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雕”
内容更新时间:2012-07-03 17:40:54来源:闽侯乡音报
“雕”是一种旧式的交通工具。它的正名叫“滑竿”,古代叫做“平肩舆”,即昔之轿子也。
“雕”是旧社会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旧社会由于交通工具不发达,山区道路崎岖不平,山民外出回归都要翻山越岭,过涧蹚水。这对青年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而对老弱病残者谈何容易。为了能使他们外出回归方便,山民们便袭用了既轻便又经济,适合于山路行走的滑竿。这滑竿福州人称之为“雕”。
“雕”是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乘坐时,人坐在躺椅或坐兜可半坐半卧,由两轿夫前后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没有丝毫因倾斜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坐的疲劳。“雕”的躺椅或坐兜的左右两旁各插有两根小竹竿,上罩布帘为顶,用来遮阳挡雨。
据说,“雕”始于爱国将领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时因伤员多担架不够用,便就地砍来竹子制作担架,因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人们就叫它滑竿。
“雕”只要两个人就能抬得起,抬雕的多是年轻力壮的善于走山路的男人。旧社会,我们经常看见山区病人坐雕来省城看病,也看到山区人民用雕去请省城的医生到山区为病人看病。有时偶尔也见到山区姑娘坐雕出嫁。
解放后,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雕”这个落后的原始交通工具也随之淘汰,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雕”是旧社会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旧社会由于交通工具不发达,山区道路崎岖不平,山民外出回归都要翻山越岭,过涧蹚水。这对青年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而对老弱病残者谈何容易。为了能使他们外出回归方便,山民们便袭用了既轻便又经济,适合于山路行走的滑竿。这滑竿福州人称之为“雕”。
“雕”是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乘坐时,人坐在躺椅或坐兜可半坐半卧,由两轿夫前后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没有丝毫因倾斜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坐的疲劳。“雕”的躺椅或坐兜的左右两旁各插有两根小竹竿,上罩布帘为顶,用来遮阳挡雨。
据说,“雕”始于爱国将领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时因伤员多担架不够用,便就地砍来竹子制作担架,因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人们就叫它滑竿。
“雕”只要两个人就能抬得起,抬雕的多是年轻力壮的善于走山路的男人。旧社会,我们经常看见山区病人坐雕来省城看病,也看到山区人民用雕去请省城的医生到山区为病人看病。有时偶尔也见到山区姑娘坐雕出嫁。
解放后,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雕”这个落后的原始交通工具也随之淘汰,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