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笼与火甏

内容更新时间:2012-08-21 17:31:24来源:闽侯乡音报

    火笼是方言,正名叫烘篮,福州人俗呼“火笼帽”,昔时是冬天御寒取暖的用具之一。
    烘篮,顾名思义,外表形同一个圆状的小竹篮子。不错,确是如此,可它与小篮子不同的是,不装东西,仅供烤火。内装一个大饭碗般的火钵,外用细柔的竹篾或软韧的刮光竹条子按经纬交叉编成了有花格子或有花纹的美观实用,似篮非篮的火笼。笼口朝天,柔顺竹篾扎口手触摸之平滑无异感。一条软硬适中的略阔竹条当中一段按火笼直径长度用火烤弯成弧状后两头削尖,对衬插入火笼边缘的竹篾或竹条的缝隙间使之牢固。这弧状的竹条即是火笼的提耳,人们抓着提耳可以随手携带火笼烤火,十分方便。
    火笼简而陋之,小巧玲珑,不仅是取暖烤火的好器具,还是一件挺好的艺术品。南屿棋盘寨民俗室内就摆有多种多样的火笼,供人观赏,让人见识。
    烤火时,用火铲将燃烧着火炭连同草木灰从柴灶膛内掏出放入火笼的火钵里就可以烤火取暖了。昔时寒冬腊月,我们经常看见老人双手按在火笼口上,将火笼置放在腹前或胯下取暖。夜晚还可以将它放入被窝里烤火,但这不安全,一不小心则将它弄翻,引起火灾。所以它在20世纪60年代福州郊县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塑料电热水壶等。
    火甏也是昔时冬天御寒取暖的用具之一。
    火甏陶烧制品,上大下略小,顶圆底平,高约七寸,口不朝天边旁开着,圆顶凿有许多孔口,以利通风散热,底平立地坐就。
    天寒时,你想烤火取暖,也用火铲将燃烧着火炭连同草木灰从柴灶膛内掏出放入火甏的底部就可以烤火取暖了。
    火甏体积比火笼大,比较笨重,不便携带,因此它仅置放在家中。烤火时可许多人将手脚靠近甏旁或一人将脚丫架在甏顶烤火。
    火甏是冬季雨天烘干小孩尿布的好烤具,将尿布洗净拧干后架在放了火炭的甏顶上,隔些时间翻烤湿尿布,不要多久时间便可烘干了。
    火甏也如火笼一样,在社会发展,科学发达的今朝被淘汰了,消失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