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彭城金氏家族
内容更新时间:2012-02-02 10:50:06来源:闽侯乡音报
中国的金氏,来源繁多复杂,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是故老相传,源于少昊的金天氏。传说,少昊是黄帝和嫘祖(黄帝的正妃)所生的儿子,也是黄帝的继承人。他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订立了后世重视黄金的制度。逝世后,被后人尊为西方大帝,按照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故古人认为少昊是以金德王天下,所以他又有金天氏的称号。而少昊的后裔就以其称号为姓氏,称金氏,一直延用至今。金氏也成为华夏极为古老的姓氏之一。此后,具有黄帝血统的金氏,相继自山东曲阜逐渐向南繁衍,并最终于徐州彭城郡(今江苏徐州)聚族而居。奉少昊为得姓始祖。金氏人则称自己为彭城金氏。
其实,细细考究,少昊似乎并非黄帝与螺祖所生。史记之五帝本纪载: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其中并无少昊。而据《辞海》记载,少昊,传说是远古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与黄帝并无血缘关系,后裔为春秋时郯国的国君郯子。相传郯子知识渊博,通晓少昊时期的文化,他以道德仁义为治国之本,百姓心悦诚服,故郯虽是小国,但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在周边诸国之中颇具盛名。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前往鲁国朝拜时,鲁大夫昭子问及其祖先少昊氏以鸟名官之故,郯子回答甚为详尽。此事载入史册,流誉千古,为后世留下了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据传当时孔子年仅二十七岁,听到此事后,立即前往拜访郯子,虚心求教少昊时期的官制典籍。韩愈在《师说》中的“孔子师郯子”之句即出于此。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国亡于越国。因郯国的国都郯城与彭城同属徐州,汉魏时还曾先后成为州治所在,故郯国的后裔也极有可能繁衍至彭城左近,成为彭城金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金氏出自少昊”才能说得通。
在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的金氏家族,即是彭城金氏的一个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闽。相对于众多在西晋时期就入闽的姓氏来说算是比较晚了。新洲彭城金氏的入闽始祖金衡系闽王王审知之甥,河南光州固始人,于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考取进士,后慨唐庭失政,料中原久后必乱,乃于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弃官入闽投母舅王审知。王审知在位二十九年,金衡追随左右,累有功绩,职居中书参军,于五代晋朝开运七年卒,葬于汤关外金鸡山。金氏族人自金衡殁后,在闽中传至十一世,人丁稀薄,仅繁衍五十余人。到宋室南渡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不得不迁居各地。其中,金衡的第十一世孙金景文考取了南宋绍兴庚戊科进士,赠中宪大夫,授东阳(金华)府推官,遂携眷移居浙江兰溪。在浙传至第十四代孙,即金景文的曾孙辈,出了两位文武并显、名著朝野的堂兄弟——金履祥与金履丰。堂兄金履祥为宋元之交的著名学者、理学大家,他初受学于王柏,后受学于朱熹的二传弟子何基,理学造诣精深。德祐初年,宋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召任,金履祥坚辞不受。后为严州知州所聘,主讲钓台书院。宋亡,金履祥遂决意不仕,专意著述,晚年筑室隐居金华仁山下,讲学于丽泽书院,以淑后进。许谦、柳贯皆出其门,为浙东金华学派中坚,世人尊称其为仁山先生,元大德七年(1303)卒,至正年间谥文安。堂弟金履丰,就是彭城金氏璧团洲肇基之祖。金履丰,字希成,号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金履丰智勇双全,征伐有功,官至驾前大将军、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丰抗御屡胜,得军功赐券,并允世袭。后宋亡于元,金履丰愤时事不可复为,遂偕子金标归隐福建侯官县璧团洲,从此在璧团洲结庐而居,恳沙造园,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发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间乐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金履丰卒于家中,享寿六十有七。金履丰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团洲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至明清时,已传承30余世、500户。后因璧团洲为沙洲,且屡遇洪患,田舍耕地崩决,地域逐年缩小,金氏族人遂于清乾隆年间,分批迁移他乡居住。其中一支为始祖金衡的第二十九世孙金崇照的四世孙,即“诚”字辈的18位族兄举家迁移至璧团洲西面的洲地,为有别于祖居之地的璧团洲,新定居之处便名之为“新洲”。
在新洲村,金氏族人金可庄老人向笔者讲述了金氏第十九世孙金瑛的的故事:明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扶持琉球中山国,搞好朝贡、发展贸易,在闽中选派陈、林、王、郑、金、蔡等三十六姓中,“善于驾舟舶者”赐予中山国,金履丰的玄孙金瑛也在其中。金瑛至琉球后,“专司贡举,广敷文教”,成为了琉球国金氏的始祖,其后裔在琉球兴旺发达,已发展到十一支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琉球的金氏后裔具志坚上顺带着族谱到新洲来追根溯源,当他看到彭城新洲金氏族谱上金瑛的名讳时,兴奋得禁不住泪流满面,立即跪下,对着族谱大礼参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是啊!知史明志,祭祖敬先,是我华夏民族的传统。一个家族的兴起发展以及鼎盛繁荣,承载着列祖列宗的不懈奋斗与智慧。所以,作为子孙如不了解自己先祖,不明白自己的源流,与禽兽何异!毕竟,鸟飞万里终归巢,树高千尺不离根,何况人乎!(■林若野)
其实,细细考究,少昊似乎并非黄帝与螺祖所生。史记之五帝本纪载: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其中并无少昊。而据《辞海》记载,少昊,传说是远古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与黄帝并无血缘关系,后裔为春秋时郯国的国君郯子。相传郯子知识渊博,通晓少昊时期的文化,他以道德仁义为治国之本,百姓心悦诚服,故郯虽是小国,但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在周边诸国之中颇具盛名。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前往鲁国朝拜时,鲁大夫昭子问及其祖先少昊氏以鸟名官之故,郯子回答甚为详尽。此事载入史册,流誉千古,为后世留下了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据传当时孔子年仅二十七岁,听到此事后,立即前往拜访郯子,虚心求教少昊时期的官制典籍。韩愈在《师说》中的“孔子师郯子”之句即出于此。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国亡于越国。因郯国的国都郯城与彭城同属徐州,汉魏时还曾先后成为州治所在,故郯国的后裔也极有可能繁衍至彭城左近,成为彭城金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金氏出自少昊”才能说得通。
在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的金氏家族,即是彭城金氏的一个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闽。相对于众多在西晋时期就入闽的姓氏来说算是比较晚了。新洲彭城金氏的入闽始祖金衡系闽王王审知之甥,河南光州固始人,于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考取进士,后慨唐庭失政,料中原久后必乱,乃于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弃官入闽投母舅王审知。王审知在位二十九年,金衡追随左右,累有功绩,职居中书参军,于五代晋朝开运七年卒,葬于汤关外金鸡山。金氏族人自金衡殁后,在闽中传至十一世,人丁稀薄,仅繁衍五十余人。到宋室南渡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不得不迁居各地。其中,金衡的第十一世孙金景文考取了南宋绍兴庚戊科进士,赠中宪大夫,授东阳(金华)府推官,遂携眷移居浙江兰溪。在浙传至第十四代孙,即金景文的曾孙辈,出了两位文武并显、名著朝野的堂兄弟——金履祥与金履丰。堂兄金履祥为宋元之交的著名学者、理学大家,他初受学于王柏,后受学于朱熹的二传弟子何基,理学造诣精深。德祐初年,宋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召任,金履祥坚辞不受。后为严州知州所聘,主讲钓台书院。宋亡,金履祥遂决意不仕,专意著述,晚年筑室隐居金华仁山下,讲学于丽泽书院,以淑后进。许谦、柳贯皆出其门,为浙东金华学派中坚,世人尊称其为仁山先生,元大德七年(1303)卒,至正年间谥文安。堂弟金履丰,就是彭城金氏璧团洲肇基之祖。金履丰,字希成,号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金履丰智勇双全,征伐有功,官至驾前大将军、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丰抗御屡胜,得军功赐券,并允世袭。后宋亡于元,金履丰愤时事不可复为,遂偕子金标归隐福建侯官县璧团洲,从此在璧团洲结庐而居,恳沙造园,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发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间乐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金履丰卒于家中,享寿六十有七。金履丰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团洲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至明清时,已传承30余世、500户。后因璧团洲为沙洲,且屡遇洪患,田舍耕地崩决,地域逐年缩小,金氏族人遂于清乾隆年间,分批迁移他乡居住。其中一支为始祖金衡的第二十九世孙金崇照的四世孙,即“诚”字辈的18位族兄举家迁移至璧团洲西面的洲地,为有别于祖居之地的璧团洲,新定居之处便名之为“新洲”。
在新洲村,金氏族人金可庄老人向笔者讲述了金氏第十九世孙金瑛的的故事:明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扶持琉球中山国,搞好朝贡、发展贸易,在闽中选派陈、林、王、郑、金、蔡等三十六姓中,“善于驾舟舶者”赐予中山国,金履丰的玄孙金瑛也在其中。金瑛至琉球后,“专司贡举,广敷文教”,成为了琉球国金氏的始祖,其后裔在琉球兴旺发达,已发展到十一支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琉球的金氏后裔具志坚上顺带着族谱到新洲来追根溯源,当他看到彭城新洲金氏族谱上金瑛的名讳时,兴奋得禁不住泪流满面,立即跪下,对着族谱大礼参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是啊!知史明志,祭祖敬先,是我华夏民族的传统。一个家族的兴起发展以及鼎盛繁荣,承载着列祖列宗的不懈奋斗与智慧。所以,作为子孙如不了解自己先祖,不明白自己的源流,与禽兽何异!毕竟,鸟飞万里终归巢,树高千尺不离根,何况人乎!(■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