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寂寞宿荒野 今朝聚众居新宅
内容更新时间:2012-02-29 10:01:53来源:闽侯乡音报
正月初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年之中难得的闲暇之日。大梦初醒,时近正午,待吃过午饭,摸着圆鼓鼓的肚子,倚在床沿,满足的打着饱嗝,感觉人生之极乐莫过于此,不知不觉中竟昏昏沉沉,有再会周公之意。父亲在一旁看到,对我说:“外边天气正好,怎么可以在家痴睡!不如一起去灵峰寺走走,顺便取些山泉来泡茶!”我听罢,忆及用山泉泡出的茶水之清新甜美,不禁口齿生津!忙不迭的答应着,拎上水壶和父亲一起往灵峰寺走去。
灵峰寺所在的后山位于甘蔗街道的东面,从山脚到寺院步行约40分钟可至。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一段寂静的乡间山路成了县城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山间寺院的泉水也备受大众的青睐,成为许多人泡茶的上品。一路上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拎着水壶的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块聊着天,几位在节日里尚坚持锻炼身体的“健将”,气喘吁吁地从山道上跑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欢快轻松的气氛。这一刻,仿佛放下了一切的包袱,人们在这片静静的山坳中,与天地相接,与自然贴近,品味着弥足珍贵的宁静。
山路数转,时间在行走中悄然流逝,在寺院中灌了整整一壶山泉后,我和父亲踏上了回家的道路。途中,父亲意外遇见一位友人,两人走到路边热切的交谈着。无聊之下,我信步往下边的岔路走去,山路拐角处豁然开朗,道边赫然立着一座墓冢。中间的主碑上刻着“义冢”二字,两边分别刻有“义集乐施诸善士”、“冢存凄苦众骷髅”的字样。墓冢的最右角有“义冢墓志”石碑,走进细细看过一遍,大意是说:早年叶洋山至山前山一带地区,年久月深葬有无主坟五百余堆。一九五五年,因为建设铁路,这些孤坟皆散落于在建铁路地段,必须拆除。当地的几位善心人士见状,不忍见孤坟散失,就出头募捐,以所得的银钱雇工将所有孤坟挖起来,分成两台合葬于田野中的平坦之地,号为义冢。又历经四十余年,原来的旧坟,荒芜损坏,又有善心人在社会人士的支持之下,再次募集资金,将此冢用混凝土重新修建,遂成今日之义冢。
作为中华传统的孝道的体现,中国人历来重视对死者的掩埋。所谓的义冢,又称为“义阡”。简而言之,即掩埋无主尸骨的公墓。义冢制度古已有之,礼记中有掩骼埋胔之说(即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东汉安帝时,有河南尹周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骸骨万余,为立义冢”之事;东汉建和三年,鉴于“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汉桓帝下诏称:“。。。若无亲属,可于官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到了宋代,对建立义冢尤为重视,甚至赋予了它一个独特的名字,叫做“漏泽园”,作为掩埋代葬的专门机构,由此可见,义冢的历史可谓悠久,上可追溯至先秦,下至于今日。关于它的最初形成,古人有自己的解释,即:以那些还活着的人看来,于情于理都不忍心看到已逝之人曝尸荒野、形体销毁,因此才有了收葬无主尸骨之举。我今天看到的这一座义冢,隐隐间岂不是今人对古老传统美德的完美诠释吗?而要做到这些,除了要有热心善良的人之外,也当有一个稳定健全的社会,一切的美好方可践行。不然,也只有看着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束手无策了!
离开义冢时,时间已近黄昏,在墓志后发现了五十年代立的小小的旧墓碑,恍然间想伸手将旁边的杂草摘除,却突然想起无尽的岁月里是它们和冢中的魂灵相互依傍,只能默默的缩回手,心中叹息道:“冢中的众魂有这些草儿相伴,当不再孤单了吧!”
灵峰寺所在的后山位于甘蔗街道的东面,从山脚到寺院步行约40分钟可至。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一段寂静的乡间山路成了县城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山间寺院的泉水也备受大众的青睐,成为许多人泡茶的上品。一路上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拎着水壶的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块聊着天,几位在节日里尚坚持锻炼身体的“健将”,气喘吁吁地从山道上跑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欢快轻松的气氛。这一刻,仿佛放下了一切的包袱,人们在这片静静的山坳中,与天地相接,与自然贴近,品味着弥足珍贵的宁静。
山路数转,时间在行走中悄然流逝,在寺院中灌了整整一壶山泉后,我和父亲踏上了回家的道路。途中,父亲意外遇见一位友人,两人走到路边热切的交谈着。无聊之下,我信步往下边的岔路走去,山路拐角处豁然开朗,道边赫然立着一座墓冢。中间的主碑上刻着“义冢”二字,两边分别刻有“义集乐施诸善士”、“冢存凄苦众骷髅”的字样。墓冢的最右角有“义冢墓志”石碑,走进细细看过一遍,大意是说:早年叶洋山至山前山一带地区,年久月深葬有无主坟五百余堆。一九五五年,因为建设铁路,这些孤坟皆散落于在建铁路地段,必须拆除。当地的几位善心人士见状,不忍见孤坟散失,就出头募捐,以所得的银钱雇工将所有孤坟挖起来,分成两台合葬于田野中的平坦之地,号为义冢。又历经四十余年,原来的旧坟,荒芜损坏,又有善心人在社会人士的支持之下,再次募集资金,将此冢用混凝土重新修建,遂成今日之义冢。
作为中华传统的孝道的体现,中国人历来重视对死者的掩埋。所谓的义冢,又称为“义阡”。简而言之,即掩埋无主尸骨的公墓。义冢制度古已有之,礼记中有掩骼埋胔之说(即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东汉安帝时,有河南尹周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骸骨万余,为立义冢”之事;东汉建和三年,鉴于“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汉桓帝下诏称:“。。。若无亲属,可于官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到了宋代,对建立义冢尤为重视,甚至赋予了它一个独特的名字,叫做“漏泽园”,作为掩埋代葬的专门机构,由此可见,义冢的历史可谓悠久,上可追溯至先秦,下至于今日。关于它的最初形成,古人有自己的解释,即:以那些还活着的人看来,于情于理都不忍心看到已逝之人曝尸荒野、形体销毁,因此才有了收葬无主尸骨之举。我今天看到的这一座义冢,隐隐间岂不是今人对古老传统美德的完美诠释吗?而要做到这些,除了要有热心善良的人之外,也当有一个稳定健全的社会,一切的美好方可践行。不然,也只有看着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束手无策了!
离开义冢时,时间已近黄昏,在墓志后发现了五十年代立的小小的旧墓碑,恍然间想伸手将旁边的杂草摘除,却突然想起无尽的岁月里是它们和冢中的魂灵相互依傍,只能默默的缩回手,心中叹息道:“冢中的众魂有这些草儿相伴,当不再孤单了吧!”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