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家为佛的蓝文卿

内容更新时间:2012-08-21 17:33:28来源:闽侯乡音报

  提起位于闽侯县大湖乡的雪峰崇圣禅寺,世人鲜有不知者,且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各种“荣誉称号”,累计有:千年古刹、南方第一丛林、闽天第一道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福州五大禅林等等,真可算的上是天下闻名,震铄古今了。
    雪峰寺的开山祖师义存禅师,也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与佛门禅宗五家中的云门、法眼二宗都有师承关系。义存大致活跃在晚唐及五季初期,他不但在佛学上拥有高深的造诣,在政治上还深受当时闽地统治者的器重,对唐末五代时期八闽的政治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关于义存的故事有很多,诸君若有兴趣,大可自行查找品味一番,这里就不再赘言了。纵观义存的一生,最大的成就当是创建了延续千载的“南方第一丛林”—雪峰寺,而在义存实现这一宏愿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为了帮助他,简直是做到了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这个人,叫做蓝文卿。
    那么,蓝文卿是何许人也?他又对义存创建雪峰寺做出过多大的贡献呢?首先,谈到蓝文卿,就不得不提一句,这是一个少数民族慈善家,他是畲族人!关于畲族的起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上古时代,既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中原大地屡次遭到蛮王的侵犯和骚扰,中土百姓每天过着朝不保夕,担惊受怕的日子。帝喾见状,心中很是焦虑,于是颁下诏书招揽能人异士,并称若有勇士可以打败番王,平息战乱,愿意将自己心爱的三公主许配给他为妻。这时候,出现了一位英雄,就是畲族的先祖,名叫龙麒。他响应号召,只身前往番营,经过一场激战,成功的取下了番王的首级,平息了战乱,为国立下了大功。帝喾遂践诺将三公主许配给龙麒为妻,并封龙麒为忠勇王。龙麒受封后,并没有就此安享荣华,而是带着三公主,前往凤凰山垦荒狩猎,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传说,龙麒和三公主共养育了三子一女,三子分别被帝喾赐姓“盘、雷、蓝”,女婿则受赐“钟”姓。而“雷、蓝、钟”三姓就是当今畲族的三大姓氏。但是,传说固然美好,却不能完全当做史实来看,史载,畲族在被汉人的历史中多被称为“南蛮”、“百越”、“峒僚”等,一开始族群结构较为松散,到了隋朝时(公元6世纪末~七世纪初)方才在闽、粤、赣三地交界的广大地区,形成了由畲族先民组成的比较稳定的族群。唐以后,汉文化的影响渐渐深入到了福建等东南地域,畲族社会也开始了与汉文化的激烈的碰撞交融。这时候,畲民因为钦慕汉文化,而改汉姓的可能性极大。毕竟,在之后的宋朝,还发生了边境少数民族因为听说了包拯清廉公正的名声而请求皇帝赐姓“包”的例子在呐!武功偏弱,甚至都没有完全统一中华的宋朝尚且如此,更别说是威镇寰宇,所向无敌的煌煌大唐了。因此畲族的主要姓氏“雷、蓝、钟”等极有可能也是如此形成的,而蓝文卿就是其中蓝氏的后人了。
    蓝文卿,字汝弼,是居住在闽侯、古田、闽清、罗源交界处“象骨山”一带的畲族人,《古田县志》上说他“豪迈富家资,有子八人”。蓝文卿和义存的初遇是在唐咸通年间,据说当时义存与僧众十三人到雪峰山传法,却没有居住之处,只好栖身在一段千年枯木中。艰苦的环境,并不能动摇义存和众僧的向佛之心,他们依然坚持修行。蓝文卿见状,很是感动,于是发动当地人砍茅草遮住枯木,为义存建了一座草庵居住,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枯木庵了。后来,前来参拜义存,求法修行的僧人越来越多,蓝文卿见“四方云衲奔凑,难安广众”,遂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可以说是一件绝大的义举,即“倾其所有,以悉众常住”,简单点说就是,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用来资助雪峰的僧人建庙常住修行!
    明朝人徐勃编撰的《雪峰志》共记载了蓝文卿对雪峰寺的两次捐赠,第二次没有具体数目,但第一次就已经足够惊人了,且看蓝文卿捐出来的身家,共计有:“所居屋宇亭榻三百余间,米仓十二间,庄田二十所,水牛三百六十头。诸庄田土地林界,各有契书分明,其田总计下种二千五百八十石有零,收米一万一百石有零,又税钱二十四贯有零。”而关于其中二十处庄田的面积,《雪峰志》第六卷末的一段文字为我们给出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数字,其论曰:“雪峰有田,自大唐咸通中蓝长者始,历世既久,朘削侵侔,不知凡几。至明万历七年奉旨清丈,仅存侯官各都田园七千一百余亩耳,较之先代所施,十不得五”。从此段文字,可以得知,当年蓝文卿捐献出来的田地当在一万四千亩以上,甚至是远远超过!换算一下,接近十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尚干镇大,真可谓是“罄其产业,悉舍常住”了!
    最早对蓝文卿舍田一事的记载,源于明人王应山所撰的《闽都记》,而后徐勃在其笔下的《徐氏笔精》以及《雪峰志》对其事做了更为细致的描写。其中《雪峰志》卷八艺文篇中更是全篇收载了据言是蓝文卿所写的《舍田宅为梵宇遗嘱》,近来,据考证,指出文中的一些极为明显的历史谬误:如提前出现义存禅师赐号、在王审知不过十岁,尚未入闽时既有“文卿与男应潮、女婿陈伴、僧男守远请忠懿王(指王审知)就此建大梵刹”之语以及文章结尾将唐乾宁年间(公元896年)方才设立节制全闽的威武军节度使一职位授予已经过世二十年的蓝文卿等。使得今人对蓝文卿舍田建寺此事产生了怀疑。我还因此很是认真地将全文细细的读过一遍,发现其文一些语句衔接之间颇有艰涩之处,如上文所说的内容应当确实为后人杜撰后添加上去,估计是为了借由王审知的影响拔高先祖的影响吧!但是愚意窃以为,将此文一些后人牵强附会的添足之处去掉,应该就是原始的《舍田宅为梵宇遗嘱》了,只不过少了王审知的衬托、少了所谓的“威武军节度使”、“明护侯王”、“通佑神君”等等称号,看到的却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徒、一个真真正正慈善家,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明以后,社会上对蓝文卿舍家为佛的善行壮举,可谓是推崇备至。明代万历、天启年间首辅闽人叶向高在《重修雪峰寺疏》中就曾赞扬蓝文卿道:“长者视世界如梦幻泡影,尽施累巨万之田宅,赤身以去。历八百余载,子孙之聚族古田者,振振绳绳,与雪峰相终始,其所得福报,视累巨万之田宅为何如也?”明朝中晚期的大才子徐勃也撰文叹道:“如今,雪峰寺所尊崇的护法伽蓝,实际上就是蓝文卿父子,雪峰寺将之奉为神灵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了,依然香火不绝,四时都有人供奉。假设当年蓝文卿不愿意舍家为佛,难道还会有人去逼迫他吗?蓝文卿真是做了一个明智的决断啊!从此只要寺院不倒,就可以在寺庙里永远接受后人的香火供奉了,而如今的这个社会上,与蓝文卿比肩,甚至更加富有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们宁愿将家产留下来给一些不知所谓的人,到了布施的时候,却又吝啬一点点的金钱,真是可悲!可怜!”这两段话确实耐人寻味,徐勃之意应该是希望当时的人们警醒,而我等今人看到后,难道不更要好好地深思一番吗?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