向闽浙总督何璟呈递“万民摺”请战,并提出自备干粮武器参战和制敌之策,但遭到何璟的斥责,并以“乱动则以军法从事”相威胁。于是他们又到马尾向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处请战,张佩纶虽不拒,但亦不准。后来,屡经请战,才获准“饬在籍二等侍卫林培基选募水师弁勇人夫三百四十一名”。但仍诫以“必让敌炮先开,方可还击,不得轻启战端”。获准招募义勇后,尚干乡“子弟踊跃争先,不旬日间应募者三百名”。由培基率领“驻扎于马江海潮寺右,与水军成犄角”。准备参加反侵略战斗。
七月初三(8月23日)下午1点45分,法舰发起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仓猝拔锚应战,广大官兵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两岸军民奋力助战,但终因战机全失,武器装备悬殊,以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阵亡官兵近760名,整个战斗不到一个小时,“尚干义勇以未获一战为恨”。翌日,林培基率尚干义勇受命移屯于鼓岭,七月初十,法国侵略者慑于闽江下游两岸军民反帝斗争的决心和威力,不得不放弃占领福州的企图,全部撤出闽江口。而尚干义勇直到九月间才被“檄令裁撤”。
中法海战中尚干乡农民林狮狮(?~1884年) ,带领十几名勇士驾1艘武装盐船,带土炮,暗渡马江,隐蔽于道庆洲江边芦苇中,突袭法国侵略军司令孤拔座舰“伏尔泰”号,击中船舱,打伤法国侵略军司令孤拔的左臂,林狮狮等亦在战斗中牺牲。30日,法军舰只全部撤离闽江口,马江战役结束。尚干乡民的爱国保家的故事在乡间广为流传。
林白水(1874-1926),原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福建闽侯尚干七里青圃村人。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同年冬赴沪,与蔡元培等成立中国教育会,组织爱国学社。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科兼习新闻,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历任福建军政府法制局局长、北京大总统府秘书、众议院议员等职。1904年11月,清廷大肆筹办“万寿庆典”,为70岁的慈禧太后祝寿,林白水愤而写下一副对联,在《警钟日报》发表: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1916年起从事新闻事业,创办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报》(后改《社会日报》)、上海《平和日刊》等,1926年8月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他一生三入牢狱,最后以身殉报。林白水诗文、事迹传诵七里乡间。
林森(1868年-1943年8月1日),字子超,号长仁。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人。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
尚干地方文化发达,人口众多,又是福州南大门的重要商贸要地,人来人往,信息量大,乡人争勇好胜。清进士林履端《尚干乡土志》载:“尚干多械斗事,督闽使者卞公宝第,知悍俗非文化莫挽之”。帝师陈宝琛在题写陶南书院名称时,以“陶南”作院名,意为通过学习以陶冶情操,勿使小事以械斗。加之乡间文化氛围浓厚,评话、闽剧上演各类英雄人物,林培基、林狮狮、林白水、林森等这些乡贤的事迹在乡间广为流传,并附上一些传奇的神秘色彩,给后人都留下深刻影响。乡土生活环境从小给林祥谦带来争强好胜的性格的影响。对年幼的林祥谦给予极大的思想震撼,为后来的成长奠定了思想基础。七里大地极有建树的人物、深厚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培育出了林祥谦爱乡爱国、图谋国家强大的倔强性格,播下极深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种子。
独特的人文环境为林祥谦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土壤
清光绪进士林履端,在尚干林氏祠堂撰写的题联:“聚族数千家,东象冈、西虎岫、南鳌峰、北马渎,看山川形胜重重,都向吾乡锺福地;传世六百载,黔陈臬、粤开藩、齐巡方、燕宿卫,溯文武科名济济,还期后起迪前光。”62个洗炼之极的字眼,深刻道出了这里的地理与人文。这里,地灵人杰,文风兴盛,崇文尚武。联中描写了尚干得天独厚的山川地理形胜,也道出淘江林氏自宋以来,先后出过宋绍定御射状元林壮行,明浙江道监察御史林钺,清光绪丁丑科武探花林培基等历史上的文武名人。南宋理宗时,进士林津龙官至户部尚书干办,后地以官名称尚干。明清时代已有《陶江书院》、《陶南书院》,为科举培育人才,出过十八位文武进士、举人百余人,以及“父子兄弟科甲”等。这里,是福州南大门的一个主要集镇,闽侯县的一个重镇。单清代进士就有:林维雍 、林培基、林逢年、林鸿钧、林履端、林肇英等。林培基,清光绪三年(l877)丁丑科武进士,殿试探花及第,并亲点为御前侍卫,赐封二品衔,赏戴花翎,官拜颐和园昆明湖住宿,并乾清门坤宁宫行走,后授荣禄大夫,广西郁林总镇。尚干还是辛亥革命原老、民国国府主席林森的故乡。陈宝琛对尚干有“珠山历代有贤人”的称赞。七里大地尚干深厚的人文积淀,培养出林祥谦这样的英雄人物,确实也就很正常了。
幼年时期的家族教育乡人义勇行动为林祥谦的成长播下革命英雄主义种子
林祥谦出生于贫农家庭。祖父林发舒,辛劳一辈子,只留下一间木构房屋和几亩薄田。父亲林其庄,是马尾造船厂锅炉工。母亲翁氏,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操持一家人的生活。
在林祥谦出生八年前的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6日,法国军舰以孤拔为远征军司令侵入离尚干近在咫尺的马江,控制闽江口,威胁福州城。面对法国侵略者的战争挑衅,闽江下游两岸军民反侵略热情十分高涨,尚干乡民更是摩拳擦掌,誓与侵略者决一死战。在群众反帝斗志的感染下,丁忧在家的尚干人武探花、二等侍卫林培基挺身而出,与同乡武举人林锦亨、林锦泰兄弟倡首组织尚干群众,由林培基领衔向闽浙总督何璟呈递“万民摺”请战,并提出自备干粮武器参战和制敌之策,但遭到何璟的斥责,并以“乱动则以军法从事”相威胁。于是他们又到马尾向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处请战,张佩纶虽不拒,但亦不准。后来,屡经请战,才获准“饬在籍二等侍卫林培基选募水师弁勇人夫三百四十一名”。但仍诫以“必让敌炮先开,方可还击,不得轻启战端”。获准招募义勇后,尚干乡“子弟踊跃争先,不旬日间应募者三百名”。由培基率领“驻扎于马江海潮寺右,与水军成犄角”。准备参加反侵略战斗。
七月初三(8月23日)下午1点45分,法舰发起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仓猝拔锚应战,广大官兵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两岸军民奋力助战,但终因战机全失,武器装备悬殊,以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阵亡官兵近760名,整个战斗不到一个小时,“尚干义勇以未获一战为恨”。翌日,林培基率尚干义勇受命移屯于鼓岭,七月初十,法国侵略者慑于闽江下游两岸军民反帝斗争的决心和威力,不得不放弃占领福州的企图,全部撤出闽江口。而尚干义勇直到九月间才被“檄令裁撤”。
中法海战中尚干乡农民林狮狮(?~1884年) ,带领十几名勇士驾1艘武装盐船,带土炮,暗渡马江,隐蔽于道庆洲江边芦苇中,突袭法国侵略军司令孤拔座舰“伏尔泰”号,击中船舱,打伤法国侵略军司令孤拔的左臂,林狮狮等亦在战斗中牺牲。30日,法军舰只全部撤离闽江口,马江战役结束。尚干乡民的爱国保家的故事在乡间广为流传。
林白水(1874-1926),原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福建闽侯尚干七里青圃村人。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同年冬赴沪,与蔡元培等成立中国教育会,组织爱国学社。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科兼习新闻,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历任福建军政府法制局局长、北京大总统府秘书、众议院议员等职。1904年11月,清廷大肆筹办“万寿庆典”,为70岁的慈禧太后祝寿,林白水愤而写下一副对联,在《警钟日报》发表: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1916年起从事新闻事业,创办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报》(后改《社会日报》)、上海《平和日刊》等,1926年8月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他一生三入牢狱,最后以身殉报。林白水诗文、事迹传诵七里乡间。
林森(1868年-1943年8月1日),字子超,号长仁。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人。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
尚干地方文化发达,人口众多,又是福州南大门的重要商贸要地,人来人往,信息量大,乡人争勇好胜。清进士林履端《尚干乡土志》载:“尚干多械斗事,督闽使者卞公宝第,知悍俗非文化莫挽之”。帝师陈宝琛在题写陶南书院名称时,以“陶南”作院名,意为通过学习以陶冶情操,勿使小事以械斗。加之乡间文化氛围浓厚,评话、闽剧上演各类英雄人物,林培基、林狮狮、林白水、林森等这些乡贤的事迹在乡间广为流传,并附上一些传奇的神秘色彩,给后人都留下深刻影响。乡土生活环境从小给林祥谦带来争强好胜的性格的影响。对年幼的林祥谦给予极大的思想震撼,为后来的成长奠定了思想基础。七里大地极有建树的人物、深厚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培育出了林祥谦爱乡爱国、图谋国家强大的倔强性格,播下极深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种子。
2马尾造船厂的经历为林祥谦的成长打开了广阔阶级视野
马尾造船厂位于闽江口之畔,马限山旁,与尚干一水相连。1866年(清同治五年),左宗棠、沈葆桢等清廷重臣,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设造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筹建海军、还引进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崛起了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福建船政。据《福建船政局史稿》记载:“在福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设备最完备的造船工厂是福建船政局,这个在远东最大的船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产物。”福建船政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1906年,林祥谦的父亲变卖家当,筹借100元保证金,把14岁的小祥谦送进马尾造船厂当钳工学徒。他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钳工技术。在厂里5年时间,是他长身体、长智慧,是思想不断成长和成熟的时期。在技术上受到严格的培训。在这当时可为远东一流的企业中煅炼,其钳工技术的水准,在当时应是比较高的,为他后来考入汉口江岸铁路工厂当钳工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促其成为技术骨干,在工人中建立威信创造了条件。同时,从思想上也产生根本的转变,从原来农村农民意识的小孩子,成长为当时具有较先进的产业工人思维。在这样一个当时应为新潮的环境中,耳闻了许多“放眼看世界”的前辈光荣史迹,思想上受到船政文化的影响,眼界更加开扩。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的骨气、智慧和力量都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脑里既有传统家族农民倔强的性格,英雄主义和侠士的思维,更输入工人阶级团结互助,集体主义思想。1897年以后,由于船政局拨款日益减小,财务制度混乱,特别是1907年高凌汉“专办船政事务”后,每况愈下。据1907年11月30日《时报》一篇署名“福建人”的文章记载:“船政办事大小人员,只以增薪请假为要图,以中饱私肥为得计” ,“上下欺蒙,廉耻斲丧,而船政腐败之名乃愈著矣。”林祥谦在这5年中,就有他团结工人,与洋人、官僚资本家和工头作斗争事迹的记载。
1906年,林祥谦的父亲变卖家当,筹借100元保证金,把14岁的小祥谦送进马尾造船厂当钳工学徒。他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钳工技术。在厂里5年时间,是他长身体、长智慧,是思想不断成长和成熟的时期。在技术上受到严格的培训。在这当时可为远东一流的企业中煅炼,其钳工技术的水准,在当时应是比较高的,为他后来考入汉口江岸铁路工厂当钳工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促其成为技术骨干,在工人中建立威信创造了条件。同时,从思想上也产生根本的转变,从原来农村农民意识的小孩子,成长为当时具有较先进的产业工人思维。在这样一个当时应为新潮的环境中,耳闻了许多“放眼看世界”的前辈光荣史迹,思想上受到船政文化的影响,眼界更加开扩。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的骨气、智慧和力量都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脑里既有传统家族农民倔强的性格,英雄主义和侠士的思维,更输入工人阶级团结互助,集体主义思想。1897年以后,由于船政局拨款日益减小,财务制度混乱,特别是1907年高凌汉“专办船政事务”后,每况愈下。据1907年11月30日《时报》一篇署名“福建人”的文章记载:“船政办事大小人员,只以增薪请假为要图,以中饱私肥为得计” ,“上下欺蒙,廉耻斲丧,而船政腐败之名乃愈著矣。”林祥谦在这5年中,就有他团结工人,与洋人、官僚资本家和工头作斗争事迹的记载。
3接受共产党的教育使他成为工运领袖
1912年林祥谦通过技工考试,进入汉口江岸铁路工厂当钳工。当时的京汉铁路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吸血管道,又是封建军阀进行统治、互相混战的工具。近3万京汉铁路工人过着“成年累月做马牛,吃喝如猪穿如柳”的苦难生活。林祥谦由于经过马尾造船厂期间的技术培训,在汉口江岸铁路工厂很快成了技术骨干,在工人中树立了威信,平常工薪收入相对比其他工友要高。为此,他经常接济贫困工人,工友们喜欢跟他做朋友,慢慢地成为工人的领头人。此间,为了改善劳动条件,提高收入,林祥谦曾和工友们开展过小规模的罢工抗争。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记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在党组织的发动和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很快得到提高,工人运动开始出现蓬勃兴起的局面。”武汉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项英等人经常深入到江岸区的铁路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他们很快发现了富有反抗精神又在工人中有着很高威望的林祥谦。在陈潭秋、项英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 ,林祥谦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林祥谦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会议,并作为发起人之一筹备组织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
1922年1月,江岸工人俱乐部成立,林祥谦被选为干事。由于他办事公正,乐于助人,热心为工人谋利益,深受大家的信任和爱戴。1922年夏天,林祥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从1912年至1922年的十年中,林祥谦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马尾造船厂期间如果作为一个侠客思想来认识,只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亮剑时就亮剑,可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人,而陈潭秋、项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党的重要领导人、工运领袖的培养教育,使他迅速成长,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产业革命者,为后来工人运动中成为工运领袖打下坚实基础。
为适应全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委会经过多次酝酿筹备,于1923年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反动军阀吴佩孚、萧耀南对此感到无比恐慌和仇恨。当天下午,他们下令反动军警占领总工会会所,驱逐工会工作人员,查抄总工会的文件材料,砸坏各单位赠送给大会的匾额和礼品,甚至包围和监视代表们的住处。当晚,林祥谦参加了总工会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向反动当局提出五项要求,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将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同时成立总罢工委员会,林祥谦被指定为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
第二天上午,随即召开会员大会,传达总工会关于发动全路总同盟大罢工的决定,林祥谦带领工人们组织宣传队,贴标语、发传单,揭露敌人罪行; 2月4日上午9时,林祥谦接到总工会关于罢工的指示后,下达了罢工令。随着第一声汽笛的拉响,江岸机车厂首先罢工,所有的汽笛同时怒吼,响彻武汉三镇。京汉铁路全线所有的客、货、军车一律停驶,震撼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开始了。2月6日下午,汉口美、英总领事召集中外买办资本家进行密谋策划,并向北洋军阀政府施压。吴佩孚勾结帝国主义,决定对罢工的京汉铁路工人进行残酷镇压。
2月7日中午林祥谦把分工会的图章藏在家里的炭火盆里,匆匆赶回工会。下午5时20分,反动军阀带着两营士兵,包围了江岸分工会会所,开始了疯狂的射击。在这场野蛮的屠杀中,江岸30多名工人牺牲,200多人受伤,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林祥谦带领工人同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阀进行了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与十几名工会领导人和工人代表被敌人逮捕。
当夜,天降大雪,敌人把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木桩上。反动军阀以死威胁逼迫林祥谦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敌人恶狠狠地命令刽子手举刀砍向林祥谦“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回响,林祥谦壮烈牺牲,时年31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94页记载:“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这次大罢工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它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以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明确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和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
林祥谦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他对待工友就像淘江之水宛转亲和。面对死亡的威胁,继承了先贤的崇高品格,英勇赴义,临死不屈,在刽子手面前,像五虎山的雄峰巍峨耸立。他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悲壮诗篇。他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勇敢坚定,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崇高品质,为中国人民建立光辉的榜样,他也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中国工运领袖。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记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在党组织的发动和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很快得到提高,工人运动开始出现蓬勃兴起的局面。”武汉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项英等人经常深入到江岸区的铁路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他们很快发现了富有反抗精神又在工人中有着很高威望的林祥谦。在陈潭秋、项英等共产党人的帮助下 ,林祥谦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林祥谦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会议,并作为发起人之一筹备组织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
1922年1月,江岸工人俱乐部成立,林祥谦被选为干事。由于他办事公正,乐于助人,热心为工人谋利益,深受大家的信任和爱戴。1922年夏天,林祥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从1912年至1922年的十年中,林祥谦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马尾造船厂期间如果作为一个侠客思想来认识,只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亮剑时就亮剑,可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人,而陈潭秋、项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党的重要领导人、工运领袖的培养教育,使他迅速成长,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产业革命者,为后来工人运动中成为工运领袖打下坚实基础。
为适应全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委会经过多次酝酿筹备,于1923年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反动军阀吴佩孚、萧耀南对此感到无比恐慌和仇恨。当天下午,他们下令反动军警占领总工会会所,驱逐工会工作人员,查抄总工会的文件材料,砸坏各单位赠送给大会的匾额和礼品,甚至包围和监视代表们的住处。当晚,林祥谦参加了总工会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向反动当局提出五项要求,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将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同时成立总罢工委员会,林祥谦被指定为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
第二天上午,随即召开会员大会,传达总工会关于发动全路总同盟大罢工的决定,林祥谦带领工人们组织宣传队,贴标语、发传单,揭露敌人罪行; 2月4日上午9时,林祥谦接到总工会关于罢工的指示后,下达了罢工令。随着第一声汽笛的拉响,江岸机车厂首先罢工,所有的汽笛同时怒吼,响彻武汉三镇。京汉铁路全线所有的客、货、军车一律停驶,震撼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开始了。2月6日下午,汉口美、英总领事召集中外买办资本家进行密谋策划,并向北洋军阀政府施压。吴佩孚勾结帝国主义,决定对罢工的京汉铁路工人进行残酷镇压。
2月7日中午林祥谦把分工会的图章藏在家里的炭火盆里,匆匆赶回工会。下午5时20分,反动军阀带着两营士兵,包围了江岸分工会会所,开始了疯狂的射击。在这场野蛮的屠杀中,江岸30多名工人牺牲,200多人受伤,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林祥谦带领工人同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阀进行了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与十几名工会领导人和工人代表被敌人逮捕。
当夜,天降大雪,敌人把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木桩上。反动军阀以死威胁逼迫林祥谦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敌人恶狠狠地命令刽子手举刀砍向林祥谦“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回响,林祥谦壮烈牺牲,时年31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94页记载:“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这次大罢工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它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以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明确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和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
林祥谦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他对待工友就像淘江之水宛转亲和。面对死亡的威胁,继承了先贤的崇高品格,英勇赴义,临死不屈,在刽子手面前,像五虎山的雄峰巍峨耸立。他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悲壮诗篇。他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勇敢坚定,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崇高品质,为中国人民建立光辉的榜样,他也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中国工运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