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书法艺术 墨香飞舞橄榄乡
内容更新时间:2012-02-29 09:57:05来源:闽侯乡音报
泼墨挥毫,顷刻间佳作立成。
卢克锋的楷书作品。
淡,胸有沟壑,意由心生,笔随意走,毛笔笔尖点在宣纸纸面,墨汁瞬间渲染开去。点,行云流水;提,细致缜密;撇,自定洒脱;捺,一气呵成。淡墨浅晕,点点朱砂如此而已。淡,这一字十一笔却无一笔横平竖直,正意味着人生没有平坦的道路,一波三折。
——卢克锋
卢克锋,号岐山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峡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福建省游酢研究会理事,东海岸印社社员,《书法报》特约创作员。1975年6月生于福建闽侯。师从书法家游嘉瑞先生,博涉真、行、草、隶、篆。
2月16日,记者慕名来到了卢克锋先生的家,其楼房坐落在竹岐乡316国道旁的一片竹林前,虽靠近公路,却难掩其中的幽静和安宁。走进四楼书房,一股淡淡的檀香夹杂着幽幽的墨香迎面飘来,地上放着的几幅行书,是前一晚刚完成的佳作。书法类、文学类的书籍堆满整墙书柜,蕴藏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记者在这间墨香四溢的书房内,品茗着香茶,跟着卢克锋的思绪走进了他的书法世界。
神奇毛笔引领从艺之路
大抵搞书法的人都缘于从小对书法的爱好。卢克锋也不例外。自小最羡慕的便是族亲中逢年过节为大家书写对联的叔公。叔公端坐厅堂正中展纸磨墨挥毫,这股豪情吸引了年少的卢克锋,开始羡慕起叔公写的一手好字,还有那管神奇的毛笔。自打见识过“神奇的毛笔”,六岁的卢克锋便被深深吸引了,空暇之余还利用茅草制作“毛笔”,用山上红色野果榨汁当墨汁,学起叔公的样子在墙壁上涂抹起来。年少的卢克锋便对书法种下深深情愫。
入学后,卢克锋不由自主的仰慕板书好的语文老师。即便在课堂上也会偷偷模仿老师的笔迹。中学时,练得一手好字的卢克锋便开始为学校出起板报来。高中后,卢克锋开始正式临帖。当时大家都学当代书法家胡子为的书法字帖,而卢克锋自己却到书画社挑选了一本唐代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认真临摹。也许是颜真卿刚健沉雄的字,凛凛然中的一种浩然正气深深吸引了他,只用了一个学期,他便脱颖而出,在年段书法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当时卢克锋是全校字写的最好的学生,俨然成为学校的“书法老师”。在得到鼓励后,卢克锋开始了比较扎实系统的毛笔字练习,渐渐靠近书法这座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懂得了何为笔法结体、章法布局,开始了他的书法人生……
夜夜习字未间断 锲而不舍破“瓶颈”
大学毕业后的卢克锋,每个月的工资才300多元,但他把全部工资都投入到书法的练习中,常常因为买字帖而囊空如洗。有一次为了买米芾的《墨迹大观》,把全身仅有的二十多元都花了,连乘公交的钱都没有了,只好从福州走路回闽侯。
“我热爱书法,把书法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古人‘一日不读书便觉胸次愊塞。’我一日不写字,总觉得今天还有什么事未办,即使外出,旅行箱中也必备几本法帖。”为保证学习时间,卢克锋放弃了娱乐活动。当人们在觥筹交错时,他却待在书房,每晚练习毛笔字到12点才入睡,二十年如一日。“从艺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任何一件事上想干出点成绩的人,必定要付出超于常人的精力和汗水。”卢克锋坚定地说。
令卢克锋最苦闷、最困惑的,并不是练习书法的辛苦,而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瓶颈期”,即对自己创作的不尽人意,却又不知从何突破。学习书法是一个曲线上升的过程,也并非花了时间就会有收获的,它需要学习者不断领悟、尝试、总结、借鉴、提高。每当突破瓶颈,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时,卢克锋竟兴奋得整夜没有睡意,索性创作到天亮。听到这里,记者不禁感慨,正所谓“习字辛苦无人知,伏案挑灯佳作成”,若没有“废纸三千,秃笔成冢”的经历,哪有“入木三分盖山河”的成就。
做字先做人 为公益献爱心
做字先做人,习字立品为先。学习书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书写技巧,书法境界的高低还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质和道德修养。“恩师游嘉瑞先生曾教导我,‘不管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人若做不好,官也当不好,艺术家也做不好’这是恩师的座右铭,也成了我做人的航标。”卢克锋在话里行间流露出对恩师浓浓的感激之情。所谓做字如做人,文字可以反映出写者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当记者问到能否给喜爱书法的读者一些建议时,卢克锋真挚的讲道“学习书画要有顽强的意志,要做得冷板凳,万不可急功近利……”
“书画作品并非只是独以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能够拿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更有意义。”每年卢克锋都参加团市委、县文联、海都报社及其它社会团体举办的一些春联活动,进社区,进街道,一写就是大半天,常常站得腰酸腿疼,但能让自己的书法走进千家万户,他觉得很值。卢克锋还陆续参加过福建省书画艺术家援建革命老区作品义卖活动和闽北灾区献爱心公益等活动。
现在文化馆工作的卢克锋在交谈中提到,他准备在今年办个“青橄榄书社”,为那些爱好书法的群众开讲座,做指导,普及书法知识,还会请一些专家为群众开设文学、书画、摄影等课程,免费指导,不设置门槛,只要有意愿和兴趣的朋友都能参加,目前方案已经完成,下一阶段会着手准备书社的事。也许这就是卢克锋对艺术的理解,只有让艺术的价值高于艺术本身,让艺术反馈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的价值。
在卢先生磨墨习字的空档,记者细细观察了书房,在一边的书桌角上堆满了厚厚的旧宣纸,和一堆写秃的毛笔,这些都是卢克锋勤练字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使他在书法界取得不少好成绩: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作品展,曾获得多个书法大奖,如:全国美术书法精品大赛金奖、《书法报》武当山奖二等奖、《书法世界》首届黄山天都杯一等奖、《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大展、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铜奖等。其书法作品还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世界》、《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
“我学习书法是出于骨子里头对书法的热爱,从没想过放弃,我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很享受这个快乐的过程。”只有真正喜爱书法的人才会为其奉献一生。一杯香茶、一支笔、一抹淡墨,这就是卢克锋的书法世界,简单却又快乐着……
2月16日,记者慕名来到了卢克锋先生的家,其楼房坐落在竹岐乡316国道旁的一片竹林前,虽靠近公路,却难掩其中的幽静和安宁。走进四楼书房,一股淡淡的檀香夹杂着幽幽的墨香迎面飘来,地上放着的几幅行书,是前一晚刚完成的佳作。书法类、文学类的书籍堆满整墙书柜,蕴藏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记者在这间墨香四溢的书房内,品茗着香茶,跟着卢克锋的思绪走进了他的书法世界。
神奇毛笔引领从艺之路
大抵搞书法的人都缘于从小对书法的爱好。卢克锋也不例外。自小最羡慕的便是族亲中逢年过节为大家书写对联的叔公。叔公端坐厅堂正中展纸磨墨挥毫,这股豪情吸引了年少的卢克锋,开始羡慕起叔公写的一手好字,还有那管神奇的毛笔。自打见识过“神奇的毛笔”,六岁的卢克锋便被深深吸引了,空暇之余还利用茅草制作“毛笔”,用山上红色野果榨汁当墨汁,学起叔公的样子在墙壁上涂抹起来。年少的卢克锋便对书法种下深深情愫。
入学后,卢克锋不由自主的仰慕板书好的语文老师。即便在课堂上也会偷偷模仿老师的笔迹。中学时,练得一手好字的卢克锋便开始为学校出起板报来。高中后,卢克锋开始正式临帖。当时大家都学当代书法家胡子为的书法字帖,而卢克锋自己却到书画社挑选了一本唐代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认真临摹。也许是颜真卿刚健沉雄的字,凛凛然中的一种浩然正气深深吸引了他,只用了一个学期,他便脱颖而出,在年段书法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当时卢克锋是全校字写的最好的学生,俨然成为学校的“书法老师”。在得到鼓励后,卢克锋开始了比较扎实系统的毛笔字练习,渐渐靠近书法这座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懂得了何为笔法结体、章法布局,开始了他的书法人生……
夜夜习字未间断 锲而不舍破“瓶颈”
大学毕业后的卢克锋,每个月的工资才300多元,但他把全部工资都投入到书法的练习中,常常因为买字帖而囊空如洗。有一次为了买米芾的《墨迹大观》,把全身仅有的二十多元都花了,连乘公交的钱都没有了,只好从福州走路回闽侯。
“我热爱书法,把书法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古人‘一日不读书便觉胸次愊塞。’我一日不写字,总觉得今天还有什么事未办,即使外出,旅行箱中也必备几本法帖。”为保证学习时间,卢克锋放弃了娱乐活动。当人们在觥筹交错时,他却待在书房,每晚练习毛笔字到12点才入睡,二十年如一日。“从艺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任何一件事上想干出点成绩的人,必定要付出超于常人的精力和汗水。”卢克锋坚定地说。
令卢克锋最苦闷、最困惑的,并不是练习书法的辛苦,而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瓶颈期”,即对自己创作的不尽人意,却又不知从何突破。学习书法是一个曲线上升的过程,也并非花了时间就会有收获的,它需要学习者不断领悟、尝试、总结、借鉴、提高。每当突破瓶颈,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时,卢克锋竟兴奋得整夜没有睡意,索性创作到天亮。听到这里,记者不禁感慨,正所谓“习字辛苦无人知,伏案挑灯佳作成”,若没有“废纸三千,秃笔成冢”的经历,哪有“入木三分盖山河”的成就。
做字先做人 为公益献爱心
做字先做人,习字立品为先。学习书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书写技巧,书法境界的高低还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质和道德修养。“恩师游嘉瑞先生曾教导我,‘不管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人若做不好,官也当不好,艺术家也做不好’这是恩师的座右铭,也成了我做人的航标。”卢克锋在话里行间流露出对恩师浓浓的感激之情。所谓做字如做人,文字可以反映出写者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当记者问到能否给喜爱书法的读者一些建议时,卢克锋真挚的讲道“学习书画要有顽强的意志,要做得冷板凳,万不可急功近利……”
“书画作品并非只是独以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能够拿自己的作品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更有意义。”每年卢克锋都参加团市委、县文联、海都报社及其它社会团体举办的一些春联活动,进社区,进街道,一写就是大半天,常常站得腰酸腿疼,但能让自己的书法走进千家万户,他觉得很值。卢克锋还陆续参加过福建省书画艺术家援建革命老区作品义卖活动和闽北灾区献爱心公益等活动。
现在文化馆工作的卢克锋在交谈中提到,他准备在今年办个“青橄榄书社”,为那些爱好书法的群众开讲座,做指导,普及书法知识,还会请一些专家为群众开设文学、书画、摄影等课程,免费指导,不设置门槛,只要有意愿和兴趣的朋友都能参加,目前方案已经完成,下一阶段会着手准备书社的事。也许这就是卢克锋对艺术的理解,只有让艺术的价值高于艺术本身,让艺术反馈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的价值。
在卢先生磨墨习字的空档,记者细细观察了书房,在一边的书桌角上堆满了厚厚的旧宣纸,和一堆写秃的毛笔,这些都是卢克锋勤练字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使他在书法界取得不少好成绩: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作品展,曾获得多个书法大奖,如:全国美术书法精品大赛金奖、《书法报》武当山奖二等奖、《书法世界》首届黄山天都杯一等奖、《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大展、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铜奖等。其书法作品还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世界》、《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
“我学习书法是出于骨子里头对书法的热爱,从没想过放弃,我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很享受这个快乐的过程。”只有真正喜爱书法的人才会为其奉献一生。一杯香茶、一支笔、一抹淡墨,这就是卢克锋的书法世界,简单却又快乐着……
(记者 李艳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