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城隍庙怀古
内容更新时间:2012-12-10 15:48:35来源:闽侯乡音报
日前,记者邀约友人,探访了远近闻名的上街侯官城隍庙。
侯官城隍庙所在地侯官村,是千余年前唐代侯官县的治所。在民间传说中,县官是阳间朝廷的代表,是百里侯,主宰人间的行政;城隍则是阴间朝廷的代表,是鬼官,专责处理一些阳世无法解决的纠纷冤案。据说古时的县官在上任时,第一晚必须亲自到城隍庙斋戒祷告,表示接受城隍的监督,随后住宿在庙中,希望城隍可以托梦使他了解过往县域内的冤假错案,并加以处理。因此古时县治和城隍庙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县城的所在地必定要有城隍庙。侯官城隍庙的存在,正是千年前,侯官县治所在侯官村的铁证。
城隍庙位于华棣山上,山脚下有一块巨石,上边刻有“城隍庙”字样,落款“百岁立夫”,据称系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百岁之时,亲笔书写的手迹。陈立夫先生早年得志,中年被迫流寓海外,备尝艰辛,到六十九岁时方才回到台湾定居,一生经历可谓传奇。他晚年矢志于祖国的统一,甚至在临终之时,仍对子女喃喃说道:“如果可以看到祖国统一该有多好啊!”站在巨石旁细细咀嚼,记者恍惚间也体会到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对华夏的那份殷切的爱,和这样一位老人相比,那些生在这片土地,却反而对生他育他的国家厌之、弃之,日日恨不得粉身碎骨也要投奔“文明世界”的一色人等,真犹如虫豸般,不值一哂了。
瞻仰过陈立夫先生的手迹,拾级而上,便来到城隍庙前。庙宇始建于唐武德六年,座北朝南,占地约1300平方米。正面为红砖牌楼式门墙,大门上方有直、横两块青石鎏金匾额,其中直匾上书“城隍庙”三字,系为著名闽籍学者王世襄先生所题写;横匾有右读欧体楷书“唐城隍庙古迹”六字,据说为唐天复年间重修庙宇时所刻。大门的右侧矗立着一块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城隍庙碑,是闽地研究城隍文化的重要文物,其上写到:“吾乡之祀城隍也,自唐武德中置县而始,阙后县有治。贞元初,邑改,庙仅存焉。”短短几段话,告知了后来人如下几点:其一,侯官祭祀城隍的风俗从县治迁移至此就开始了;其二,侯官村自唐武德年间到贞元年间约一百六十余年一直是侯官县的治所;其三,在之后侯官县治迁到城内后,城隍庙也一直保存在村内,并没有因县城的迁移而废除。
步入城隍庙,一位当地的村民看到了记者,很是热情的当起了导游。村民告诉记者,从大门进入城隍庙,依次为戏台、厢房、拜庭、大殿、后殿,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便是大殿,该殿面阔三间,抬梁穿斗式木结构架,建筑基本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村民说,大殿正中供奉的城隍便是号称“福建都城隍”的周苛。周苛,史载确有其人,他和弟弟周昌最初都是秦朝泗水郡内的小吏。不久,刘邦在沛县起义,称沛公,随后发兵攻破了泗水郡,周苛兄弟二人此后便跟随刘邦举兵反秦,转战四方,立下了不少战功。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秦汉时期,是仅次于丞相的高级文官,负有代替君王监督百官的责任,一般都是有君王的心腹担任。刘邦将这么重要的官位授予周苛,可见他对周苛为人和能力的信任。汉王四年,项羽领兵围困荥阳,刘邦带着陈平等人弃城遁逃,而命周苛守城。后荥阳被破,周苛也被生擒,项羽爱惜他的才能,很大方对周苛表示道:“只要你愿意投降,我任命你为上将军,封三万户侯爵。”周苛不为所动,并大骂项羽不是汉王的对手,迟早会被汉军俘虏。项羽极为愤怒,遂将周苛烹杀。西汉建立后,刘邦感念周苛的忠义,封他为郡县之神,传旨命天下郡县各附城立庙奉祀。
立于大殿上,村民如数家珍地为记者介绍着城隍庙悠久的历史。殿前的四个石柱,据称为清道光年间所立,内悬挂有一副对联很是引人注目,书曰:“西土沛恩膏,千百载优蒙感应;南邦资捍卫,六一都共仰声灵。”一言便将侯官城隍庙悠久的历史以及统辖方圆六十一都地界的尊贵地位表述的至为透彻。村民还指着大殿两侧的花岗石圆石柱,告诉记者这些石柱都是从唐代一直遗留下来的,很是珍贵!记者不禁愕然,如非村民的叙述,谁又能知道,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石柱,竟也与城隍庙一起,历经了千年的沧桑!
步出城隍庙,友人忙着拍照留念,记者的思绪却悠悠然地飘向了那遥远的历史。这里是侯官旧治,有着绵延了千年的城隍庙。千载之前,这里曾威风赫赫,一呼百应;也曾金戈铁马,气冲霄汉,它掩盖着多少秦砖汉瓦,埋藏着几许唐风宋韵,几片元明旧简。又演绎过多少令人为之感泣的故事,诞生过多少载入青史的人物。
在这千年的古县内,千载的古庙边,记者徘徊良久,沉吟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