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卷思量话陈安

内容更新时间:2012-11-19 17:23:51来源:闽侯乡音报

    多年前,我在网上曾看到过一个榜单,该榜单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十大传奇状元,闽县人陈安(实为左“安”右“阝”)也名列其上,被称为史上最悲惨的状元。熟悉闽侯文史的,对于陈安的事迹应该并不陌生;而对他不甚了解的,想来也大有人在。陈安其人其事究竟如何?且待我为诸君一一道来。
    由于史失其轶,历史上对陈安的记载相当的少,只知道他生活在明初洪武年间,系福建闽县人。尚干乡土志记载其为祥谦镇门口村人,并称赞他“能诗尚天文,与林鸿、陈仲完、王恭、郑定等同被誉为闽中十才子”。由此不难看出,陈安是当时福建省内文坛的风云人物,备受士子乡人的推崇。如果陈安就这样继续与友人纵情于山水之间,写写诗、喝喝酒,偶尔相约夜观星象,日子是可以过得相当潇洒写意地。然而,才华横溢的陈安绝不愿意仅仅做个如陶渊明一般的隐士,从此终老山林,悠闲度日。“所谓‘学而优则仕’,自少时束发苦读,不就是为了有一日可以金榜题名,跻身朝堂吗?庸碌之辈何足论,如文彦博、富弼一样宰执天下,才是我生平所愿啊!”许是带着这样的想法,陈安毅然踏上了前往京师应试的道路,这一决定,遂铸就了他日后的悲剧。
    明洪武三十年,是陈安人生的转折之年。这一年的二月,明庭举办丁丑科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等为考官,陈安等五十二人被录为贡士。其后,在三月举行的殿试上,明太祖朱元璋钦点陈安为状元,赐他“进士及第、出身有差”。进士及第是科举制最高功名进士之中的佼佼者,一般只授予一甲前三名,既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而出身有差,应是顺带奖励中举士子的家族,使其家族升格为诗宦人家,地位优于其他一般的家庭。陈安此刻可以说是到达了人生的一个巅峰,不但自己功成名就,还惠及家族。但他不知道的是,杀身之祸已经如利箭,逼面而来。
 却说会试之后,礼部依例要在贡院发榜,公告天下。待到榜文发布时,中举的固然欢欣鼓舞,落榜者却不免心中失落、愤愤不平。恰好,一位细心的举子发现上榜的进士全部是南方人,这一个偶然的发现,再联想到主考官刘三吾也是南方人,顿时引发了北方举子的愤怒。他们认为主考官偏袒同乡,并认定此次会试只选拔南方人,其中必有隐情,事件越演越烈,最终惊动了朱元璋。在舆情的压力下,朱元璋召见了刘三吾,要求他特选几位北方举子为进士,以安定人心。刘三吾闻言,先向朱元璋阐述了北方长期处于蒙元统治之下,举子的文化素质与经济繁荣、文风昌盛的南方相比确有差距,才会出现一榜进士皆为南方人的事实,随后指出此次科考并无营私舞弊,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朱元璋大怒,立刻将刘三吾、白信蹈二人免职,命翰林院侍讲张信等十二人复阅试卷,增录北方举子中的优秀人才上榜,陈安也名列阅卷的十二人之中。不久,张信等将复议的结果上报皇帝,虽然承认了一些北方举子的文章很有可取之处,但还是坚持认为北方卷确实不如南方,一榜尽是南人事出有因。朱元璋闻言,怒不可遏,指责张信等人是受刘三吾的指使,有意将水平不高的北方试卷送交皇帝审阅。他随即宣布由自己亲自评卷,以前结果一概无效。并将参与阅卷者全部下狱待罪。四月底,张信、白信蹈等以欺君罪被凌迟处死,刘三吾因年老免死,发往边疆充军,而陈安也在同日被车裂而死,朱元璋在当年的六月重开科考,并亲自到场策问,选取六十一名北方士子为进士,一场风波方才渐渐平息。史书称此事件为“南北榜案”。这之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明王朝科举选士形成了按照地域取士的制度,清朝也大体将之承袭了下来,一直相延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灭亡,现代教育的兴起才完全绝迹。
 有以上种种分析看来,陈安参与的科考并无徇私舞弊的现象,所谓的南北榜案可以说是一场冤狱。那么朱皇帝为什么如此痛恨此次科考的一众考官,定要将他们除之而后快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借这些考官的人头向北方的士子示好,以此来笼络北方的士林之心。朱元璋起家于南方,并在金陵定都称帝,经过三十年来的苦心经营,南方的局面已经是基本稳固,士民们也认同了明王朝的统治;而北方,自明朝建国以来就不是很稳定,蒙元的影响依旧存在,时刻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北人自金以后就处于异族统治之下,对明王朝的认同感远远不如南方人,之前南榜的结果已经大大激怒了北方士子,如果不采取断然的补救措施,一旦北方士子对明廷产生怨恨,将大大影响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后果不堪设想。说到底,刘三吾、张信、陈安以及一众阅卷官到底是书生意气,无法体会朱元璋的心意。过分的强调“南方俊才优于北方以及科举没有舞弊的事实”,忽视了事件背后的政治意义,才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要知道,有的时候,一件事上升到了左右家国命运如此的地步,是是非非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民国版的闽侯县志里,记载有陈安之死的另一种说法。据说朱元璋因为爱惜陈安的才华,起初并没有杀他,而是将其放逐到了军队效力。不久又将他召回南京,任命到鸿胪寺为官,陈安以为没事了,便和友人说他当时考前曾观察天象,发现今年科考的状元出在福建,但是不久就会被杀头。殊不知当时的朝廷是禁止世人私自学习天文知识的,消息传到了朱元璋耳中,愤怒的皇帝终于将陈安诛杀了。其实,不管照哪一种说法,陈安的结局只有一死而已,然而,从另一方面讲,陈安悲剧的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却调和了明王朝的南北矛盾,换来的却是家国天下的长治久安,先生泉下有知,想来也会释然了吧!
( 本报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