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待传承
内容更新时间:2013-08-05 11:15:07来源:闽侯乡音报
精彩的伬唱表演。 林若野 摄
王秋怡正在表演福州说来评话。 林鑫 摄
■见习记者 林鑫
“沧海桑田历史多变,三弟师触景感慨无穷……”在闽侯曲艺传习所,这韵味十足、富有生活气息的腔调,勾起了人们对福州评话的记忆。王秋怡是国家一级演员、当代福州评话表演佼佼者、著名评话“三杰”陈春生流派的优秀传人,2012年6月被评为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日,王秋怡给记者讲述了她与福州评话之间的传奇故事。
福州评话和其他戏曲形式有很大不同,它是用福州方言表演,以说白为主并辅以吟诵,伴以饶钹击节的一种说书艺术,道具有锣钹、竹箸、玉斑指、折扇、醒木等等,结合情节配以唱调、高山流水,娓娓动听,是民间方言地区的较突出的表演形式。随着国家对我国民间文化的逐步重视,2006年5月福州评话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心插“柳”柳成荫
王秋怡从小便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能歌善舞。走上曲艺道路,成为一名“评话先生”,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父亲王东坡是福州评话“三杰”陈春生的高足,当年一心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但他的儿子却偏爱于乐器,无心学习评话技艺。王秋怡14岁那年,正在屋外洗衣服,她终于听“急”了,冲进屋,对着他父亲喊道:“不就是那四句吗?我听都听会了。”接着张口即来:“春有黄莺叫洛阳,夏来天暖百花香,秋至桂花香千里,冬度梅花艳丽非常。”唱罢,在父亲和哥哥面面相觑中,端着洗衣盆走了。
第二天一早,商量了一夜的父母,将王秋怡叫到面前,问她是否想学评话,王秋怡则回答道“我想去学闽剧!”母亲看着正当花季的女儿,握着她的手说:“还是跟在爹爹身边学评话吧。”也许是王秋怡潜藏的评话细胞被激活了,她学得很快。没多久,她父亲便带她面见陈春生。“来几句让我听听!”王秋怡清了清嗓子,现场来了一段,陈春生频频点头。话声刚歇,陈春生便对王东坡说:“你女儿,声线好、形象佳,是评话的好苗子啊,有空让她到我这来,我来教她!”
独创“牵丝嗓”
在陈春生和王东坡的“双重”教授下,王秋怡进步很快。16岁那年,她正式登台演出。王秋怡的“处女秀”是在竹岐文化宫内。演出海报一张贴出,人们便奔走相告,演出未演先轰动。
演出时,文化宫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乡亲们还没见过这么年轻、这么俊的“评话先生”!尽管赢得了“头彩”,但初次登台的王秋怡还是很紧张,原本三个小时的说本,她只用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说完。王秋怡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1983年,19岁的王秋怡参加了全省首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在现代评话《考验》中,她创造性地在陈春生的“陈派”“泪嗓”的基础上发展出“牵丝嗓”,夺得了此次综合性比赛曲艺界惟一金奖。
“福州评话最为盛行时期,是在80年代后90年代初,每次演出现场的观众都座无虚席。有一次在连江县演出,近千人群众闻风而来把整个场地都占满了,,只为了看我的福州评话表演。自那时起我对评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表演,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王秋怡说道。
福州评话亟待传承
王秋怡在阐述福州评话辉煌的过去时,也对福州评话的传承表示出忧虑。“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日趋现代化,年轻的一代基本不会说福州话,如今家庭习惯用普通话交谈,不会说正中的福州话,也就没有学福州评话的基本条件,慢慢的学习福州评话的人也少了。现在福州评话艺人基本都已经到了中年,年轻一代很少很少。” 王秋怡说 “福州评话只有零星的曲艺培养机构,评话艺术人才逐渐缺乏,书目也在减少,传承遇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这几年,为了更好的把福州评话传承下去,王秋怡和她的师妹们不断地走进校园、走进乡镇表演评话,把评话艺术带到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让人们认识到福州评话这种表演艺术形式,也让更多人听一听福州话。
“沧海桑田历史多变,三弟师触景感慨无穷……”在闽侯曲艺传习所,这韵味十足、富有生活气息的腔调,勾起了人们对福州评话的记忆。王秋怡是国家一级演员、当代福州评话表演佼佼者、著名评话“三杰”陈春生流派的优秀传人,2012年6月被评为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日,王秋怡给记者讲述了她与福州评话之间的传奇故事。
福州评话和其他戏曲形式有很大不同,它是用福州方言表演,以说白为主并辅以吟诵,伴以饶钹击节的一种说书艺术,道具有锣钹、竹箸、玉斑指、折扇、醒木等等,结合情节配以唱调、高山流水,娓娓动听,是民间方言地区的较突出的表演形式。随着国家对我国民间文化的逐步重视,2006年5月福州评话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心插“柳”柳成荫
王秋怡从小便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能歌善舞。走上曲艺道路,成为一名“评话先生”,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父亲王东坡是福州评话“三杰”陈春生的高足,当年一心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但他的儿子却偏爱于乐器,无心学习评话技艺。王秋怡14岁那年,正在屋外洗衣服,她终于听“急”了,冲进屋,对着他父亲喊道:“不就是那四句吗?我听都听会了。”接着张口即来:“春有黄莺叫洛阳,夏来天暖百花香,秋至桂花香千里,冬度梅花艳丽非常。”唱罢,在父亲和哥哥面面相觑中,端着洗衣盆走了。
第二天一早,商量了一夜的父母,将王秋怡叫到面前,问她是否想学评话,王秋怡则回答道“我想去学闽剧!”母亲看着正当花季的女儿,握着她的手说:“还是跟在爹爹身边学评话吧。”也许是王秋怡潜藏的评话细胞被激活了,她学得很快。没多久,她父亲便带她面见陈春生。“来几句让我听听!”王秋怡清了清嗓子,现场来了一段,陈春生频频点头。话声刚歇,陈春生便对王东坡说:“你女儿,声线好、形象佳,是评话的好苗子啊,有空让她到我这来,我来教她!”
独创“牵丝嗓”
在陈春生和王东坡的“双重”教授下,王秋怡进步很快。16岁那年,她正式登台演出。王秋怡的“处女秀”是在竹岐文化宫内。演出海报一张贴出,人们便奔走相告,演出未演先轰动。
演出时,文化宫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乡亲们还没见过这么年轻、这么俊的“评话先生”!尽管赢得了“头彩”,但初次登台的王秋怡还是很紧张,原本三个小时的说本,她只用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说完。王秋怡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1983年,19岁的王秋怡参加了全省首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在现代评话《考验》中,她创造性地在陈春生的“陈派”“泪嗓”的基础上发展出“牵丝嗓”,夺得了此次综合性比赛曲艺界惟一金奖。
“福州评话最为盛行时期,是在80年代后90年代初,每次演出现场的观众都座无虚席。有一次在连江县演出,近千人群众闻风而来把整个场地都占满了,,只为了看我的福州评话表演。自那时起我对评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表演,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王秋怡说道。
福州评话亟待传承
王秋怡在阐述福州评话辉煌的过去时,也对福州评话的传承表示出忧虑。“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日趋现代化,年轻的一代基本不会说福州话,如今家庭习惯用普通话交谈,不会说正中的福州话,也就没有学福州评话的基本条件,慢慢的学习福州评话的人也少了。现在福州评话艺人基本都已经到了中年,年轻一代很少很少。” 王秋怡说 “福州评话只有零星的曲艺培养机构,评话艺术人才逐渐缺乏,书目也在减少,传承遇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这几年,为了更好的把福州评话传承下去,王秋怡和她的师妹们不断地走进校园、走进乡镇表演评话,把评话艺术带到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让人们认识到福州评话这种表演艺术形式,也让更多人听一听福州话。
■记者手记>>>
有人说,前人留下来的文化财产,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事物,在很多人看来,仿佛一堆烧灭后的灰烬,不值一顾;然而,如果你细细地去留心观察,在灰烬的深处也许尚有余温,所以说,作为子孙,我们的任务不是扒拉已然冷却的灰烬,而是要把手尽力地伸到灰烬中去,伸到灰烬的深处,去触摸那抹余温,尽量地将之保存下来。”话虽不长,却发人深省。
曾几何时,在中西方文化剧烈对碰的今日,许多传统文化,被很多国人弃如敝屣,只有少数人还在学习观摩,甚至被讽刺为“精英文化”;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许多地方艺术因为传承问题,无人问津,渐次消亡。诸如此类情形,屡见不鲜!这些本该都是华夏人的骄傲,是哺育了华夏儿女千年的精神源泉,若我们再不好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加以重视和呼吁。那末,终有一日,当我们蓦然回首,一定会发现,支撑着中国传承不灭的我们的精神家园,已经是一片死海了。
让人欣慰的是,在采访两位传承人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许多依然热衷传统艺术的人们,了解到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保护。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不再是少数人的文化,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工作者和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可以更加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广和改进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之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破茧重生指日可待!
曾几何时,在中西方文化剧烈对碰的今日,许多传统文化,被很多国人弃如敝屣,只有少数人还在学习观摩,甚至被讽刺为“精英文化”;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许多地方艺术因为传承问题,无人问津,渐次消亡。诸如此类情形,屡见不鲜!这些本该都是华夏人的骄傲,是哺育了华夏儿女千年的精神源泉,若我们再不好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加以重视和呼吁。那末,终有一日,当我们蓦然回首,一定会发现,支撑着中国传承不灭的我们的精神家园,已经是一片死海了。
让人欣慰的是,在采访两位传承人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许多依然热衷传统艺术的人们,了解到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保护。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不再是少数人的文化,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工作者和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可以更加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广和改进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之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破茧重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