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照

内容更新时间:2012-07-03 17:39:48来源:闽侯乡音报

  
  “高照”(福州人之呼称,其出处无从查考,笔者翻阅诸类词典终无着处)属灯笼类,由宫灯演变而来。因其悬挂在大厅、祠堂、寺庙,灯内点燃大号红烛,(今内装电灯)光亮四耀高照。故福州人呼它为“高照”也。
    “高照”圆桶形状,上下同平。用竹篾分经纬扎之,上下两底各空一圆口,这叫“高照骨”,亦称“高照坯”。“骨(坯)”扎成后再以棉纸褙之,染上红漆,抹上清油,就成了一个完整的“高照”了。
    高照上底留空的圆口用粗竹枝或粗铁线打圈固定之,以便其悬挂于大厅、祠堂、寺庙内。有的配以木柄,木柄则从下底留空的圆口处插入高照腹内,一块固定在木柄上的圆木块比高照下底的留空圆口大一些,恰巧套住了高照身,使之不会摇动,便将它扛在肩上游行。
    祠堂“高照”正面书写祖籍与姓氏,背面书写本姓氏祖先的堂号。例笔者柳姓,祖籍河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后裔,故笔者祖厅的高照正面书写“河东柳”,背面书写“正心堂”。 正心堂出自唐穆宗(李恒)的太子少师柳公权。一日穆宗帝与柳公权议论书法用笔。公权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又因其为人耿直,光明磊落,穆宗帝御赐“正心堂”予其。此为正心堂的来历也。
    古代状元游街用高照,行于队伍前头,让人知晓中状元者某姓何地之人,其门第荣耀程度。旧社会,民间婚庆时,男女两家组成的迎亲队和送亲队,高照亦打在队伍前头,向人昭示两亲家各是何方人氏,祖辈的荣耀身份。昔时南屿地区有这样一个习俗,两亲家迎亲队伍相遇时常在一个空旷地方,进行交接亲仪式,用高照进行交仗,双方高照捅来捅去,捅的激烈说明两亲家亲热无比,于是执高照者为了显其本领,施展交仗能力,常常仗得鼻青脸肿,让人啼笑皆非。
    民间殡葬亦用高照。高照也是行在殡葬队伍的前头。出葬时高照用白纸褙面,正面书写何方姓氏,背面书写堂号,两侧书写死者的性别、年龄、子孙代数。如死者为男性,已为曾祖父,享年八十,即书“八旬寿考、四代同堂”;死者若为女性,享年六旬,已为祖母,即书“六旬寿妣,三代同堂”。回龙时,高照照常打在队伍前头,这时贴在高照上的白纸取下,现出原先贴好的红纸黑字,内容仍如上所书,文字无异。
    高照在节日、喜庆之日悬挂在大厅或祠堂内有庄严肃穆,隆重大方之感,为大厅、祠堂增添了光彩。无迷信色彩,有文化涵韵。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