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灵陈氏家族溯源

内容更新时间:2012-05-28 16:29:33来源:闽侯乡音报

位于荆溪光明村的古灵陈支祠。
 
      在三国演义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却说扬州的袁术据有寿春,统治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片富饶的土地,势力极大。且他早就有推翻汉室,自立为帝的野心,于是召集属下众臣商议称帝之事,他麾下的群臣惧怕袁术的威权,不敢出声反对。有一位叫阎象的人,看不下去了,站出来提醒袁术道:“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意思是告诉袁术当年周国,三分天下已经其二,却依然臣服殷商王朝。今天明公你的势力强盛不如周国,汉朝廷虽然衰微,尚且没有完全失掉天下的民心,现在称帝不是时候!对于忠臣的苦苦谏言,袁术是怎么回答的呢?裴松之注的三国志给出了答案,语出典略: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说了那么多,重点在这一句“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短短的十个字起码告诉我们两个内容:在东汉号称四世三公的袁姓源流出自陈姓,陈姓是帝舜的后人!而将陈姓和帝舜连接起来的,是陈姓的得姓始祖陈胡公妫满。妫满是帝舜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为陈侯,定都在宛丘(今淮阳),其后裔子孙遂“以国为姓”。陈国传到第十六代君主陈宣公时,发生了一起父杀子的悲剧,陈宣公为了立后妻所生的幼子陈款为继承人,遂命人杀害了太子御寇。与御寇友善的陈完(系第十三代国君陈厉公之子)恐惧遭到连累,于是投奔了齐国,成为齐国的家臣。陈完奔齐后,“改陈氏为田氏”,其子孙在齐经营八代,到第九世孙田和时,终于取代姜氏,成为了齐侯,历史上称此事件为“田氏代齐”,将田和建立的齐国称为“田齐”。公元二二一年,秦灭齐,迁齐王田建于共邑,田建第三子轸恢复了祖上的“陈”姓,迁居颍川,子孙从此世居颍川,繁衍生息。
         颍川属于豫州,是陈氏的重要郡望,陈氏的众多支系在两汉时期也基本以豫州各郡为郡望(如袁术就出自汝南袁氏)。因而,颍川陈氏在陈姓的历史上举足轻重,回忆我看过的几册陈氏族谱里,都一致把颍川陈氏的始祖汉太丘长陈寔列入重要的位置,大书特书。而据说在陈寔之前有不少于三个的支系,如齐王建后裔陈轸颍川支系、陈平户牖支系、陈汤山阳支系等最终都归结于陈寔,至于这众多的支系何者为主流,一时难以确定,也只好见仁见智,留待后人来考证了!而陈寔之后的天下陈氏支系,多尊陈寔为祖,故而,陈寔可以说是陈姓的起始之祖了。陈寔在东汉可以简直是一个模范人物,据说他不但学问名动天下,德行也为四方传唱,在他病逝时,各地赶来吊祭的人超过三万,披麻戴孝者过百人,大家还为他建庙立碑,谥为“文范先生”,陈寔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颍川陈氏由汉末而至魏晋,子孙世代冠冕、家族兴旺达三百年之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赫大族。
         南北朝时期,陈氏家族出了位皇帝,步入了最为鼎盛的时代。这位皇帝就是南朝陈的高祖陈霸先,他是陈寔之子陈谌的后裔,先后担任了南朝梁的西江都护、高要太守、交州司马等职,并帮助梁元帝平定了侯景之乱,击溃了北齐的进犯,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控制了梁国的朝政。公元五五七年,陈霸先代梁而立,建立陈朝,疆域囊括了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南朝陈享国虽然仅有三十三年,但宗室子孙众多,隋灭陈后,这些陈朝的宗室一部分流亡各地、一部分投靠隋朝担任了中央要职和地方守臣,陈氏子孙遂遍及天下!
        陈朝灭亡后,陈后主之弟宜都王陈叔明避居福建,陈叔明是陈宣帝(陈霸先的侄儿)第六子,史载他“仪容美丽,举止和弱,状似妇人”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长得比女人还要漂亮!和宋玉、潘安是一个级别的!估计是隋文帝也听过陈叔明的名声吧,于是就在开皇十一年,把陈叔明召入朝廷,将咸阳公主嫁给了他。古代的女子命运总是凄惨的,经常是婚前听媒人说丈夫如何如何的好,待到盖头一掀,才发现夫君是个麻子脸,到这时也只能徒呼奈何,认命了!咸阳公主倒是好运,生在帝王家,嫁了个美男子,而陈叔明一介末代王孙,在保住小命之余,竟还可以娶公主为妻,自然只有以手加额,连呼走运的份了。就这样,夫妻两人你侬我侬,恩爱非常,咸阳公主还给陈叔明生了两个儿子,长名简、次名兰。
        岁月如梭,自隋入唐,凡三百年。陈简的子孙在两朝历位显宦。到了唐末,因为中原动荡,陈简的十二世孙陈檄随父陈勋避乱居住于福州,唐中和五年(公元八八五年),王绪带领起义军约五千人由固始入闽,一举攻克了泉州,大有据有全闽之势。然而因王绪为人生性多疑、暴虐无度,常常滥杀将士,士卒多有异心。后来在进军南安的途中,士卒发动兵变,将王绪搏杀,随后共推王潮为帅。就是在此时,陈檄投入了起义军中。897年,王潮病逝,王审知继兄位为节度使。这期间,陈檄因为才智出众、处世干练,逐步取得了王审知的信任,成为了他的左右手。王审知为闽王后,为酬其功,上表陈檄为太尉、大都督、节度使,封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赐第城南石井,还将侄女王氏许配给他为妻。陈檄生有三子,其中次子陈令图,为闽国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尚书左仆射、上柱国颍川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后迁居侯官古灵村(今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陈令图的后裔遂世称为古灵陈氏,陈檄也因而被尊称为古灵陈氏的开基祖,至今闽侯县南通镇的古城村还有祭祀陈檄的“古灵王庙”。
       陈令图迁居古灵村后,以长兄令镕之子希颖为嗣,其后代才人辈出,据记载称:“希颖后人登第者,三世以来二十人。”当时古灵陈人才之盛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众多的优秀的人才中,尤以陈襄为最!陈襄,福建侯官人,北宋著名理学家,字述古。陈希颖之孙,父陈逸之为北宋天禧三年进士。他与郑穆、陈烈、周希孟齐名,并称为“海滨四先生”, 因其家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庆历二年,陈襄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曾举荐重臣、名士有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33人,识人之明,享誉当世。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陈襄病逝于开封,赠给事中,谥曰“忠文”,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
       如今的古灵陈氏作为福建的陈氏的一大支系,遍布于全省,其中以居省城福州附近的尤多,更有众多旅居海外的游子前来寻根归宗。不久前,前往荆溪光明村游玩,在村中曾看到古灵陈氏的支祠,好奇之下,与村中老者交谈,方得知这一支古灵陈的支系是自元末因避战乱而迁徙至此的,于当地繁衍生息,遂成大族,距今已历数百年了。感叹之余,也不免为陈氏族人骨子里华夏人特有的顽强、坚定的精神所倾倒,也许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一代代的中国人才可以前仆后继的开垦、耕耘,征服未知的蛮荒,将沧海变为桑田吧!(■ 记者 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