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干林氏家族
内容更新时间:2012-02-20 16:45:55来源:闽侯乡音报

林氏祠堂的墙上挂着林森、林祥谦等林氏名人像。

尚干林氏祠堂。
华夏的姓氏文明,源远流长。考中国的姓氏之源流,溯至上古始祖,无非炎黄二帝,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华夏的人文初祖,他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这十二姓基本构成了日后中华民族的主干。
在十二姓中,黄帝的长子玄嚣,从父亲那里得了姬姓,号青阳氏族。到了帝舜时期,玄嚣的曾孙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及教化百姓有功,被帝舜分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并赐姓子氏,建立商部落。这之后,契的子孙一边尽心侍奉着统治中原的夏王朝,一边努力的发展着商部落的实力。到了契的第十四代孙汤的时候,天下大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统治天下的夏王朝末代君主桀残暴无道,诸侯百姓相继离心,而商经过五百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了天下最为强大的方国,于是汤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先后攻灭了葛、韦、顾、昆吾等一众夏王朝的死忠属国,继而在鸣条之野一举打败了夏朝的主力大军,导致桀亡命奔逃,最后死于南巢。之后,汤召集3000诸侯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建立了商王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大国,共传17世、30王,600余年。天下众多的林姓所尊奉的始祖比干就是商王朝第28代君主帝太丁之子,因此林氏族人一旦修谱皆称己族为商汤帝胄,即商朝皇族后裔之意。林氏的始祖比干生活的时期,正是煌煌大商逐渐走向没落的关键时刻,当时坐在商朝国君这一个天下共主大位的帝辛,是一个刚愎自用而又聪明绝伦的人,《史记-殷本纪》里说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即聪明绝顶却用来想办法拒绝他人的规劝,能言善辩却用来掩饰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成为天下的共主,对世间的危害可想而知,于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商朝走上了老东家夏王朝的旧路,诸侯百姓纷纷背离,统治地位岌岌可危。眼见祖先的基业就要土崩瓦解,比干心急如焚,他抱着一颗舍己救国之心,进宫面见帝辛,历数他的暴政,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帝辛能够幡然醒悟,重振朝纲。言辞激烈,惹得帝辛龙颜大怒,让人将比干当庭剖腹挖心。一代名臣就此含恨九泉。
比干死后,他的夫人妫氏逃往长林山中避难,在石室中产下一子,后得周武王赐姓为林,名坚,此人即为林氏受姓之始祖。从此,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古中国,林氏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代代演绎着他的辉煌,而这一切的缘由,是一位忠贞之臣不屈的碧血,而今想来,不由唏嘘!林坚之后,他的子孙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繁衍生息,迁徙发展,出现了不少地方的豪强大族,比较著名的有西河林、清河林、九门林等。到西汉初年,九门林氏的一支后裔迁居齐郡邹县,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后齐郡分置济南郡,而邹县也划归济南郡所属,这一支林氏也成了济南郡人。在漫漫四百年的两汉时期,济南一带的林姓相继出现了平棘侯林挚、太子太傅林尊等大有影响的人物,而林尊此人更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大家,在二十四史上拥有单独列传的重要名人,他的家族从此被称为济南林氏,成为天下林姓的代表。
闽侯尚干镇的林氏宗族,其始祖林穆,就是济南林氏的族人,汉谏议大夫林希旦的后裔,因此尚干林氏亦可视为济南林的重要分支之一。林穆,字然佑,其家族世居济南。到了唐朝末年,为避黄巢之乱,举家迁居河南光州固始。唐光启元年,林穆随王审知入闽,在他的麾下运筹帷幄,功绩良多。因此,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在进位闽王后,乃以林穆为左朝奉大夫。同年,王审知为了答谢麾下诸将多年来的誓死追随,遂命“从己诸姓,各择桑梓为裕后计”,林穆见枕峰川原丰腴,景色秀丽,遂在此建立宅院,举家居住,称其地为归义里。
自从林穆迁居枕峰后,历代皆出人才,十二世孙林禹臣、林壮行兄弟二人皆登科甲,双璧联辉;十三世孙林津龙,为宋宝佑癸丑(1253年)进士,与其父禹臣并为进士,一时成为佳话。第十四世孙林稼翁,于宋德佑年间(1275年)授广东盐运使司事,后元破临安,灭亡南宋,林稼翁不愿投靠元庭,遂弃官归里,与其妹五娘(义姑)举家移居永庆里塔林村。因其父林津龙位至户部尚书干官,历政有声,里人怀德,就以官名称其家乡为“尚干”。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刚迁居尚干不久,一场巨大的劫难将林氏一门推到了几近灭亡的深渊。元至元十七年(1280)农历七月廿二日,林稼翁率家人乘舟祭父林津龙之墓。在回归途中,遭覆舟之难,林家男丁全数遇难。一门仅剩留存家中的四人:年迈之祖母黄氏,九岁的侄女,稼翁妻郑氏和五娘。万幸的是郑氏已然身怀有孕,逾月生下一男。但产后不久,郑氏也撒手人寰,遗下小儿,嗷嗷待哺。“举家仓皇坠深渊,千钧一发难能延;重闱皤皤人已老,孤雏呱呱母长眠”,后人的这一首诗,形象的描述了林五娘所处的艰难境地。但是,面对绝境,林五娘没有逃避,她勇敢的支撑起了林氏的门庭,此后终身不嫁,上侍祖母,下抚孤侄。直到侄儿成年完婚,为林氏一族血脉的延续,奉献了毕生心血。被尚干林氏的后裔子孙尊称为“义姑”,可以说没有义姑就没有尚干林氏,那林氏之后的一切辉煌都无从说起,萨镇冰称义姑为女中程婴,真可算是恰如其人,当之无愧了。
尚干林氏历代英才贤人辈出,有“十八状元三拜相,四千举子五封侯”之美誉。至近代更见辉煌。有甲申马江海战前,为民请战、递送“万人折”的清代武探花林培基,有面对军阀屠刀,铁骨铮铮,英勇就义的二七烈士林祥谦,而尚干林氏子孙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非民国国府主席、辛亥元勋林森莫属了。在尚干林氏祠堂的二楼,专门置有他的馆堂,不过百余平方的房间里,贴满了关于他生平事迹的图文资料。可见林森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林森(1868年-1943年8月1日),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为尚干林氏第三十二世孙。是中国近现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也是福建有史以来政治地位最高的乡贤。他于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青年时期先后在台湾生活并从事反清抗日活动达十年之久斗争。在辛亥革命中,林森在领导九江起义,促使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等一系列稳定革命大局的斗争中,功勋卓著。民国成立后,林森历任福建省长、国民党中央首任海外部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立法院副院长及院长等职。并最终于1932年,接替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此后任职达12年之久。在抗日战争期间,林森始终坚持抵抗,拒绝一切投敌卖国之行径,还以国府主席的名义,向德、日、意三国宣战。1943年8月1日,林森因车祸在重庆逝世,享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中共中央则发唁电称“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短短的却颇具分量的十个字为这位老人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尚干林氏祠堂,有一副林森撰写的楹联:“受氏姓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庙祀几如林县远;发祥由淘江,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这一副楹联形象的描绘出了尚干林氏的源流及迁徙历程,发展至今,尚干林氏子孙除本乡及周围各村的18000多人以外,还有20余万人分布在北京、广西、浙江、贵州、广东、江苏及福建各县市区,而旅居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林氏宗亲更是数不胜数。众多的林氏族亲继承着祖先敢于开拓,敢于拼搏的精神,是否可以在世界的各地创造着尚干林氏家族又一个辉煌,我们将拭目以待。(■ 记者 林若野 文/图)
在十二姓中,黄帝的长子玄嚣,从父亲那里得了姬姓,号青阳氏族。到了帝舜时期,玄嚣的曾孙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及教化百姓有功,被帝舜分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并赐姓子氏,建立商部落。这之后,契的子孙一边尽心侍奉着统治中原的夏王朝,一边努力的发展着商部落的实力。到了契的第十四代孙汤的时候,天下大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统治天下的夏王朝末代君主桀残暴无道,诸侯百姓相继离心,而商经过五百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了天下最为强大的方国,于是汤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先后攻灭了葛、韦、顾、昆吾等一众夏王朝的死忠属国,继而在鸣条之野一举打败了夏朝的主力大军,导致桀亡命奔逃,最后死于南巢。之后,汤召集3000诸侯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建立了商王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大国,共传17世、30王,600余年。天下众多的林姓所尊奉的始祖比干就是商王朝第28代君主帝太丁之子,因此林氏族人一旦修谱皆称己族为商汤帝胄,即商朝皇族后裔之意。林氏的始祖比干生活的时期,正是煌煌大商逐渐走向没落的关键时刻,当时坐在商朝国君这一个天下共主大位的帝辛,是一个刚愎自用而又聪明绝伦的人,《史记-殷本纪》里说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即聪明绝顶却用来想办法拒绝他人的规劝,能言善辩却用来掩饰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成为天下的共主,对世间的危害可想而知,于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商朝走上了老东家夏王朝的旧路,诸侯百姓纷纷背离,统治地位岌岌可危。眼见祖先的基业就要土崩瓦解,比干心急如焚,他抱着一颗舍己救国之心,进宫面见帝辛,历数他的暴政,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帝辛能够幡然醒悟,重振朝纲。言辞激烈,惹得帝辛龙颜大怒,让人将比干当庭剖腹挖心。一代名臣就此含恨九泉。
比干死后,他的夫人妫氏逃往长林山中避难,在石室中产下一子,后得周武王赐姓为林,名坚,此人即为林氏受姓之始祖。从此,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古中国,林氏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代代演绎着他的辉煌,而这一切的缘由,是一位忠贞之臣不屈的碧血,而今想来,不由唏嘘!林坚之后,他的子孙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繁衍生息,迁徙发展,出现了不少地方的豪强大族,比较著名的有西河林、清河林、九门林等。到西汉初年,九门林氏的一支后裔迁居齐郡邹县,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后齐郡分置济南郡,而邹县也划归济南郡所属,这一支林氏也成了济南郡人。在漫漫四百年的两汉时期,济南一带的林姓相继出现了平棘侯林挚、太子太傅林尊等大有影响的人物,而林尊此人更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大家,在二十四史上拥有单独列传的重要名人,他的家族从此被称为济南林氏,成为天下林姓的代表。
闽侯尚干镇的林氏宗族,其始祖林穆,就是济南林氏的族人,汉谏议大夫林希旦的后裔,因此尚干林氏亦可视为济南林的重要分支之一。林穆,字然佑,其家族世居济南。到了唐朝末年,为避黄巢之乱,举家迁居河南光州固始。唐光启元年,林穆随王审知入闽,在他的麾下运筹帷幄,功绩良多。因此,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在进位闽王后,乃以林穆为左朝奉大夫。同年,王审知为了答谢麾下诸将多年来的誓死追随,遂命“从己诸姓,各择桑梓为裕后计”,林穆见枕峰川原丰腴,景色秀丽,遂在此建立宅院,举家居住,称其地为归义里。
自从林穆迁居枕峰后,历代皆出人才,十二世孙林禹臣、林壮行兄弟二人皆登科甲,双璧联辉;十三世孙林津龙,为宋宝佑癸丑(1253年)进士,与其父禹臣并为进士,一时成为佳话。第十四世孙林稼翁,于宋德佑年间(1275年)授广东盐运使司事,后元破临安,灭亡南宋,林稼翁不愿投靠元庭,遂弃官归里,与其妹五娘(义姑)举家移居永庆里塔林村。因其父林津龙位至户部尚书干官,历政有声,里人怀德,就以官名称其家乡为“尚干”。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刚迁居尚干不久,一场巨大的劫难将林氏一门推到了几近灭亡的深渊。元至元十七年(1280)农历七月廿二日,林稼翁率家人乘舟祭父林津龙之墓。在回归途中,遭覆舟之难,林家男丁全数遇难。一门仅剩留存家中的四人:年迈之祖母黄氏,九岁的侄女,稼翁妻郑氏和五娘。万幸的是郑氏已然身怀有孕,逾月生下一男。但产后不久,郑氏也撒手人寰,遗下小儿,嗷嗷待哺。“举家仓皇坠深渊,千钧一发难能延;重闱皤皤人已老,孤雏呱呱母长眠”,后人的这一首诗,形象的描述了林五娘所处的艰难境地。但是,面对绝境,林五娘没有逃避,她勇敢的支撑起了林氏的门庭,此后终身不嫁,上侍祖母,下抚孤侄。直到侄儿成年完婚,为林氏一族血脉的延续,奉献了毕生心血。被尚干林氏的后裔子孙尊称为“义姑”,可以说没有义姑就没有尚干林氏,那林氏之后的一切辉煌都无从说起,萨镇冰称义姑为女中程婴,真可算是恰如其人,当之无愧了。
尚干林氏历代英才贤人辈出,有“十八状元三拜相,四千举子五封侯”之美誉。至近代更见辉煌。有甲申马江海战前,为民请战、递送“万人折”的清代武探花林培基,有面对军阀屠刀,铁骨铮铮,英勇就义的二七烈士林祥谦,而尚干林氏子孙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非民国国府主席、辛亥元勋林森莫属了。在尚干林氏祠堂的二楼,专门置有他的馆堂,不过百余平方的房间里,贴满了关于他生平事迹的图文资料。可见林森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林森(1868年-1943年8月1日),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为尚干林氏第三十二世孙。是中国近现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也是福建有史以来政治地位最高的乡贤。他于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青年时期先后在台湾生活并从事反清抗日活动达十年之久斗争。在辛亥革命中,林森在领导九江起义,促使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等一系列稳定革命大局的斗争中,功勋卓著。民国成立后,林森历任福建省长、国民党中央首任海外部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立法院副院长及院长等职。并最终于1932年,接替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此后任职达12年之久。在抗日战争期间,林森始终坚持抵抗,拒绝一切投敌卖国之行径,还以国府主席的名义,向德、日、意三国宣战。1943年8月1日,林森因车祸在重庆逝世,享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中共中央则发唁电称“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短短的却颇具分量的十个字为这位老人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尚干林氏祠堂,有一副林森撰写的楹联:“受氏姓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庙祀几如林县远;发祥由淘江,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这一副楹联形象的描绘出了尚干林氏的源流及迁徙历程,发展至今,尚干林氏子孙除本乡及周围各村的18000多人以外,还有20余万人分布在北京、广西、浙江、贵州、广东、江苏及福建各县市区,而旅居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林氏宗亲更是数不胜数。众多的林氏族亲继承着祖先敢于开拓,敢于拼搏的精神,是否可以在世界的各地创造着尚干林氏家族又一个辉煌,我们将拭目以待。(■ 记者 林若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