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田周氏家族

内容更新时间:2012-10-23 16:38:31来源:闽侯乡音报

 芝田周氏宗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系北宋大儒周敦颐所作散文《爱莲说》中的名句,言辞间充满了对莲花高洁品质的无尽赞赏,文中托物以明志,阐述了周敦颐对世人摒弃圣贤的教诲,欲望脱缰而出,终日追逐名利的厌恶,表明了自己坚持名教,淡泊自守的价值观。此文传出,士人争相传诵,一时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千百年来,成为了无数贤士励志坚守的座右铭。天下的周姓族人更是感到与有荣焉,遂多以爱莲作为堂号,用来表达对周敦颐这位周氏先贤发自内心的崇敬。
      在闽侯县南屿镇的芝田村,就有着一支以爱莲为堂号的周氏家族。周姓历来是中国的旺族大姓,其来源众多,有出自周朝宗室姬姓说,亦有传是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由鲜卑贵姓贺鲁氏尊皇命改姓一说。在芝田村周氏的族谱上,关于周姓的由来,采取的是周朝宗室之说。相传,在上古时期,帝喾的妃子姜嫄到野外踏青,在路上发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好奇之下便将小脚踏在其上,不料这是一个仙人的脚印,具有无边的神力。不过数日,姜嫄就发现自己莫名其妙的就怀上了仙胎,不久生下了一子。姜嫄无孕生子,很是害怕,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于是决定将婴儿丢弃。起初姜嫄将婴儿丢在一个狭窄的小巷子里,牛羊经过都绕着道走,并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他;姜嫄只好再次将婴孩丢弃到远处的山林中,恰好一位樵夫上山砍柴看到了,将他又抱了回来;姜嫄还不罢休,第三次将孩子丢到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的飞鸟都降落下来用自己的羽翼来温暖小婴儿。姜嫄见状,认为婴儿是神灵转世,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儿子,为他取名为弃,以纪念其儿童时期的这一段堪称为传奇的遭遇。弃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农业天赋,长大之后,更加喜爱耕种谷物。经过他挑选的土地,种植出来的庄稼的产量远远多过他人,人民都愿意跟随他学习耕种之法。帝尧听到了弃的名声,于是任命他为农师,掌管天下的农业生产。经过弃辛勤的工作,天下农事大兴,百姓终于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弃也因为这一功绩,被帝舜分封到了邰地,号曰后稷。其后他的子孙逐步繁衍强大,建立了绵延足有八百多年的周朝。
 其后,周朝灭亡,姬姓族人恐惧遭受迫害,纷纷改姓,其中一支以国号改姓周,其后代历事数朝,名臣显宦络绎不绝,著名的郡望有汝南、沛国、陈留等。其中汝南周氏更是人才辈出,如汉执金吾周球、于赤壁一战大破曹操的汉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晋都督梁益诸军事、鹰扬将军建城公周楚、唐左屯卫大将军谯郡公周绍范等,可谓英才荟萃,名盛历朝了!芝田村的周氏就是汝南周氏的一个分支,同它的远宗一般,这个家族也有着其深厚而渊远的荣耀,而这一切荣耀的起点,始于芝田周氏的入闽始祖—五代闽国光禄大夫周维岳。
 唐末群雄割据,战乱不止,河南固始人周维岳跟随王潮、王审知兄弟的义军入闽定鼎,一路之上,献策进谋颇有功绩,深为王氏兄弟所倚重。当时福建经历多次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在加上福建僻处东南,与中原隔绝,不但生产技术远远落后,文化较之代有经典的中原更是大大不如。周维岳作为重臣辅佐王氏兄弟治理闽地,鞠躬尽瘁,兴学育才,兢兢业业,传播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为促进闽地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审知晋位闽王后,有感于周维岳的功绩,遂封他为光禄大夫、翰林学士,赐宅于石井巷。石井巷是福州的繁华中心,周维岳被赐宅于此,一时之间只感心满意足,决意在此安度余生了。然而好景不长,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在位十七年的王审知故去,诸子为争位而自相残杀,闽国朝政动荡。至公元939年,一场宫廷政变将王审知的第七子王延曦推上了闽帝的宝座。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不但骄奢、荒淫无度,嗜酒如命,更坏的是没有酒品,常常酒后滥杀无辜,群臣“望之丧胆,求一日安宁不可得”。有一次,王延曦大宴群臣,一喝就是彻夜,群臣不胜酒力,纷纷醉倒。只有周维岳一人坐着未动,王延曦很是不悦,问左右道:“周某人身材矮小,怎么有这么大的酒量?”侍从们顺口应了一句:“他酒肠弯曲,不需有高大身材。”王延曦来了兴致。命人立即将周维岳拿下,取出肠子来观看。左右无不惊骇,赶紧劝道:“如杀掉维岳,就没人能陪陛下痛饮了。”王延曦这才罢手。事后,王曦仍不反省,视人命如草芥。周维岳及其家人深感齿冷,有了归隐之心。后来,周维岳的次子福唐尉周汉辞官归隐,举家迁徙至南屿的芝田村,周氏一族从此就在这个远离福州的小村庄躬耕传家,繁衍开来。
 此后,周氏一族在芝田过着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直到百余年后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沉寂了百年的名门出了一位经世大儒,北宋理学先驱周希孟。周希孟,字公辟,据史书记载,其少敏好学,过目不忘,赋诗下笔立成。他十岁便熟读《五经》,尤精《易》,是一位学贯古今的的理学大师,里人都对他寄予厚望。他和当时的陈襄、陈烈、郑穆,并称为“海滨四先生”,四人共同提倡经学,布学讲道,门生达七百余人。自庆历以后,周希孟的名声越来越大,连朝廷都下诏赐周希孟粟帛,命为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宋神宗时更加赠修职郎,理学贤儒,诏祀乡贤祠。到南宋年间,福州百姓更是集体筹款在乌石山上,建造了“海滨四先生祠”,以周希孟等为福建文化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时光荏苒,海滨四先生祠早已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但周希孟等人的功绩却永远为历史铭记。
 周希孟居闽地讲道布学,宏扬经义,不但造福了乡梓,也惠及了其家族,子孙秉持其精神,自强不息,人才辈出。他的长子周思赐进士及第,孙周伟再中进士,曾孙周擢、周抡先后高中,“三代四进士”,名垂青史;次子长孙周宜末与其子周邦弼、孙周震、曾孙周千里,“父子孙曾世进士”,稽今鲜有;他的裔孙周尧咨、周应复堂兄弟“同科双杰”,荣宗耀祖;裔孙周毅与其孙周鼎来、曾孙周说“一门三进士”,名传遐迩。在这些文名赫赫的进士中,最富盛名的当是明英宗时进士,户部郎中周杰了。明正统十四年,北方蒙古部落瓦剌部引兵犯境,明英宗朱祈镇在奸宦王振的怂恿下,带领50万大军亲征。由于王振贻误军机,明军大败于土木堡,英宗被敌军俘虏,作为随行官员的周杰也负伤被俘,瓦剌人手持利刃逼迫周杰投降,屠刀当面,周杰却面不改色,对着敌军喝道:“吾死则死矣,断不可为不义而屈。”而后慷慨就义。
 周杰,这么一个文弱的书生,在生和死的抉择间,他选择了清清白白的死,比起百余年之后在鞑虏铁蹄之下,纷纷屈膝下跪,剃发易冠以求保全首级的那一群“君子”,他不愧为一名真正的猛士。千百年来,这秉持着先祖余烈的精神慢慢浸透在芝田周氏族人的血液之中,生根发芽,或许有一天,回过眼来,许又是一株通天的良材吧!(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