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次畅游淮安大桥感怀
内容更新时间:2012-07-03 17:42:04来源:闽侯乡音报
永丰村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淮安大桥就坐落在故乡永丰村口闽江边,跨越闽江抵于南岸淮安村。为了观赏淮安大桥的雄姿,我决定选择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一日内于清晨、傍晚、夜间三次游览观光大桥。鄙人虽已年逾古稀,然尚有廉颇之气概,身体健壮不逊于他人,为了看大桥,我一夜未眠。天刚蒙蒙亮,怀着喜悦的心情,我赶了个清早,兴致勃勃地由家中乘车返乡观看大桥。一路顺利直达永丰,由淮安大桥北岸入口处步上大桥。恰是一个美好的晴天,初升的太阳散发出弱弱的光线照在桥面上,使得人有一种暖洋洋、麻酥酥的感觉。我行走在桥上,沐浴着徐徐江风,安步当车,尽兴观赏周边风景,顿觉风光无限。大桥如飞虹卧波架通南北,上有蓝天、骄阳,下有碧水东流,我置身其间,微风拂面,心旷神怡,遥望远处拔地而起的广厦,两岸树木茂盛、欣欣向荣,民居、寺庙、公路等尽掩藏在青山绿水之间,正有如诗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永丰互通层层叠架,如巨龙飞舞,车流如梭、风驰电掣,让人眼花缭乱。
是日下午傍晚时分,我再度到大桥观光,这回观赏要比早晨别有一番情趣,这时太阳渐渐从江边的山顶落下,晚霞映红了天边,落日的余晖把江水照得殷红斑斓,江边竹林里几只洁白的白鹭正向无际的天边飞去,真是一幅如唐诗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眼前碧浪荡漾。站在桥顶,极目远眺视野开阔,两岸群山重峦叠嶂,旗山、鼓山、鲤峰山、大嘉山,绵绵群山,座座高耸挺拔,欲与天公试比高。近处天云山浓郁葱茏,桥畔寺庙红墙青瓦,飞檐翅角,雄伟壮观,美不胜收,我心犹未尽。当夜幕徐徐降临,我第三次来观赏夜景。此时正处明月星稀春末夏初之夜晚。巍峨的大桥在亮丽的桥灯照耀下更显得宏伟壮观。夜闽江火树银花,装扮得分外瑰丽多姿,凭眺榕城万家灯火辉煌如三十三天琼楼玉宇的仙境。夜晚皎洁的月亮照在大江上,粼粼的浪光和两岸树影婆娑,一轮明月,万家灯火,如诗云“青山隐隐,水沼沼,秋意江南草木凋,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风景。江风习习人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仙境,令人陶醉,使人流连,让人飘飘,心旷神怡,欲学古人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矣。
余为永丰人,颇为熟识淮安大桥地理形势和传说故事趣事。淮安大桥位置近于乌龙江和白龙江汇合处的白龙江进口峡口,上游千里闽江直泻峡口,峡宽的江面湍流不息,如遇山洪雷雨天气,更是惊涛骇浪。现在建造了淮安大桥把波浪滔滔的江面给锁住了,变天堑为通途。在桥上漫步,倘佯其间,不禁联想翩翩,以思故怀旧的心情述及往事。孩提时代,我父亲常跟我讲乡间故事趣闻。他娓娓道来,我兴趣盎然地听着。闽江滔滔车行,流经淮安村时,徒然一分为二,南为乌龙江,江阔水缓。北为白龙江在进口处的永丰黄土崎与对岸淮安峡口江面宽,江底深,江边有巨石突出,江面形成激励的漩涡咽喉之处,水流咆哮湍急,惊涛拍岸,发出隆隆巨响,令人毛骨悚然。据传过去乡间曾在大江中划龙舟比赛,有一年乡间一艘装扮金龙的龙舟划经万安亭地方江面时,突然闽江中跃出一只白龙与之争斗,结果,金龙龙舟落败,被撞沉入江中,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自此后,再也没有乡人敢在此地划龙舟了。又传过去有本乡一童子在此处失足落入江中,幸遇尤溪人船过被获救,此子日后读书中进士做了大官,还回乡认亲,很是荣耀。江边有座大官的坟墓,是风水宝地,称为“日收千人拜,夜照万盏灯”。抗日战争时期,有一艘客船,从南平航行到此处时,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沉江底,致使无辜百姓死伤百余人,造成了世间惨剧。由于这里江中存在漩涡回旋的作用,每到洪水期间,会有大量上流漂流而来的杂柴草木停留在岸边。这种柴草经过冲洗,是用来当柴火的上好燃料,比起上山砍柴省时省力的多,因此乡人用竹姆杆扎捆成竹排放置在江边拦住漂浮杂木,乡民称之为“捡柴扫”,捡回来的柴火除了自家用外,还可以挑到城里卖钱补贴家用。但是这种作业有其危险性,落水溺亡的事件经常发生。现在居住在横路村的一群族人原来的居住地位于上埕,因为上埕接近江边,人们害怕子孙会因为“捡柴扫”遇到危险,就举族迁往横路居住了。
在淮安大桥上下游不远处,据传古时曾建有小桥和万安桥,后来皇帝听说此事,说了一句:“九里何须有三条桥。”皇帝老儿金口玉言,地方官们当然是忙不迭的照办了,因此如今江面上只剩下洪山旧桥这一座古桥了。又有传说旧时洪山大桥经常损坏,原因是因为大桥形状好似一条蜈蚣,而附近有一只鸡姆看到了,就把大桥当作蜈蚣来啄着吃。乡人为此建造了一座庙宇,将鸡姆请入寺院,好吃好喝的供奉起来,鸡姆吃饱喝足了,自然不再去自己讨食了。洪山桥因此得以保存了下来,而传说中的鸡姆寺至今还存在于原厝村中。
永丰沿江在清末民初,还创办过近代工业,有原厝银元制币厂、黄店机械制造厂等。清末民初,食盐属于国家专卖品,为方便盐船停泊、转运、蓄存的需要,过去在现淮安大桥北岸桥头附近曾建造有码头,海上食盐先由船只运抵码头蓄存后,再调拨航运到延平、建瓯、邵武、崇安等地,供给民食盐。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到本乡游历,见此江河如链环绕梅花山,特地题字曰:《玉带环腰》,当其时我乡把乡名为《玉浦乡》,并在江边山坡上建造一座汉闽越庙宇,庙宇巍峨壮观。
永丰乡与淮安村隔江相望,一衣带水,民众来往频繁,关系密切。淮安洪塘金山寺妙峰山是风水宝地,人才辈出,官员众多,仅以明朝就有兵部尚书抗倭英雄张经、状元翁正春、礼部尚书曹学佺等名人,至今还令人神往。我父亲生前十分向往妙峰山,盼望能够在彼地寻一块墓地以供身后葬处。十余年前我等子孙已在妙峰山陵园购得一块墓地安葬着先祖考、先祖妣和先考、先妣,以遂先人宿愿。
淮安大桥是福州唯一江中没有桥墩的大桥,是双索双塔斜拉桥,在南北岸各建一座主塔桥墩,两岸主塔为A字形,稳稳当当坐立在大桥南北岸。整个大桥的承载压力,主要是这两座塔台和128根拉索来承受。远远望去从塔顶延伸开来的斜拉索链,飘逸绵延。我家房屋与大桥咫尺之距,近水楼台先得月,站在自家房屋顶平台,清晰可见塔桥墩A形塔面所书写红色大字:《淮安大桥》,赫然在目。
淮安大桥是三环路的要冲,永丰有复合互通。它是绕城高速公路链接三环路/甘洪路以及福银高速公路重要的复合式互通,也是福州西部重要的出路通道。驱车从甘洪路通过永丰互通可以直接上绕城高速、三环路,经过西岭互通到福州新店,快速到达五四北路、马尾/长乐机场等地。同样可驱车从五四北路经新店福七中义井、西岭经过永丰,前往闽侯县城、古田、建瓯等地,比绕道二环路节省半小时,是出入城的便捷通道。永丰互通除了完善福州市区北部跨网,缓解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外,还将加快闽侯县与福州市主城区的融合,加快闽侯融入福州市区。待到彼时我等就要成为福州人了,可不快哉。闽江水流湍急,造桥谈何容易,过去建造一座大桥费时旷日一般都需要十年八载。淮安大桥建成不及一年半时间可谓神速了,很是了不起的创举,这要归功于党领导下经济建设巨大成就,讴歌党的富民强国的政策。古稀老朽一日三次登桥游览,兴致勃勃,乐此不疲,悠哉游哉。为了加深印象,体现不同时间景色和不同的感受确是大饱眼福,晨曦初雾的早晨,晚霞飘红的傍晚,灯火通明的夜间,湛蓝的江水,纯净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轻柔的江风,雄伟的大桥,连绵的群山,巍峨的大桥,如潮的车辆,漫步在行人欢声笑语,风光无限,在我记忆中是难以磨灭的。
在赞美淮安大桥之余,也有诸多的遗憾和惋惜。屹立桥上,远眺福州历历在目,遥望上游一览无遗,可是极目所见下游至八九里处的洪山桥,上游古山洲,港头至十里外侯官市,近二十里的宽阔江面,只见波光粼粼,江水浩荡,却看不到任何一条船只,显得空荡荡,静悄悄。百闻不如一见,我特地拍下照片,以此存照。过去闽江曾是白帆点点,朱熹有诗赞曰“停骖石岜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闽江黄金水道,曾经映照着历史的辉煌,如今不复存在了,可不惜哉。大桥上路人行色匆匆,如此美景,从未见有人驻足观赏,岂不惜哉。再者屹立闽江之畔,列为国家文物保护的历史名胜《永丰汉闽越庙》,翅角飞檐,庙宇雄伟壮观,因为建桥需要也被拆除搬迁到偏远之地再建,寺庙古迹搬迁不知待何时。这些等等都是美中不足,令人遗憾、惋惜,但是我乡人为国家大局,甘愿作牺牲,不谓不是风格高尚。
是日下午傍晚时分,我再度到大桥观光,这回观赏要比早晨别有一番情趣,这时太阳渐渐从江边的山顶落下,晚霞映红了天边,落日的余晖把江水照得殷红斑斓,江边竹林里几只洁白的白鹭正向无际的天边飞去,真是一幅如唐诗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眼前碧浪荡漾。站在桥顶,极目远眺视野开阔,两岸群山重峦叠嶂,旗山、鼓山、鲤峰山、大嘉山,绵绵群山,座座高耸挺拔,欲与天公试比高。近处天云山浓郁葱茏,桥畔寺庙红墙青瓦,飞檐翅角,雄伟壮观,美不胜收,我心犹未尽。当夜幕徐徐降临,我第三次来观赏夜景。此时正处明月星稀春末夏初之夜晚。巍峨的大桥在亮丽的桥灯照耀下更显得宏伟壮观。夜闽江火树银花,装扮得分外瑰丽多姿,凭眺榕城万家灯火辉煌如三十三天琼楼玉宇的仙境。夜晚皎洁的月亮照在大江上,粼粼的浪光和两岸树影婆娑,一轮明月,万家灯火,如诗云“青山隐隐,水沼沼,秋意江南草木凋,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风景。江风习习人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仙境,令人陶醉,使人流连,让人飘飘,心旷神怡,欲学古人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矣。
余为永丰人,颇为熟识淮安大桥地理形势和传说故事趣事。淮安大桥位置近于乌龙江和白龙江汇合处的白龙江进口峡口,上游千里闽江直泻峡口,峡宽的江面湍流不息,如遇山洪雷雨天气,更是惊涛骇浪。现在建造了淮安大桥把波浪滔滔的江面给锁住了,变天堑为通途。在桥上漫步,倘佯其间,不禁联想翩翩,以思故怀旧的心情述及往事。孩提时代,我父亲常跟我讲乡间故事趣闻。他娓娓道来,我兴趣盎然地听着。闽江滔滔车行,流经淮安村时,徒然一分为二,南为乌龙江,江阔水缓。北为白龙江在进口处的永丰黄土崎与对岸淮安峡口江面宽,江底深,江边有巨石突出,江面形成激励的漩涡咽喉之处,水流咆哮湍急,惊涛拍岸,发出隆隆巨响,令人毛骨悚然。据传过去乡间曾在大江中划龙舟比赛,有一年乡间一艘装扮金龙的龙舟划经万安亭地方江面时,突然闽江中跃出一只白龙与之争斗,结果,金龙龙舟落败,被撞沉入江中,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自此后,再也没有乡人敢在此地划龙舟了。又传过去有本乡一童子在此处失足落入江中,幸遇尤溪人船过被获救,此子日后读书中进士做了大官,还回乡认亲,很是荣耀。江边有座大官的坟墓,是风水宝地,称为“日收千人拜,夜照万盏灯”。抗日战争时期,有一艘客船,从南平航行到此处时,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沉江底,致使无辜百姓死伤百余人,造成了世间惨剧。由于这里江中存在漩涡回旋的作用,每到洪水期间,会有大量上流漂流而来的杂柴草木停留在岸边。这种柴草经过冲洗,是用来当柴火的上好燃料,比起上山砍柴省时省力的多,因此乡人用竹姆杆扎捆成竹排放置在江边拦住漂浮杂木,乡民称之为“捡柴扫”,捡回来的柴火除了自家用外,还可以挑到城里卖钱补贴家用。但是这种作业有其危险性,落水溺亡的事件经常发生。现在居住在横路村的一群族人原来的居住地位于上埕,因为上埕接近江边,人们害怕子孙会因为“捡柴扫”遇到危险,就举族迁往横路居住了。
在淮安大桥上下游不远处,据传古时曾建有小桥和万安桥,后来皇帝听说此事,说了一句:“九里何须有三条桥。”皇帝老儿金口玉言,地方官们当然是忙不迭的照办了,因此如今江面上只剩下洪山旧桥这一座古桥了。又有传说旧时洪山大桥经常损坏,原因是因为大桥形状好似一条蜈蚣,而附近有一只鸡姆看到了,就把大桥当作蜈蚣来啄着吃。乡人为此建造了一座庙宇,将鸡姆请入寺院,好吃好喝的供奉起来,鸡姆吃饱喝足了,自然不再去自己讨食了。洪山桥因此得以保存了下来,而传说中的鸡姆寺至今还存在于原厝村中。
永丰沿江在清末民初,还创办过近代工业,有原厝银元制币厂、黄店机械制造厂等。清末民初,食盐属于国家专卖品,为方便盐船停泊、转运、蓄存的需要,过去在现淮安大桥北岸桥头附近曾建造有码头,海上食盐先由船只运抵码头蓄存后,再调拨航运到延平、建瓯、邵武、崇安等地,供给民食盐。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到本乡游历,见此江河如链环绕梅花山,特地题字曰:《玉带环腰》,当其时我乡把乡名为《玉浦乡》,并在江边山坡上建造一座汉闽越庙宇,庙宇巍峨壮观。
永丰乡与淮安村隔江相望,一衣带水,民众来往频繁,关系密切。淮安洪塘金山寺妙峰山是风水宝地,人才辈出,官员众多,仅以明朝就有兵部尚书抗倭英雄张经、状元翁正春、礼部尚书曹学佺等名人,至今还令人神往。我父亲生前十分向往妙峰山,盼望能够在彼地寻一块墓地以供身后葬处。十余年前我等子孙已在妙峰山陵园购得一块墓地安葬着先祖考、先祖妣和先考、先妣,以遂先人宿愿。
淮安大桥是福州唯一江中没有桥墩的大桥,是双索双塔斜拉桥,在南北岸各建一座主塔桥墩,两岸主塔为A字形,稳稳当当坐立在大桥南北岸。整个大桥的承载压力,主要是这两座塔台和128根拉索来承受。远远望去从塔顶延伸开来的斜拉索链,飘逸绵延。我家房屋与大桥咫尺之距,近水楼台先得月,站在自家房屋顶平台,清晰可见塔桥墩A形塔面所书写红色大字:《淮安大桥》,赫然在目。
淮安大桥是三环路的要冲,永丰有复合互通。它是绕城高速公路链接三环路/甘洪路以及福银高速公路重要的复合式互通,也是福州西部重要的出路通道。驱车从甘洪路通过永丰互通可以直接上绕城高速、三环路,经过西岭互通到福州新店,快速到达五四北路、马尾/长乐机场等地。同样可驱车从五四北路经新店福七中义井、西岭经过永丰,前往闽侯县城、古田、建瓯等地,比绕道二环路节省半小时,是出入城的便捷通道。永丰互通除了完善福州市区北部跨网,缓解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外,还将加快闽侯县与福州市主城区的融合,加快闽侯融入福州市区。待到彼时我等就要成为福州人了,可不快哉。闽江水流湍急,造桥谈何容易,过去建造一座大桥费时旷日一般都需要十年八载。淮安大桥建成不及一年半时间可谓神速了,很是了不起的创举,这要归功于党领导下经济建设巨大成就,讴歌党的富民强国的政策。古稀老朽一日三次登桥游览,兴致勃勃,乐此不疲,悠哉游哉。为了加深印象,体现不同时间景色和不同的感受确是大饱眼福,晨曦初雾的早晨,晚霞飘红的傍晚,灯火通明的夜间,湛蓝的江水,纯净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轻柔的江风,雄伟的大桥,连绵的群山,巍峨的大桥,如潮的车辆,漫步在行人欢声笑语,风光无限,在我记忆中是难以磨灭的。
在赞美淮安大桥之余,也有诸多的遗憾和惋惜。屹立桥上,远眺福州历历在目,遥望上游一览无遗,可是极目所见下游至八九里处的洪山桥,上游古山洲,港头至十里外侯官市,近二十里的宽阔江面,只见波光粼粼,江水浩荡,却看不到任何一条船只,显得空荡荡,静悄悄。百闻不如一见,我特地拍下照片,以此存照。过去闽江曾是白帆点点,朱熹有诗赞曰“停骖石岜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闽江黄金水道,曾经映照着历史的辉煌,如今不复存在了,可不惜哉。大桥上路人行色匆匆,如此美景,从未见有人驻足观赏,岂不惜哉。再者屹立闽江之畔,列为国家文物保护的历史名胜《永丰汉闽越庙》,翅角飞檐,庙宇雄伟壮观,因为建桥需要也被拆除搬迁到偏远之地再建,寺庙古迹搬迁不知待何时。这些等等都是美中不足,令人遗憾、惋惜,但是我乡人为国家大局,甘愿作牺牲,不谓不是风格高尚。
(林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