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坊
内容更新时间:2012-03-28 09:58:05来源:闽侯乡音报
竖式水轮车(冲车)。
水轮车在春米。
■ 柳振土
福州郊县山区山崇水丰,溪流绵长,溪水潺潺。昔日有识之山民便利用这大自然的溪水,在溪水中央或溪水下流之处筑建磨坊,利用水的力量磨麦和生产面粉。这样的磨坊,被福州人称为“水磨坊”。
福州郊县山区的水磨和其它地方一样装有水轮车。水轮车早在汉朝时就广泛的被用于带动水礁舂米、磨麦等。《后汉书》说其是“用功省少”的设施。晋书更是详尽描述了它的功能,因为字数繁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水轮车一般安装于有水流落差的地方。根据水流落差的高低不同,又分为流车和冲车(即卧式轮车和竖式轮车)。
不管卧式或竖式的,水轮车都是一样的,用木料造成圆形的大轮径。轮径的大小以“节”为单位称之,多为偶数,“节”指的是组成水轮车外圆的弧板,每块弧板的弧长是3.14尺,这是圆周率的系数。
水轮车的结构主要是车梁(轴)和以弧板、车叶板、底板等组成的外圆部件,以及将外围与车梁连接起来的粗壮的木轴径,木轴上装着齿轮。木轴的齿轮与石磨的磨臂上的齿轮相衔接。当溪水推动轮径转动时,木轴上的齿轮启动,带动石磨的磨臂齿轮旋转,磨臂牵动石磨转动,此即是石磨如何磨麦成粉的过程。
石磨比较庞大,与大型箩箕一样大。分磨盘与磨座两部分,磨盘和磨座的接触面都打有一定规律的磨齿,上下相吻合,当中还有磨心主持,使它俩永不分离。磨盘上装有木制的麦斗,能盛百余斤的麦子,中有一圆孔,供麦子流入磨齿。石磨转动时磨齿便把麦子磨碎,从磨缝中流出白花花的粉末和碎麦粒。这时用孔细的罗巾筛之,将它们分开,随后把粗糙的麦粒放入磨盘重磨。这样的连续磨上五次,方能将整粒麦子磨成粉末。第一次磨出来的粉末为一号粉,之后依次为二、三、四、五号粉。第五次筛下的就是麦皮,福州人叫它麦麸。
磨坊里还装有米礁。它是舂米的工具,有三种形式—杵臼、踏礁、车礁,《周易》曾记:“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踏礁,是用两条柱子架起一根礁杆,杆的一端安上木制石或石雕的的杵槌,用脚踏起另一端,一踏一放,一起一落,通过强力的打击进行舂米。
车礁实际上就是踏礁与水轮的有机结合,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水力代替人力进行舂米。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实现了大米加工的半机械化。车礁除了舂米还能礁碎油茶籽以榨油,舂捣竹木为浆以造纸,捣碎陶瓷土坯等等。
古代舂米的活多由妇女来承担,由于工具简陋,舂米的效率极低,因此,村妇要花大量时间来舂米,古诗有云:“春泉四面绕茅屋,日日唯闻杵臼声”,字里行间虽然充满了诗情画意,然那“日日杵臼声”却饱含古代村妇们的多少艰辛与汗水啊!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碾米机、面粉机的大量面世,福州水磨坊随之失去了作用。如今已然销声匿迹,成为过往烟云,今人大多只能在画册和旧相片里欣赏它那独有的风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