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两状元轶事
内容更新时间:2012-02-29 09:58:42来源:闽侯乡音报
明末清初,江口宋氏族人宋后昆见村前大樟溪水平如镜,就把姓氏谓之“镜江宋”。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村人有识之士,见村前江水清澈,浆洗方便,且洋野之阔,有晾纱之利,就男浆女织,进行纺织生产。他们自造纺车、织布机生产土布,当地纺织行业盛行一时。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村间常发生棉纱、布匹被外贼偷盗,于是村人便请拳师来村教习青年学武,以防村间财产被外贼偷盗。
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口村一农家生下了一个麟儿,名鸿图,号瑶轩。宋鸿图(1849—1879)自幼体胖腰圆,肩宽腿壮,是个习武的好材料。到了十五岁,更是生得身体魁梧,膂力过人,外号“金刚姆”,故其讳金刚。此时,他在家干些农活,也读点书,立志练武。十六岁那年,邻乡有人走海为捕鱼头者,一手能拖得四五百斤重,自诩无人能敌。乡人遂公推宋鸿图与其比试高低,并下了很大的赌注,在浦口村设台较量。二人扭手僵持甚久,只见宋鸿图突吼一声:“你手拗折了”,那人闻声大骇而败。从此少年鸿图就以胆大力雄,而名闻里闾。二十岁时,他的堂兄宋泰生,厚礼聘来了永泰县的一位武林高手传授武术。宋鸿图经常在旁观看堂兄练武,对舞刀弄枪产生了兴趣,就恳切请求师傅让他跟随习武,师傅见他气宇轩昂,诚实可教,也很乐意收他为徒。从此他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日夕苦练,弄石、舞刀、挑枪,样样都学,武功突飞猛进,挥动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如雪飘梨花,锦绣一团。
同治十二年(1873),宋鸿图参加乡试,被主考官兵部右侍郎王凯泰录为亚元(第二名)。殿试那天,冠盖云集。虽然他刀法精湛,步履纯熟,但因观看者皆为高官显宦难免心慌,当大刀舞过肩部时,失手坠落,他一急,智上心来,将右脚一勾,大刀一跃飞上,顺手接住,继续挥舞,只见风声不见刀影,所有文武官员,目瞪口呆,主考官点头赞许,定为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即状元)。主考官从未见过此招式,事后问他:“这是什么招数?”宋鸿图答:“魁星踢斗。”自是武术中方有“魁星踢斗”这个名词。时宋鸿图方二十八岁,喜报回乡,盛况空前。
魁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其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魁星踢斗”意谓用脚踢起从手中丢落的斗,不让斗落地。宋鸿图把欲落地的大刀喻为斗,可谓精妙矣!
宋鸿图的魁星踢斗一著,大魁天下,被任为御前侍卫。不久,又选任广东参将,正准备赴任时,突接其母疫殁噩耗。亲友、随从劝他先到任后奔丧。他以为不应匿丧欺君,遂请假回籍。
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又字忍庵,号公定,闽县人,光绪丁丑科(1877)状元,授翰林修撰。生性孤傲,不买权贵的帐,其文章、书法、品貌都端庄秀润,特别他幼习柳帖,精公权体,书法尤得欧、褚三昧,名重一时。其在清末民初所书的千字文小楷,甚至被刻成碑板,在坊间出版成册,供读书人习字与学生临写之用。
王仁堪的夫人王氏婚久未育,遂起食素诵经之心,经她义母北屿桥下贡生陈孝芳之妻指点进北屿街顶尾西来庵食素诵经。后王氏身怀六甲,王仁堪大喜,于1879年2月8日来北屿西来庵探望妻子,适逢陈孝芳的外孙女同夫宋鸿图来西来庵焚香。经陈孝芳介绍,王宋文武状元相会。一时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个志趣相投,天高海阔,无所不谈,引为知己。
王仁堪与宋鸿图交谈中,得知宋鸿图平时只读武战之书,而文史、地理、科技等知识甚为贫乏,王仁堪深知只有充实诸类知识,方能更好地为国效劳。为了劝宋鸿图多读一些各种知识的书籍,王仁堪是日夜苦思,终于铺纸研墨,挥笔写了“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经方家裱褙后交王夫人送给宋鸿图。令人遗憾的是,当王夫人将王仁堪的墨宝带到桥下义母家时,宋鸿图已于当年(1879)4月因乡间流行痢疾染疾而逝。王仁堪对宋鸿图殷殷期望,遂成泡影。
王仁堪的这幅墨宝(条幅)长1.735米、宽0.42米、字径大0.160.16米,苍劲秀丽,上幅的右上方题“尧轩仁兄大人正”,下幅的左下方落款“弟王仁堪”,并加盖两枚印章,一曰“王仁堪”二曰“可庄”。
王仁堪夫人王氏见宋鸿图已故,便将条幅存放在北屿桥下义母家中。一九九六年八月,陈孝芳孙儿陈莘华先生在清理家中杂物时发现王仁堪的墨宝,便将它交与镜江宋氏族老,条幅现藏于江口镜江宋氏宗祠中。宋鸿图别无遗物,只传一百八十斤大刀一把,至今还保存在江口九石大福厝族人厅堂里,这真是:“状元遗事话当年,魁星踢斗一著先。墨宝流传免浩劫,武刀岁岁咽寒蝉。”古事今读,令人不禁唏嘘。
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口村一农家生下了一个麟儿,名鸿图,号瑶轩。宋鸿图(1849—1879)自幼体胖腰圆,肩宽腿壮,是个习武的好材料。到了十五岁,更是生得身体魁梧,膂力过人,外号“金刚姆”,故其讳金刚。此时,他在家干些农活,也读点书,立志练武。十六岁那年,邻乡有人走海为捕鱼头者,一手能拖得四五百斤重,自诩无人能敌。乡人遂公推宋鸿图与其比试高低,并下了很大的赌注,在浦口村设台较量。二人扭手僵持甚久,只见宋鸿图突吼一声:“你手拗折了”,那人闻声大骇而败。从此少年鸿图就以胆大力雄,而名闻里闾。二十岁时,他的堂兄宋泰生,厚礼聘来了永泰县的一位武林高手传授武术。宋鸿图经常在旁观看堂兄练武,对舞刀弄枪产生了兴趣,就恳切请求师傅让他跟随习武,师傅见他气宇轩昂,诚实可教,也很乐意收他为徒。从此他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日夕苦练,弄石、舞刀、挑枪,样样都学,武功突飞猛进,挥动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如雪飘梨花,锦绣一团。
同治十二年(1873),宋鸿图参加乡试,被主考官兵部右侍郎王凯泰录为亚元(第二名)。殿试那天,冠盖云集。虽然他刀法精湛,步履纯熟,但因观看者皆为高官显宦难免心慌,当大刀舞过肩部时,失手坠落,他一急,智上心来,将右脚一勾,大刀一跃飞上,顺手接住,继续挥舞,只见风声不见刀影,所有文武官员,目瞪口呆,主考官点头赞许,定为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即状元)。主考官从未见过此招式,事后问他:“这是什么招数?”宋鸿图答:“魁星踢斗。”自是武术中方有“魁星踢斗”这个名词。时宋鸿图方二十八岁,喜报回乡,盛况空前。
魁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其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魁星踢斗”意谓用脚踢起从手中丢落的斗,不让斗落地。宋鸿图把欲落地的大刀喻为斗,可谓精妙矣!
宋鸿图的魁星踢斗一著,大魁天下,被任为御前侍卫。不久,又选任广东参将,正准备赴任时,突接其母疫殁噩耗。亲友、随从劝他先到任后奔丧。他以为不应匿丧欺君,遂请假回籍。
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又字忍庵,号公定,闽县人,光绪丁丑科(1877)状元,授翰林修撰。生性孤傲,不买权贵的帐,其文章、书法、品貌都端庄秀润,特别他幼习柳帖,精公权体,书法尤得欧、褚三昧,名重一时。其在清末民初所书的千字文小楷,甚至被刻成碑板,在坊间出版成册,供读书人习字与学生临写之用。
王仁堪的夫人王氏婚久未育,遂起食素诵经之心,经她义母北屿桥下贡生陈孝芳之妻指点进北屿街顶尾西来庵食素诵经。后王氏身怀六甲,王仁堪大喜,于1879年2月8日来北屿西来庵探望妻子,适逢陈孝芳的外孙女同夫宋鸿图来西来庵焚香。经陈孝芳介绍,王宋文武状元相会。一时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个志趣相投,天高海阔,无所不谈,引为知己。
王仁堪与宋鸿图交谈中,得知宋鸿图平时只读武战之书,而文史、地理、科技等知识甚为贫乏,王仁堪深知只有充实诸类知识,方能更好地为国效劳。为了劝宋鸿图多读一些各种知识的书籍,王仁堪是日夜苦思,终于铺纸研墨,挥笔写了“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经方家裱褙后交王夫人送给宋鸿图。令人遗憾的是,当王夫人将王仁堪的墨宝带到桥下义母家时,宋鸿图已于当年(1879)4月因乡间流行痢疾染疾而逝。王仁堪对宋鸿图殷殷期望,遂成泡影。
王仁堪的这幅墨宝(条幅)长1.735米、宽0.42米、字径大0.160.16米,苍劲秀丽,上幅的右上方题“尧轩仁兄大人正”,下幅的左下方落款“弟王仁堪”,并加盖两枚印章,一曰“王仁堪”二曰“可庄”。
王仁堪夫人王氏见宋鸿图已故,便将条幅存放在北屿桥下义母家中。一九九六年八月,陈孝芳孙儿陈莘华先生在清理家中杂物时发现王仁堪的墨宝,便将它交与镜江宋氏族老,条幅现藏于江口镜江宋氏宗祠中。宋鸿图别无遗物,只传一百八十斤大刀一把,至今还保存在江口九石大福厝族人厅堂里,这真是:“状元遗事话当年,魁星踢斗一著先。墨宝流传免浩劫,武刀岁岁咽寒蝉。”古事今读,令人不禁唏嘘。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