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曙其人小考
内容更新时间:2012-06-18 12:55:57来源:闽侯乡音报
倪曙故里汶溪村。
“倪曙很了不起吗?他是谁?他的籍贯问题和我们有什么关联?”想来看到文章的标题,有兴趣的朋友,当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且让我为诸君将倪曙做一个介绍。
首先,就我个人的一点点了解,可以很肯定的告诉诸位,倪曙是很了不起!怎么说呢?大家知道,福建在宋代以前,文人的知识水准和文风鼎盛的中原、山东相比起来,是远远不如的。福建士人在求举入仕的过程中,倍尝艰辛,被边缘化的感觉极重,他们在唐朝的科举历史上,可以说居于绝对的“孤寒”地位。被称为“开八闽文化之先”的诗人欧阳詹在他的《上郑相公书》一文中,对于自己赴京赶考的苦状有着这么一段形象的描述:“某代居闽越,自闽至于吴,则绝同乡之人矣;自吴至于楚,则绝同方之人矣。过宋由郑,逾周到秦,朝无一命之亲,路无回眸之旧。犹孤根寄不食之田也,人人耘耨所不及,家家溉灌所不沾。”透过欧阳詹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味其千里迢迢自闽中北上长安赴考,一路上形单影只、孤苦无依的凄凉情景。文化的落后、路途的艰辛、同伴的稀少,导致了福建人在唐代大多“不愿北上应试”,而就算克服了重重艰险到达了京都,也不一定可以考中进士。欧阳詹本人进士及第,算的上是家学渊源了,结果他的孙子欧阳澥“出入科场近二十年,始终未有所成。”号称福建文宗的黄滔和徐寅,为了中举登第,黄滔考了二十来年、徐寅考了十七年,才最终如愿以偿,闽人科举之艰辛由此可见。终唐一世,福建中进士者不过五十余人,倪曙可以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难看出他的学问和运气,在当时的闽地士子中可算是文坛的领军人物,而在老百姓看来,则更无疑是文曲星下凡,天人一般的存在了。
关于倪曙,正统史书上的记载是很少的,这也许是和他曾经侍奉的南汉政权并非大一统势力,且最终灭亡有很大的关系吧。不久前,从网上辗转得到了清人梁廷楠撰写的南汉书,在参考新五代史中的有关记载,终使我对于倪曙的生平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
倪曙,字孟曦。是福建候官人。许是因为祖上并无什么显赫人物的缘故,各种史料对倪曙的生卒年月,多无提及。在唐朝,进士科的考生的来源,其中之一称为乡贡。即指先由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礼部应试的士子。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而唐时期首都长安所在地京兆府的解试尤其严格,从开元、天宝年间起,只有考试前十名、名实相符的士子,才可以被推举参加礼部的进士科考试(省试),如此严选出来的十人被称为等第,应有“相当于进士及第”的意思,可想而知对于士子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耀了。据南汉书记载:在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倪曙就参加了当时京兆府的考试,做了名为《火中寒暑退赋》的文章以及《残月如新月》诗,并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倪曙并没有因此自满,而是继续专心苦读,以求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倪曙终于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太学博士,因倪曙写的文章清新俊雅,曾有“萤雪服勤,属词清妙”之语,很为众人所称道,文名甚至连唐僖宗都很是赞赏。不久,中原地区爆发黄巢起义,本着“君子不立于围墙之下”的想法,倪曙遂弃官,避归故里,过上了隐士的生活。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闽王王审知的侄儿王延彬担任了泉州刺史,王延彬此人不同于残唐五代时期的诸多武臣,为人知书达理,且文学造诣颇高,他在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就还曾奉父亲王审邽的命令修建了招贤馆,礼待入闽避乱诸公卿文士。这一次,当上了刺史的王延彬更是大肆招揽避乱入闽的文人,在这一时期,倪曙归于王延彬的幕府之中,日日与诸多的中原名士,如徐寅、陈郯等赋诗饮酒作乐,日子过得好不潇洒。这样置酒高歌的日子过了许久,在一次到岭南(今广东)出游的时候,倪曙遇到了当时统治两广地区的南平王刘隐,早就听说过倪曙大名的刘隐对他大加招揽,恰好倪曙也过够了“醉生梦死”的生活,想要找个地方施展身手,一张长才,两人一拍即合,倪曙从此就成为了刘隐的臣子。在这之后,倪曙先后辅佐了刘隐、刘岩两代君主,为奠定五代南汉七十余年的基业,献出了他毕生的心血。有趣的是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还记载这倪曙的一次“亮相”,故事说的是:后梁时期,刘岩被封为南海王,但他并不觉得满足,于是上表后梁朝廷要求加封自己做南越王,梁末帝朱友贞拒绝了他这个要求,刘岩碰了一鼻子灰,气得直跳脚,干脆决定一步到位,自称天子。这时候,刘岩麾下有一名臣子叫王定保,忠直敢言,刘岩很是忌惮他,担心他反对,给自己难堪。于是刘岩就耍了一个花招,派遣王定保出使荆南。等到王定保一出国境,刘岩立刻就举行了登基大典,自立为帝了,并封倪曙为工部侍郎。后来王定保出使归来,刘岩又担心他非议自己,就派遣了倪曙到城门口迎接王定保,告诉他建国称帝的事。王定保看到倪曙,张嘴就说道:“既然已经建立国家,怎么可以不完善各项与之相符的制度呢?方才我从南门进来,看到城门上‘清海军’的匾额还在,这明显还是用的藩镇节度使的名号,藩镇之名还在,主上却自称皇帝,不怕天下人取笑吗?”倪曙于是将王定保的话转告给了刘岩,刘岩知道王定保这是在发牢骚讥讽他,但他毕竟是一代雄主,并不往心里去,一笑了之。同样的记载,南汉书上也有记载。这一段记载中倪曙所扮演的角色仅是一个传话筒,没有什么鲜活的表现和生动的语言,但这毕竟是正史上有关于他的记载,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倪曙在南汉的地位,属于刘岩的心腹近臣。乾亨五年(公元917年),倪曙进封为同平章事(宰相)。不久,在完成了一介寒门士子到帝国宰相的巨大蜕变后,倪曙卒于任上。从此化为青史上一道鲜明的印记,供后人摸索凭吊。
不久前,就倪曙的籍贯问题,我和一个朋友有过争辩,他指着找出来的材料,以长乐营前湖里村是福建倪姓的聚居和发祥地,且当地有倪曙故居,于是坚持倪曙应该是长乐营前人。而据南汉书记载,倪曙为福建侯官人,然而历史上的侯官县地域广大,包括了如今的福州市区以及闽侯县的一部分兼有长乐营前一带。而闽侯的白沙汶溪村,也有一座倪山,传说乃是因山上居住着倪曙一家而得名,文革前还存在有倪曙故居的土墙、石基遗址,山道上的登仙桥所处的石板古道,据说是倪曙衣锦还乡时所修,乡民口口相传,呼为“倪丞相古道”。因此倪曙的籍贯还真不好说,或许是长乐的营前、或许是闽侯的白沙汶溪,这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