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沙唐氏家族

内容更新时间:2012-03-28 09:59:39来源:闽侯乡音报

 

尧沙唐氏宗祠。 林若野 摄

    在探寻唐氏的源流之前,请先看两个故事。
    其一,出自庄子外篇之天地篇,故事说的是:有一回,帝尧到一个叫做华的地方巡游的时候,遇到了当地的封人,在上古时期,“封人”一般指各诸侯国典守封疆的戍卒。这些戍卒看到尧,非常的高兴,对他说道:“啊呀!这不是圣人吗!请接受我对你的祝福,上天呐,请使这位圣人长寿吧。”尧说:“我请求推却你的好意。”华封人又说:“那我祈求上天让你得以富足。”尧再一次推辞了,华封人第三次说道:“那么我祈求上天保佑你子孙繁多。”尧还是辞谢了华封人对他的厚爱,华丰人很是不解,对尧说道:“长寿、富有、子孙繁多,这些皆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而您偏偏不希望得到,这是为什么呢?”尧说:“子孙繁多就会使人增加畏惧,富有就会使人招惹更多的祸事,长寿就会使人蒙受更多的屈辱,这三件事都不是可以用来滋长德行的,因此我拒绝了你的祝福。”
    其二,出自吕氏春秋,故事说到:周武王驾崩以后,成王即位。这期间,诸侯国之一的唐国乘机举兵作乱,周公领军平定了叛乱,诛灭了唐国。一日,周成王领着年幼的弟弟叔虞在王宫中玩耍,恰好一片桐叶被风刮到成王的面前,成王一时兴起,捡起桐叶将它削成玉圭状送给叔虞,并对他说道:“这个玉圭封给你了。”在周代,玉圭是诸侯朝见天子所执的礼器,只有诸侯才可以持有。叔虞大喜,随后将此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忙进宫拜见成王,问道:“听说天子要分封叔虞。”成王闻言,愕然道:“我并没有这样的想法,那是我和叔虞说着玩的。”周公却郑重的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听罢,连连点头,于是分封叔虞为唐侯。
    以上两个故事就是有名的华封三祝和桐叶封弟了,故事中的尧和叔虞就是华夏唐姓的始祖,如今天下的唐姓大约都是此二位的后裔了。其中,帝尧未成为天子之前,其封地在唐,在他君临天下后,建都的平阳也属于唐地,故他也被称呼为唐尧。在唐尧让位给舜后,其子丹朱被封为唐侯,继续领有唐国,唐侯累世相传,历经夏商两朝,直至被周公所灭。此后,后裔子孙就以唐为姓。另外再说代替了尧的子孙统治唐地的叔虞,这个人可了不得,他的先祖后稷是帝喾之子,亦是尧的兄弟,他的外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到了叔虞的儿子姬燮继位后,迁居到了晋,遂将国号改为晋,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就是叔虞的子孙,重耳铸就了晋国的赫赫威名,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绝对的霸主(纵观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共294年,晋国自晋文公在公元前632成为霸主后,一直到前476年,156年间一直都是中原的霸主,期间虽曾被楚国短暂取代,但很快就复兴了)。而叔虞的一部分庶出的子孙留在了唐地,从此就以地名为姓了。
    历史的长河缓缓的流动着,不因人为的意志而有丝毫的转移,在漫漫的历史画卷中,唐氏的族人,不论是帝尧之后还是叔虞之后,都在这其中起舞飞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名动天下的地方豪族。有晋阳唐、北海唐、鲁国唐等郡望,有春秋时的楚国名将唐昧、东汉时期招抚夜郎的中郎将唐蒙等名人。直至唐朝,唐姓进入了其繁衍和昌盛的黄金时期,官宦名士,层出不穷,更形成了江陵和金陵两处郡望。而闽侯南屿尧沙唐氏的先祖就出生在唐末那一个动荡的年代。
    唐朝末年,经历了黄巢起义之后的泱泱大唐已如一个垂暮的老人一般,行将就木。一时间,群雄四起,纷纷逐鹿,中原一带,遂成战场。河南光州固始一个叫做唐绮等年轻人,见乱兵四掠,滋扰地方,知道中原不可久留。恰好,光州刺史王绪的军队在河南一带招兵买马,唐绮遂离开家乡,前往投靠,隶属于其部将王潮、王审知麾下。唐光启元年,唐绮追随王审知入闽,进驻福州,成为了王审知的幕僚,因为他文武双全、多谋善断、更兼屡立战功,又娶了王审知的得力干将邹勇夫之妹为妻,渐渐成为了王审知的股肱之臣。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王审知接受后梁的册封成为闽王后,奏请后梁太祖加封唐绮为“开国昭义大元帅”。唐绮接旨后,遂在福州城内的鳌峰坊兴建元帅府,这位大元帅就是尧沙唐氏的入闽始祖。尧沙唐氏又号石榴唐,这是何意呢?相传,在府邸建成后,唐绮就于府内栽种了数株石榴树,因石榴花期甚长,盛开之时灿烂若星,更兼其结构特别,成熟时其内的万千果实会整齐的排列在一起,煞是好看。故而,石榴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一个传统的吉祥物,多有繁荣昌盛之寓意。尧沙唐,别号石榴唐,大约是有祈望家族繁盛的意思在内吧。
    唐绮之后传至二十一世孙唐章时,始迁居至今尧沙村境内。尧沙旧名为垚沙,至今村口的石牌坊上依然写的是这一个名字,后来大概是在某位唐氏族人突然勾起了内心深处的“唐尧情结”遂取其谐音将村名更为“尧沙”,久而久之,尧沙之名就深入人心了。
    许是以石榴为号真有繁盛家族的效果,亦或是冥冥中唐绮在护佑着他的子孙。在千年的发展中,尧沙唐氏确是子孙繁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荣登科甲的族人络绎不绝,仅明清二朝就有数十人之多,在现代更是有唐仲璋唐崇惕父女双院士的佳话。其家族以程朱理学为宗,崇尚礼法,故而历代子孙出仕为官,多是尽忠职守,直言敢谏之人。二十三世孙唐虞就是其中的典范人物。唐澞,约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字源洁。他少时家贫,以耕田打柴为生,但他没有放弃学业,常常白天努力工作,到了夜晚,就挑灯苦读,一日不曾停辍。相传他曾随舅父驾舟往永泰县贩柴。船至瓜山,舅父上岸访友,令他守舟。唐澞忙抓紧空闲在舟中苦读,忽然看到岸上有两名童子愁眉苦脸的来回踱步,一脸闷闷不乐的样子。唐澞就上岸相问,童子答道:“今日老师出了一联,我不知如何对仗,因而在此苦闷”唐澞问及所命之题,即思一联赠与童子。童子回到书塾,将唐澞所对之联呈上,老师看罢马上发现事有蹊跷,于是再三诘问,童子只好据实禀告。老师忙派人将唐澞邀请过来,劝他继续深造。唐澞正苦无有名师,听罢大喜,遂从师学习,不过一年,学问大有长进。恰好,瓜山乡贤郑仲雍有女未嫁,老师遂对郑仲雍夸赞唐澞道:“此儿聪明非凡,异日必成大器,是当你家女婿的上佳人选。”郑仲雍闻此不胜欣喜,遂为女儿和唐澞定下了婚约。据传,订婚之后,因为唐澞数次赴乡试没有高中,郑家又见其家贫,有了悔婚之意,幸好唐澞的未婚妻郑氏深明大义,说服了父母,退婚之事方才作罢。然而退婚一事,刺痛了唐澞高傲的内心,让他深以为耻,遂发愤苦读,并写了一首诗鼓励自己,其诗曰:耕耘樵采苦劳身,夜半攻书学古人。驷马不乘桥不过,不登科甲不成亲。明正统十三年,唐澞金榜题名,高中进士,终于圆了这一段佳缘。景泰年间,唐澞被任命为户部给事中,期间由于他弹劾户部官员失职违法,以致触怒了权贵,被锦衣卫锁入诏狱,刑讯折磨了足有六年之久,几乎丧命。但他出狱后,凡遇到不平之事,仍然毫不退缩,充分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唐澞出狱后,又历任广东左参议、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等要职,在任期间,卓有政绩,屡为士人和百姓所称颂。之后,他告老还乡后,在潜心学问的同时更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如架桥修路、建义冢、立祠堂等等善事不胜枚举,明孝宗弘治元年,唐澞卒于家中,享年六十有六,一代贤人,得以令终!
    尧沙唐氏自始祖唐绮入闽至今,已传四十余代,祖地尧沙共有户1300,口6000人,其中九成为唐姓,这些唐氏族人也一代一代的从尧沙走出,奔赴到全国、乃至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帝尧、唐叔虞的血脉遍布世间各处,犹如尧沙唐氏祖地的村名,尧沙、尧沙,每一个唐氏族人都犹如祖先洒出的一粒沙一般,传承的是血脉,更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