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孔元村的华丽转身

内容更新时间:2012-03-06 18:12:30来源:闽侯乡音报

孔元村简介:
 孔元村位于闽侯县白沙镇东北部,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23户816人。孔元村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态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孔元村立足实际,以“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党员创业引领致富”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致富的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近年来,孔元村先后获得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村、福建省级卫生村、福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闽侯县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公交车直达家门口、激情广场热火朝天、“双色木耳”开启致富之门……25日,本报“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闽侯县白沙镇孔元村,发现这里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而就在几年前,孔元村还是一个偏僻落后“急需转型”的小山村。那么,昔日的乡村是如何华丽转身,演绎一曲新时代的“山村巨变”呢?随着采访的深入,答案也渐渐清晰。

福州日报记者文/图

乡村新视点

白背毛木耳 村民“摇钱树”
    在孔元村,白背毛木耳正帮村民实现着小康梦想,2011年这种美丽的“双色木耳”年产值高达700多万元,产量1000多吨,扬名东南亚。今年春天,200多万袋白背毛木耳再次喜获丰收。
“双色木耳”让一半村民致富
    25日上午,在闽侯县白沙镇孔元村,记者走进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村民们正忙着加工刚采摘好的白背毛木耳,个个喜笑颜开。“别看这小小的白背毛木耳,价格可不低,每公斤最高可卖到32元。”种植大户吕义康说,从2008年起,每年仅此一项就能带给他三四万元的收入。
    “在家门口就能创业,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比去外面打工强多了。”吕义康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白背毛木耳每年8月前后播种,次年元旦前后采摘,一直可以采摘到6月份,与传统的农忙时间正好错开。“除了白背毛木耳外,我还种植水稻和蔬菜等,总的年收入有五六万元。”
    木耳变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孔元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潘小平说,2011年全村发展白背毛木耳种植250万袋,产量1000多吨,产值达700多万元,效益惠及全村半数以上村民,达400多人。
木耳种植产业化规模化
    而在几年前,偏僻落后的孔元村还曾一度深陷困境,急需转型。“那时,监狱、研究所等省直单位相继搬离孔元村,靠提供后勤保障维持生计的村民们收入一落千丈。”潘小平回忆说。
    如何使广大村民走出困境?按照特色经济富村的发展思路,孔元村选准白背毛木耳这一特色农业“破题”。2007年,村两委赴漳州等白背毛木耳发展较成功的地区学习考察,引进了一家白背毛木耳种植加工企业,开始进行白背毛木耳种植的示范、推广工作。“小木耳”开启乡村致富门。白背毛木耳的生长条件与孔元村的气候环境十分吻合,这家公司当年就收回了成本,还小有赢利。此后,村民们放心大胆地养起了白背毛木耳。为解决技术指导难、销售难,孔元村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园区。2008年底,18户农民合资建立了元翔食用菌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初步实现了木耳产业化和规模化。
扬名东南亚
    走进元翔食用菌合作社,只见工人们一片繁忙。“你来看看,这木耳长得多厚实,今年又能卖上个好价钱。”在大棚内,今年51岁的林坤联用手搓了搓刚刚从菌包上摘下来的白背毛木耳说。
    林坤联,漳州人,养殖白背毛木耳20多年了。2008年,他和23岁的儿子林智伟,以技术入股“加盟”合作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林坤联介绍,社员依托合作社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所获利润按股份比例分红。如今,合作社成员增加到了40户,此外,还有60多户为合作社生产。
    在林坤联父子以及其他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白背毛木耳闯出了品牌,成功打入了永辉超市,并扬名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产品朵大、肉厚、质地脆嫩、口感好,打开了国内市场,基本上供不应求。”潘小平说,下一步,孔元村将持续扩大白背毛木耳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相关链接:
白背毛木耳
    白背毛木耳因背面生长白绒毛而得名,也有人称之为“双色木耳”。毛木耳背面的绒毛中含有丰富的多糖,是抗肿癌活性较强的药用食用菌之一,具有滋阳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等食疗功效。

农村故事会

谁是好婆媳 村民来投票
    63岁的董菊香因为2008年被村民投票选为“好婆婆”,现在在孔元村可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明星”。当被问及与媳妇相处有何心得时,她说,“我只是一直把媳妇当作亲生女儿看待”。
    董菊香家共有9口人,因为两个儿子在外务工,所以两个孙子从小都是由奶奶抚养长大,大孙子今年23岁,小的也已15岁了。村民们介绍,为了将这两个孙子带大,董菊香吃了不少苦。而董菊香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能帮儿子儿媳分担一点是一点,他们也很关心我,尤其是媳妇,在我前些年生病住院时,她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董菊香说:“当媳妇与儿子发生矛盾时,我总护着媳妇,现在我们家里的关系非常和睦,尤其是婆媳之间”。
    正是因为这份“偏心”,董菊香赢得了媳妇的孝心。现在,在福州打工的媳妇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回两趟家,带些好吃的回去孝敬婆婆。
 另一位村民吴锦瑞,被村民公选为村里的“好媳妇”。谈及与婆婆相处有何经验时,吴锦瑞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去关心和体谅婆婆”。村里人说,吴锦瑞和婆婆相处的10年中,基本上没有和婆婆红过脸,更没有争吵过。
 孔元村委会主任吕雪英介绍,近年来,该村每年都会组织全体村民进行“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获选者名单会被公布在村委会大厅的光荣榜上,这也成为了该村村民心中的“最高”荣誉。

公交车直通村里,真好 !
 “真没想到,咱农村人也能在家门口坐公交车,真的是太方便了。”25日上午,孔元村村民郑桂兰高兴地登上603专线公交车。去年9月,在福州公交集团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下,公交603专线直达孔元村。记者了解到,没有公交车前,孔元村村民一般乘坐摩托车进城,极不方便,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文化广角镜

小山村办起“舞林大会”
    25日上午10时许,孔元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上,20余名妇女随着舞曲《幸福要来到》翩翩起舞。两个加入舞队的孩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其中一名男童很抢眼,他那优美的舞姿和认真劲,博得围观村民阵阵热烈的掌声。
    记者上前一打听,了解到这孩子叫吕孝逸,今年7岁,是白沙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旁边跳舞的妇女黄冬金笑着说:“这是我的小外孙,可以跳二三十种舞步,我跳舞还是他‘教’的呢!”
    去年9月,孔元村“激情广场”正式开办。村委会出资买来电视、影碟机和录像光盘,供村民学习跳舞唱歌。“参加跳舞后,腰疼的老毛病好多了,走路也感觉轻巧起来!”黄冬金说,她两个女儿也都加入了激情广场,一家人都成了广场的常客。
    每天夜幕降临,只要不下雨,孔元村的男女老少总是齐聚激情广场,有翩翩起舞的,有品头论足的,俨然一场“舞林大会”。“激情广场”是村里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看到,在广场一旁,就是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协管员兰孝土介绍,该中心于2005年投资60多万元建成。“村里有演出或者县里送电影下乡时,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平时村里的依姆依伯经常在这儿拉二胡、唱闽剧,自娱自乐。”
    文化活动中心大门外,是一个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小型农民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配备了篮球场和健身器材。村党支部书记危水平说,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今后,村里还要筹建一支腰鼓队,并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为村民们提供优良的娱乐环境。

专家连接

可尝试发展乡村游
    孔元村的小康之路如何越走越宽?昨日,记者带着孔元村干部的心愿,采访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研究员林国华。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林国华建议,孔元村除了大力发展白背毛木耳产业外,还可以在乡村游上做足文章。
    周边有白沙湾生态农庄、地处京台高速公路互通口、生产的白背毛木耳营业价值高……林国华认为,发展乡村游,孔元村可借助周边景点要素、交通要素以及产业要素,依托现有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只要将这些巧妙融合,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条富有特色的集采摘、品尝、体验为一体的健康游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