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致富领头雁

内容更新时间:2012-12-03 17:03:58来源:闽侯乡音报

实习记者 汤琳
    本报讯 半岭村位于竹岐乡,属半山区,距县城约10公里,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产出的橄榄久负盛名。近年来,在第一书记于斌的带领下,半岭村正从单一的橄榄种植业向综合蔬菜种植基地转变,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
    于斌是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的一名干部,2010年9月下派到半岭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刚上任时,看着文质彬彬的于斌,村民们心生疑虑:“在城里住惯了的干部,真能带领我们村脱贫致富吗?”接下来的两年里,于斌为村用实实在在的成绩,不但打消了村民的顾虑,也赢得了村民的好评。
发展蔬菜种植基地 村民喜领双份“工资”
 进村的路上,绵延不绝的蔬菜大棚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近几年,随着福州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蔬菜种植业开始逐渐向深山转移。于斌看到了村里蔬菜种植的发展前景。他走家串户,整合出了300余亩田地出租给蔬菜企业种植。蔬菜基地建成后,农民不仅可以收取土地租金,还可以在蔬菜基地受雇帮工,拿双份“工资”。
 采访中,村民林平告诉记者,他家4亩地租给了蔬菜种植基地,每亩地年租金五六百元,现在他和老婆都在蔬菜基地上班,八小时工作制,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收入,与之前种植水稻时一亩地年收入不到500元的状况相比,犹如天壤之别。“这一切都要感谢我们的于书记!”在谈到幸福的现状时,林平满怀感激。
 如今,在于斌带领下,村里发展蔬菜种植基地,大大解决了半岭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村里人均年收入也因此由早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了6000元。
路好村美农民笑
 橄榄一直是半岭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村民们上山采橄榄时只有一条烂泥路可以通行,“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脚泥”,恶劣的通行环境让村民苦不堪言。要把橄榄摘好运下山,村民必须支付高额的人工采摘费,村民们橄榄的利润微乎其微,村民们甚至只好任由橄榄烂在枝头。“要致富,先修路”,在于斌带领下,2011年春节,一条长2公里、宽2.5米的水泥路通上橄榄山,这让村民们橄榄产销致富的梦想愈发明朗起来。
    此外,于斌还扩建了500米村道,在县道和全村主要干道安装路灯,在村里建起了篮球场。更令村民们兴奋的是,小目溪边,一个1000平方米左右的主题文化公园已经动工兴建,休闲器材已安装完毕,预计年底可以全部建成,届时村民们休闲娱乐将有了好去处。
    村委附近,记者看到,一栋3层的楼房也正在施工。“这是半岭村未来的综合大楼,占地约500平方米,将入驻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以及蔬菜科技培训中心等项目,今年年底就可投用,这可是于书记为我们打造的贴心便民项目啊。”林平告诉记者。
欲引进手工类加工企业带民增收
 路通了,半岭村经济呈稳步增长之势,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环境美了,村民安居乐业……如今,在半岭村,村民们谈到最多的是如今的变化:“一条路可以带活一片,一个好书记更是富民一方。”
 “我在任期间,就是希望给半岭村经济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于斌说,“接下来,村里还将继续扩大蔬菜大棚的面积,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还将联系相关科研所或高校对橄榄产品深加工,为传统的橄榄种植业走出一条新路子。”
 此外,于斌还表示,半岭村将依托113县道的便利,招商引资,引入一些手工类加工企业,为村民实现增收再添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