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江宋氏家族

内容更新时间:2012-10-23 17:45:58来源:闽侯乡音报

镜江宋氏家族。
 
     在中国的南宋时期,有一个叫郑樵的史学家,他写过一本书,叫做《通志》。这可是一本煌煌巨作,记载的历史上起三皇,下至于隋代,全书共有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而其精华部分又全在于总序以及略二十篇。郑樵本人也十分重视二十略,曾自诩的认为二十略已然是“总天下之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志二十略是一部相当严谨的历史学著作,若非如此,郑先生又岂敢如此夸口呢?
       二十略的第一篇就是姓氏略,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和发展,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要说道的宋氏家族,姓氏略有这一段相关记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这样我们又可以得出很明确的结论:“宋氏,源出于子姓,是殷商王朝的后裔。”那么,宋氏一族和久远的殷商王朝有着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为今日的宋姓的呢?论语上有这样一句话,“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说的是殷商王朝末期,面对国家危亡、君主昏聩的困境,三位殷商的王族各自采取的应对措施:微子作为帝辛的长兄,(子受辛,既纣王)三次劝谏不果,为了保证宗庙的存续,毅然弃之而去;比干和箕子都是帝辛的叔父,比干舍生进谏,帝辛不止拒绝接受,还残忍的将他的心给挖出来观赏,以此作为酒宴之后的余兴节目;而箕子则从此心灰意冷了,装疯躲到了箕山,日夜引吭高歌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然而他终究是逃不过帝辛的魔掌,被押解回了朝歌,关进监狱(箕子台)中去了。许是孔子认为,这三位先生是殷商王朝末期无边的黑暗中的最后一缕光明了吧,因而孔子给了他们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仁”。而三位仁人大德中,我私底下总是认为微子的行为,应更符合孔子对道的真意吧!孔子曾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侍君,不可则止。’微子曾经三次劝谏纣王,最后认为死谏无益于宗庙百姓,于是选择出走。这在孔夫子看来,显然更符合其无道则隐,以待圣王的主张。在孔子的心中,微子不仅仅是先祖(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宋微子之后),更是久远的知己。
       话说这位被孔圣人引为知己的贤人微子,就是天下宋氏的远祖。微子出走后不久,周朝的军队就在牧野击溃七十万殷商大军,顺势攻入了朝歌,帝辛恐惧之下,自焚于鹿台,传承六百年之久的商朝宣告灭亡。微子闻讯后,为了保护商朝后裔,遂光着上身,携带商王朝的祭祀礼器来到周武王营门前苦求。武王深受感动,于是允诺保留商朝遗族,封帝辛的儿子武庚于朝歌,并宣布恢复微子的爵位,释放箕子出狱,将他分封到了朝鲜。公元前1041年,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勾结武庚煽动殷商遗民叛乱,被周公旦击灭。因为微子审时度势,没有参与叛乱,于是周成王进封他为宋公,以商朝的旧地商丘为国,让他奉守殷商的先祀。宋国共传26世32位君主,一直到公元前286年,才被齐、楚、魏三国联合击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们,从此以原国号宋为姓,宋氏由此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以此算来,宋姓该有2300多年的历史,若自纪元前1041年微子被封宋公为起源,大抵是要超过三千年了。
        宋国的子孙自国亡后,除了一些人继续守着祖地生息繁衍外,很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因由,从商丘故地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播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凡的印记。战国时期,楚国的辞赋家宋玉,汉代的宋昌、宋弘、宋由等等皆是其中的佼佼者。至隋唐时期,宋氏迁徙更加的频繁了,逐渐散居大江南北,遍布全国各地了。至此,有明文记载着宋氏创造了六个郡望,曰:“广平、敦煌、乐陵、扶风、河南、京兆。郡望亦可称之为‘地望’,有世居某郡,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之意。在门阀之风盛行的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一般指州郡当地的显贵家族。宋氏在这一刻,达到了历史上的盛世。
        到了唐朝中期,广平宋氏一门中,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唐代的宰相宋璟。宋璟,字广平,他自少年起就博学多才,心有大志。唐则天武后垂拱三年,这一年,宋璟二十五岁,跟随伯父到东川居住,在庭园中看到一株梅花,在杂草从中傲然开放,宋璟惊叹于其超凡绝伦的姿态,遂做一文,文中不但赞誉了梅花卓尔不群、忠贞不屈的品格,更借梅以喻人,抒发了自己未来坚守的政治理想。这就是宋璟传陈千古的名篇《梅花赋》。此后,宋璟踏上仕途,一直做到宰相的高位,他谨记自己的理想,不忘梅花的精神,保持着高尚的志气和节操,与同时期的另外一位宰相姚崇,共同辅助唐玄宗开创了不逊于“贞观治世”的开元盛世。宋璟也被誉为唐朝四相之一,成为后世文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闽侯南屿江口村的镜江宋氏家族,就是宋璟的后裔。据记载,唐安史之乱后,宋璟的后裔宋易担任了福建观察推官一职。而后,其孙宋骈、宋臻先后随之入闽,分别定居莆田和侯官,这位宋臻就是镜江宋氏家族的始祖了。据说,宋臻初入闽地是在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当时最初的居住地在侯官县雪峰后林村。一次,宋臻路过南屿江口,见此处依江伴水,与福州南门门户湾边仅有一水之隔,水路交通十分便利。于是就举家迁移到了南屿江口。定居在此的宋氏族人见此处风光秀美,门前的大樟溪清澈见底,波平如镜,很是欣喜,从此就将自己的家族呼为“镜江宋氏”了。
        在镜江宋氏祠堂的横梁上,悬挂着一块状元的匾额,闽侯自古以来就是科举文教的大县,文风鼎盛,牌匾上所言到的状元,也是一位可以媲美先人,文武兼备的人物,他就是镜江宋氏的骄傲—清光绪年间武状元宋鸿图。宋鸿图,字瑶轩。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出生于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据说他年少时在帮家里干些农活之余,也不时到私塾读点书,算的上是文武双全了。宋鸿图从小身体魁梧,膂力过人,人送外号“金刚姆”。宋鸿图的堂兄宋泰生见他如此嗜武,于是便安排他在自家的武馆练习,并出资请来武艺高强的师傅前来传授他武艺。宋鸿图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越发的刻苦修炼了。不过数年,他武功大进,随即取得了同治十二年的武科乡试第二名。此后,宋鸿图再接再厉,在光绪二年(1876年)的恩科武举上以一招“魁星踢斗”赢得满堂喝彩,一举夺得了恩科武状元。光绪四年,宋鸿图选任广州参将,因母丧在家守孝未予赴任,不料却在次年(1879年)身染痢疾而病故,终年不过三十岁,呜呼!一代武学宗师,未及建立功业,不幸病死于床榻之间,想来不由得使人心生悲凉!
        南屿江口村自古以来,就是福建有名的纺织之乡。据说,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镜江宋氏一族的有识之士就依江伴水的天然优势,采取男浆女织的原始方式进行纺织作业。因江口出产的土布具有粗厚、耐洗、耐穿的特色,制成衣衫更有保温的效果,一时名声大噪,四方客商云集而来订购,这种土布从此被当地人称为“江口呢”。江口不但拥有悠久的织布传统,精湛的工艺,且宋氏的族人拥有勤劳刻苦、不易循守旧、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再加上江口生产的布匹质地优良,声名远播海外。在清康熙年间,一部分宋氏族人因在台湾推销‘江口呢’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遂在当地定居了下来,发展成了台湾宋氏的三大支派之一的镜江派。宋氏族人此后,在两岸以及东南亚各地从事纺织事业,因为谨记祖先的教诲,务实坚守为本,有许多人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他们成功之后,也不忘桑梓,多次回国投资、修桥铺路,捐赠公共设施、资助办学等。
        镜江宋氏的先祖宋璟的梅花赋,篇末记载着宋璟的伯父对他的教诲,我每次读来,都如饮甘霖,受益匪浅。译之如下:“在万木凋零枯败之际,只有梅花英姿尚在枝头吐露,它的形态亭亭玉立,晶莹如冰。气候再恶劣也改变不了它骄傲的本性,我知道你(指宋璟)善于描摹梅花的姿态,却更希望你学习梅花将节操永固。”这是一位宋氏先人对后辈的殷殷期盼,却也是我等当引为至理的名言!(■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