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韵悠远的古镇白沙
内容更新时间:2012-04-13 15:42:55来源:闽侯乡音报
永奋永襄厝内书院美人靠。
远济桥内景。
曾经的进京古道。
曾经的进京古道。
世人皆知,我国史学界一直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即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四个伟大的文明发源地,衍生了如今世界大多数的国家文明。而这其中,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巴比伦这三支文明因为历史上多次被外族入侵统治,本身的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基本已在世界上消亡,今人也只能通过他们留下的宏伟的建筑和少量艰涩难解的文字,来凭吊当时的辉煌了。反观我华夏古国,传说自黄帝时期,就建置有记录历史事件的史官,据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说:“盖史官之建置其来尚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在黄帝时期,仓颉以及沮诵这两人,承当的就是史官的责任,直至夏商周三代,史官在朝廷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而担任史官的人数慢慢变得多了起来。这一群华夏最早的文字档案工作者们见证当时社会的全方位的状况,并用文字将一切忠实的记录了下来。而秦以后,自汉至今,代代修史,哪怕在中国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也是如此,文字创造了中国的文化,保证了华夏文明的连续性。因此虽然华夏曾经几次被入侵统治,但因为我们有悠久的,为众多周边民族所羡慕的文化,最终他们连撤退都来不及,就被同化入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中去了。
前面洋洋洒洒五百余言,无非是要告诉大家,我华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丰富,在这个世界上实在是独一无二的。漫漫五千年以降,在华夏大地上,也许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也会有令你意外和惊喜的文化遗产。而前一段时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白沙,正是如此。
白沙镇距离闽侯县城不过十公里,闽江在其南境穿行而过。因河道之上屯积了大量的石英砂,而石英砂又多为乳白色,旧时乡民以白沙称之,镇名由是而得。白沙,在中国的地图上真是个小地方,但它在闽侯乃至于福州、福建的历史上,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早在四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白沙居住生活,山海经载“闽在海中”,那时的白沙毗邻东海,早期的古人类在此以渔猎和农耕为生。在如今的白沙溪头村,还发掘出了继昙石山遗址之后的又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即溪头遗址。遗址总面积达到了一万平方米以上,在发掘的过程中,共清理出墓葬42座、灰坑32座,还出土有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300件。远古的先民们在白沙这片沃土上建立文明,与昙石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辉煌一时的昙石山文化。
在唐宋元明清五朝,白沙是福州西部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为福州经闽北通往省外的必经之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一句对古代知识分子拥有致命吸引力的语言,多少士子怀揣着梦想经由白沙古驿道,踏足省外,进入京师。为了他们的富贵、为了他们经世济国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据统计,在科举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中,闽侯总共出过进士两千六百五十六人,进京赶考的士子想来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登科的进士们又多出自如今平原乡镇的南通、南屿、尚干、青口等地,属于山区半山区的白沙、竹歧、大湖等就相对少的多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古驿道的白沙是士子们实现梦想、改变人生的必经之路,换而言之,真可谓是一条“登天之路”了。
而远济桥所在的联坑村南山涧又是这“登天之路”中的重要一段。远济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清进士、竹歧人陈景韶倡议修建。传古时南山涧一带水流湍急,而此地又是福州进京的必经之路,商旅行人出省多由此过,在此丧命的不知凡几。陈景韶闻之,很是不忍,遂带头募资,并延请名匠前来建造,历时一年有余,桥始得成。陈景韶还撰写了桥匾跋文,写出了“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然则远济又岂独为建桥言哉!”这么一句振聋发聩之言。其实,远济桥又何止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桥附近的自然风光也同样秀美!
在远济桥下,缓缓流过的大目溪,存在有壮观的冰臼景观,什么叫做冰臼呢?原来,冰臼为古冰川遗迹之一,指的是在两百万年以前开始的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裂缝向下流动,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向下边的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的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而因为这些坑像极了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被称为冰臼。冰臼作为一种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桥上看冰臼,在冰臼上观桥,会有一种天地浑然一体,穿越时空之感。许多人向往武夷的山水奇观,其实远济桥附近的景观也不遑多让,驱车数百公里到武夷山游览固然使人心动,但为此无视身边的美好,岂不是咄咄怪事吗?
在白沙的汤院村,可以看到这么一段摩崖题刻,书曰:“世人尘垢清,田家禾稻秀。何惭千载闲,名落骊山后。百川寒有余,一水暖无极。洗尽来客尘,温温保常德。灵源一何燠,不与众流同。纵蕴天人学,安知造化功……”六十八字的诗句,说的正是白沙汤院的温泉的妙处,各中滋味,也只能待诸君自己前往体会了。除之前提及的石刻外,汤院山中还出产奇石,瑰丽奇诡,是旧时闽人用来构建假山,点缀庭园的上上之选。行笔至此,在脑中描绘着在汤院泡澡、而后观书临摹之妙感,不觉使人悠然神往,几欲动身,一探究竟。
如今,去汤院泡温泉已经是都市人周末节假日休闲放松的活动之一了,在汤院村,众多的温泉澡堂也随之兴起,而远济桥还远远未被充分开发起来,只有一些喜好户外活动的人才会不时的造访这座孤独的古桥,可能也有去往桥的山间小路确是难行的原因吧。若可以加大重视开发,古桥及桥下的冰臼奇观当可以让更多的人为之倾倒吧!
说到而今福州人到白沙来,很多的是来看油菜花的,其中位于新坡村的近百亩油菜花很是知名。其实说到底,新坡村的油菜花地除了占地广的特点以外,村子里的一座古厝也为新坡增辉不少。新坡在旧时与上寨、洋中合称为阜宅古村。阜在古汉语中有盛、多、大之意,阜宅村大意应是拥有众多大宅的村落。据了解,阜宅古村落包括有新坡永奋永襄厝古民建筑群、上寨明代江立铿、清代江宗伦厝等13座明清古建筑以及洋中厝江章玎厝为代表清代古民居聚落。小小的地方竟然聚集了如此之多拥有豪宅巨室的豪强,且大多姓江,他们来之哪里,又因何会拥有巨大的财富,时至今日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静待后人探索发掘!
在阜宅古村落众多的古民居中,新坡村的永襄永奋厝实属其中翘楚!至于古厝之中优美的壁画、宏伟精巧的建筑,如前三进入口处上的西洋立体画、高敞开阔的厅堂、内书院上精湛的美人靠,花园中精巧的两层半边亭等等,种种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瑰宝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赘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前往观赏。这里要提及的是建造古厝的永襄永奋两兄弟及附近的江氏族人,据言乃是以身殉国的南宋宰相江万里的后代,江万里其人,宋史有传。他一身历事两朝,是宋朝末年的元老勋臣;他刚直不阿,屡次触怒权奸贾似道,以致宦海几度沉浮;他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被贬斥江湖,一身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不改。他在年届七十六之时隐居饶州时,恰值元军破城,门人劝他走避,他流着泪说道:“如今大势亦不可逆转,我虽然已经不再做官,应当和国家共存亡。”言毕,携子江镐及左右从容投水殉国。史载万里无后,如今众多宣称是江万里后裔的宗族,经研究得出结论。言说江万里身前曾历任大郡为官,更有数次任福建安抚使、知福州府。在那个时候,他见朝政腐败、蒙古崛起,就预感到宋室有可能覆灭,他虽然有以身许国之心,但中国人重视传承的观念又不是他可以完全摒弃的,于是他就‘在任所尽散血脉’,即让子孙都到各地去过隐居的生活,传承血脉。许是江万里的其中一支子孙,在漫长的迁徙旅程中,最后定居到了今日的白沙,细细想来,这不是极有可能的吗?
闲下来的时候,不自量的想了想怎样的城镇才可以被称为历史文化名镇。无非是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一些富有特色的古物。这一切,白沙可谓应有尽有,尚有待发掘的也许会更多,既如此,白沙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应是实至名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