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小议茶
内容更新时间:2012-04-20 16:19:30来源:闽侯乡音报
采茶忙。
兄弟齐心制茶忙。
洪师傅向记者指点新绿。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茶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国人皆好饮茶,无论是天南地北、还是大城小镇,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泡上一壶香气四溢的浓茶,倒在酒盅大小的瓷杯里,或抿上一口,或一饮而尽。然后闭上眼睛,静静的体会,个中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并把其作为饮品的国家。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是上古时期的圣人,他为了解除人们的病痛之苦,遍尝百草。传说一次神农在野外时,以釜锅煮水,恰好有几片叶子飘进了锅中,不久水烧开了,其色微黄,神农喝下之后,感觉满口生津,人也变得更有精神,大喜之下,遂将其作为一种药物记录了下来,这既是关于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了。其实对茶,我是鲜有研究的,但即便如此,我也多少听他人讲过,好的茶叶大多是在清明节前采摘的。据说这一类茶被称为“明前茶”,是新春的第一出茶,以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而闻名于世,乃茶中圣品,上好的明前茶听说甚至可以卖出一斤数万元的天价。啧啧啧,民间历来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看来所言真是不虚了。
不久前,借着一次下乡的机会,在洋里田档深山中的一座茶场里,我也“开了一次荤”,喝到了今年明前的新茶。茶场的主人叫洪启炼,来自邻乡的大湖,热情的招呼我们过来品茗。走进茶场,首先在一旁的竹筛盘上,看到了制好的新茶和一些嫩茶叶,拿起嫩茶叶,细细观看,刚刚采摘下来的嫩茶叶,带着一丝温润,青翠欲滴,煞是可爱。将刚制的新茶放在鼻尖闻了闻,一股带着桂圆味的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不禁精神一震。不多时,主人已经将茶泡好,倾倒出来请我们品尝。我忙不迭的接过,先轻轻的抿了一口,清香甘甜,满口生津;一杯饮完,齿尚余香,回味无穷,方觉得此道确是人生一大享受!
美美的品尝了数杯新茶,热情的主人又带着我们参观了制茶的全过程,在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中,对制茶的流程,我总算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首先,制茶前要先把采好的茶叶先晾上十来分钟,然后将茶放进机器中烘干,大概二十分钟左右将茶中所含水分蒸干三成,这个工序叫杀青,而后再把茶放入揉茶机内将香气揉出来,顺便将茶叶造型,然后二炒,再摊凉,最后将整个茶叶烘干,整个过程要连贯有序,一气呵成,很是不易。
从制茶的工场出来,映入眼中的是一片片碧绿的茶田。行走在大山之间,随着茶场主人的指点,在茶的海洋中漫步,闻着不时散逸在空气中的茶香,感觉惬意无比。这时,茶场主人停下脚步,指着前方的一丛刚刚冒出嫩芽的茶树告诉我们,这就是有名的正山小种,也是我们方才喝过的红茶,一般采摘的时候,只取头上的那一点嫩芽,正所谓“尽摘其嫩芽,裁精细及虫蚀,每芽只拣取一叶……”很是珍贵。我默默的听着,一边惊讶于这小小茶叶的珍贵,一边不禁感慨采茶人的辛苦,据主人说这一片茶园,五十余号人动手,一天也采不了多少茶叶,再将其中的不良剔除后,真正留下的就更是稀少了。在茶场主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主人自豪地指着一片野茶树对我们介绍,这是一片面积不小的野茶林,原先的主人荒弃很多年了,野茶的品名叫“梅占”,所产之茶特别的名贵,下一步将对之进行改良开发。我们又走过几处茶园,但我始终没有看到采茶的人,正当我暗自嘀咕,想要向工作人员询问的时候,恰好峰回路转,采茶的情景就这么突然的出现在我的眼前。只见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树一层层环绕在山峰上,犹如一片流动的春色,将山野点缀的那么的妖娆。茶林中三五成群的采茶女在其中穿行而过,采摘着枝头的新芽,一片“采茶忙”的情景,“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绿新抽一寸香”这诗一般的意境此刻仿佛就在这儿重现了。看着这一片忙碌的情形,我实在不愿意打破这其中微妙动人的气氛,遂放弃上前搭话的意图,只默默的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如诗画一般的画卷。
告别茶场众人的回程的途中,在颠簸的车上,半醒半睡间,忆起号称“玉川子”的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描写新茶的诗,其中有一大段饮新茶之后的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读罢之后,虽略觉夸张,然而其中赞誉,也只有这明前的新茶可以当之而无愧了。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