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恰浦镇海楼

内容更新时间:2012-07-17 14:03:46来源:闽侯乡音报

 
恰浦镇海楼。
重修古迹石刻。
“且夫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此系清末文人谢章铤于《重建镇海楼记》一文的结尾,对于福州城屏山之巅地镇海楼,最为深邃和诚挚的赞叹!
 据说,福州镇海楼的初建,是在明洪武年间。当时建设此楼的初衷,是为将此楼作为样本,以方便福州其余诸城楼“依样画葫芦”加以建设。在之后的六百年间,镇海楼经历了十数次的损毁和重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镇海楼早已脱离“样楼”的桎梏,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和悠远的意义了。故而,谢先生认为,人们建筑镇海楼,除了表示祈求上天保佑家园免受自然的侵害而永享太平之外,更有激励登楼的有志之士,发扬如镇海楼一般的精神,做世间的中流砥柱,为家为国贡献一生的涵义在内。
 近来,偶然得知,在闽侯县城的洽浦村,也存在有一座镇海楼。它由何人所造?建于何时?与屏山的镇海楼是否有联系?数日之间,一连串的疑问,搅得我坐立不安,有了前往一探究竟之想法!遂于友人相约周三启程,前往一睹洽浦镇海楼的风采。
 洽浦镇海楼位于洽浦村东北“蝙蝠山”上。自昙石村一路颠簸至蝙蝠山附近,眼中望见的是一座座的琉璃飞瓦、古意盎然的建筑,点缀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说不出的庄严、肃穆。“到啦到啦”同伴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回过神来,我们已然来到了蝙蝠山脚之下。山不是很高,更谈不上险峻,不见北地山岳的雄奇峻拔,亦没有江南峰峦的参差重叠。“只是一座平常的小山包罢了!”我不免有些意兴阑珊,但随即想到山上的楼阁,又不禁兴奋了起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也许此处也是一道胜景呢!”这样想着,我踏上了直通山顶的水泥道。
 恰值盛夏,连日的酷晒,仿佛欲将整个城市置身于火炉中一般。我沿着山路,拾级而上,遮蔽于重重的绿荫之下,小小的山风不时地轻抚而来,那宜人的感觉,就好似突然从高温的炼炉房来到了空调间,妙不可言!穿过一个拐角处,沿途的山道上,耸立着平安亭、吉至门、瑶台三座建筑。据说,这三座建筑中,平安亭呈方形门、吉至门呈满月状,而瑶台之中则有一道拱门。三道门沿山势一字排开,形成了方门套满月、满月镶拱门,层层相扣的奇景,其组合之巧妙,不禁使人叹服建造者的匠心独运!
 不过十分钟,我已然登临至蝙蝠山顶,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在一片树荫的遮盖下的镇海楼,这是一座小巧而又精致的仿古建筑,四角飞檐之上饰以琉璃瓦顶,大红的墙壁下,是两只憨态可掬的石狮,走进门来,殿内供奉有神像,其中间一座,一袭道袍,鹤发童颜,慈悲之下又不乏威严。此究系何人呢?在一旁的碑记上,我得到了答案。原来,此神被称为白仙师,洽浦村之镇海楼,乃是乡人为纪念白仙师所建的庙宇。庙宇建立之年代,可直溯至南宋嘉定年间。所祀之白仙师,姓白名玉蟾,字如晦,乃是道教全真派南宗五祖之一。其为南宋时人,祖籍闽清,因他生于琼州(今海南),故自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他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后笃志玄学,师事全真南宗四祖陈楠,苦志修行九年。陈楠逝后,白玉蟾遂游历天下,致力于传播丹道。相传,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67年),白真人带领弟子周游东南各地,行至福州时,见洽浦村钟灵蕴秀、有龙气升腾,大为欣喜。遂在蝙蝠山结庐,传道讲学三年,并广为当地百姓治病、灭瘟、除灾救难等,大众争先依附受教。后白真人得成道果,洽浦村先民为了铭记这位贤人,就在其结庐之所建庙以纪念之。后此庙又数度兴废,如今的洽浦镇海楼是在一九九四年由华侨与乡民重新修建的。
 值得一提的是,据一位老人介绍道,洽浦镇海楼此名乃是由九四年重建时,由里人所取。其原名叫做仙岩宫,宫名来自于楼后的一块巨石。此巨石,传说是白真人传道修炼之处,在这状若腾空的巨石之上,留有许多奇怪的印迹,形状多好似动物之足印,然而其中一个印迹,形状大小与人类之脚印如出一辙,传说这即是白真人得道升天时留下的足迹。我忽然童心大起,踏上脚印以俯视,竟好似真的有一种凌虚而御风的感觉了。呵呵呵,时值此刻,我不禁又大发怀古之幽思:遥想当年,主宰天下的汉武帝为了效仿黄帝登泰山封禅而升仙,遣使四出寻仙,且大建殿阁,期待仙人可以驾临,汉庭上下为此鸡飞狗跳,耗费民脂民膏无数。终于,有人在东莱找到似乎是人的脚印,据称是神仙路过时留下的,就是形状怪了点,史记载称此印记“类禽兽云”,就是说有可能是动物留下的。然而汉武帝已不能再等了,立即就决定登泰山封禅,但事后终觉得不够完美,留为遗憾。假使武帝的使臣们登临蝙蝠山,找到这一双形状俨然人趾的“足迹”,岂不是就解决了主上的大问题了吗?一代天骄苦苦寻求的东西,我等却可得之于不经意之间,想来真是讽刺!乡民们将仙岩宫改为镇海楼,其意应是希望它可以与屏山之巅的镇海楼同样,护佑家园,镇压灵气,让乡里可以世代兴旺吧!难而世间事天意真是最不可信了,你愿得到的,它并不就会彻底地满足祈求。说到底,与其靠天,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