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砻与舂臼

内容更新时间:2012-04-27 15:01:43来源:闽侯乡音报

    碾米机在福州郊县尚未面世时,福州郊县村落的各个大厅的阴门和阳门后都分别置放着始制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土砻和舂臼。置放它俩何用呢?一是供村人砻谷舂米;二是避邪镇恶。旧社会,福州郊县人民食用的白米大多是用土砻和春臼“造”出来的。
    故至今福州郊县的群众将碾米仍称为“造米”。
    土砻是圆形的,比石磨大,用竹条编扎成的、再用泥土拌碎稻草筑之,便成完整的土砻了。它分砻座和砻盘两部分,砻座上面和砻盘下面都是用竹条插成的,有一定的距离和规律的砻齿,以便砻盘转动时,使谷子将谷皮去掉。砻座装有木制砻心,使砻盘与砻座转动时不分离,还有一个砻槽,用来供放砻过后的谷皮和糙米。砻盘当中留一圆口叫砻嘴,是拿来放谷子的;外侧装一砻耳,木制,当中钻一孔口,是用来钩砻臂的。砻臂亦为木制,用粗索把它吊挂在屋梁上。砻谷时,将谷子放进砻嘴,然后用力地自右向左推拉砻臂,砻臂牵动砻盘转动,发出“轰隆轰隆”的响声,随后谷皮和糙米便从砻盘与砻座的缝隙间流出来,奔向砻槽,由砻槽口引向竹箂里。
    这时砻出来的米不能食用,必须把谷皮和糙米放在舂臼里舂。
    舂臼是正方形的石块,当中是凹下去的,呈圆形,大而深。它还配有舂锤,也是一块石头制成的,当中打圆孔,用木棍套在圆孔中,叫舂锤柄。
    舂米时,手握舂锤柄,把舂锤提起或举过头,然后往舂臼里的糙米和谷皮砸去,发出“笃笃”的声响。一般要舂1800次左右,糙米才能成为白米,谷皮才能成糠末。这时还要将白米和糠末放在竹筛筛之,使白米与糠末分离开,再经簸箕把白米中的糠屑扬掉。这样的白米才能食用。用土砻和舂臼“造”出来的米含维生素量高,吃了不易得软骨病,有益身体健康。
    用土砻和舂臼“造”米经过相当多的工序。而土砻和舂臼既是当时碾米的唯一器具,操作这些器具的都是乡村的妇女。她们砻谷舂米所消耗的体力相当大,所以当时福州郊县流传一句民谚:“妇女不舂米,如仙飘云里。”
    如今土砻和舂臼已在乡村销声匿迹,成了历史的文物。妇女们永远不再受砻谷和舂米的劳累了。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