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

内容更新时间:2012-04-13 15:40:50来源:闽侯乡音报

少女坐在水车头上。

农民在踩水车伡水。

水车车桶多闲挂在墙壁上。

    水车是我国古代的汲水与灌溉工具,始于秦汉时期,那时水车结构比较简单。到了三国时,马钧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既轻巧又便于操作的翻车。翻车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便利灌溉,遇到涝灾,还可以用来排水。曹操在魏国大力推广翻车,大大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抽水机、水泵在福州郊县尚未面世时,每当盛夏炎日,尤其旱天,我们在田野四处经常可以听到农民踩翻车,发出的“咿呀咿呀”声,看到从车桶里喷出白花花的清水,源源不绝地奔进龟裂的旱田,使庄稼得以灌溉。这时我们看到的翻车,福州人称之为“水车”。
    福州水车与三国时的翻车基本相同,它在福州郊县水车制作工匠们的长期改进后,日臻完善,更加实用。
    福州水车分两类,一是用手推拉的,二是脚踩的。用手推拉的用于低坡水田灌溉;脚踩的则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的田里。
    用手推拉的水车结构比较简单。它只有车桶和车夹(两根小木棍)直插或斜插在车桶两侧,用麻索把车桶固定在一个可引水进田的低坡地方(即短水渠)。车桶头部装有可转动的八扇,车桶内装有车甲、尾轮。
    车甲(即车页)架在八扇上; 车桶尾部装有尾轮,车甲套在尾轮上,车甲中间穿着车蹄,车蹄与车蹄的衔接用车栓。车头部两侧装着两根车臂,车臂与八扇相连。伡水时,人只要两手推拉车臂,车甲便上下转动,尾轮上吃水的车甲把水汲进车桶里,桶里的水随车甲前进便哗哗哗地流进了田里。用手推拉的水车只需一个人便能伡水。
    脚踩的水车结构比较复杂。它有三个部件,第一个部件有车棍、车柱、车椅、车篷;第二个部件是车头;第三个部件是车桶、车夹。
    车柱(两根)是固定在车椅(两张)和车棍(一根)的,车椅安在车柱上用麻索绑牢,车头架在车椅上,车棍供人踏车时靠胸抓手用的。车篷(一般是布的,极少是竹篷的)架在车柱顶上,供踏车人遮阳的。
    车头当中装有八扇,两旁各有八个车锤,车锤是供人踏车时,脚踩在它的上面,使车头转动。当伡水时,人的两脚踩在车锤上,车锤转动带动八扇、尾轮。八扇、尾轮牵动车甲,车甲前进,便把河里的水汲进车桶,然后流入田里。脚踩水车一般要四个人(至少也要两个人)。
    脚踩水车要经过一番训练,没有训练的人随便上车踩踏,会使水车倒转,倒转不但可能将水车打坏,车锤还会打伤人的腿脚。踩车出脚,步调要一致,否则会踩空,踩空也会导致水车倒转。旧社会闹旱天,时日久长,导致田土多是龟裂,而伡水灌溉非要半天不可,同时隔天就要一次。农民的脚底皮都被车锤磨破了。所以那时福州郊县流行这样一句民谚“种田不踏车,快活如老爹”。
    那时农民企盼旱天不踏车,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了。水车也几乎绝迹于福州,进入了历史博物馆。而取而代之的抽水机和水泵,今日也鲜有人问津了。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