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举子春闱去抗倭 孝媳妇央婆来建亭

内容更新时间:2012-02-01 15:10:02来源:闽侯乡音报

    从榕屿强厝往东行二里便是王坵。王坵昔为王氏居地。据传王氏乃闽王王审知之远房裔孙,因年代久远,始祖名讳失考。王氏在王坵居住到明朝中叶仅十来户,七、八十人。在嘉靖年间,有一富户王伯亨,其子名曰英才,年方十八,一表人才,满腹经纶,是个出口成章的举人。英才对官场中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十分不满。因之对仕途不感兴趣,中举后大比之年也不去应试。但是他对倭寇入侵东南沿海、烧杀掳奸的暴行十分愤恨。虽然他手无缚鸡之力,却恨不能长翅飞往沙场与倭寇奋战一场,即使捐躯也心甘情愿。
    有一年,英才的父母见儿子对做官不感兴趣,就托人为儿子说媒婚娶。元宵节过后,英才娶了一个美丽温柔、知书达理、贤慧聪颖的妻子。婚后不久,妻子对英才说:“官人,你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今年又恰值大比之年,为何不进京应试?且据我父亲言道,官人你今年流年甚佳,必获佳趣。到时候,金榜题名,荣耀门庭!岂不幸哉!”
    英才笑着说:“娘子,你们女人不是常说,‘官家不如农家好,早去耕田晚回家吗?’”
    妻子笑而答道:“官人,这是某些愚妇慨叹自己的丈夫胸无点墨,才以此言聊以自慰罢了,为妻岂能同这等人一般见识。”
    英才听罢,认真地说:“娘子,你真的舍得我离开你赴京应试?”
    妻子正经地说:“说实在的话,我心中纵有千般不舍。又怎能因我的一点私情耽误你的前途呢?官人,你幼承庭训,饱读诗书,只有赴京考取进士,才有一展所学,不负一身的才华。”
    英才听到此言,暗思自己抗倭的机会来了,就假作听进了妻子的劝告,说:“好!娘子,我听你的话,明天我就启程进京应试去。”
    妻子听了,高兴地差点跳了起来:“官人,你终于想通啦!”
    英才望着娇美温柔的妻子道:“妻房娶得着,胜过吃补药,听贤妻的话必定富贵荣华。”
    妻子见丈夫与自己开玩笑,含羞带嗔地说:“你又说不正经的话了。”
    英才母亲听说儿子明天就赴京应试,高兴不已,对儿媳说:“少奶奶,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前几年,我好说歹说,劝英才进京应试,他就是不听,如今你稍费唇舌,就说服了他。你真是我王家的福星呀!”
    儿媳温柔地笑答:“婆婆,别夸我了,自古道‘男不恋家,女不出户’,官人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我不劝他进京考试,怎么对得起王家的列祖列宗呢?”
    婆婆听了她的话心花怒放,不住地说:“王家有你这样贤慧的媳妇,我就放心了。”
    翌日,英才就启程进京,妻子送他到王坵桥码头搭船。临到上船时,妻子把一只玉镯交给他,说:“这是我在娘家时,母亲送给我的,镯面的字是我昨晚挑灯镌刻的。你把玉镯带去,寂寞时见到它就会想起双亲和我。”英才见玉镯上刻有“夫君荣归”四个娟秀的字非常感动,不禁流下泪水说:“娘子,受为夫一拜。”说罢,对着妻子作了一揖,随后对妻子说:“我走后,你要保重身体,照顾好双亲。”妻子点了点头说:“这我晓得,你到京后要记得寄信平安信回来,以解双亲与为妻的思念之情!”说罢她催丈夫上船。船慢慢地离开了王坵码头,最后消失在乌龙江尽头。
    过了半年,英才的妻子在家里望眼欲穿,不但没看到夫君寄回的平安信,也不曾见到夫君中榜的喜报。她盼夫心切,天天都到王坵桥码头等英才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早到晚,从日出到月上,双眼望穿,就是不见夫君的人影。不久,她因思夫过度,得病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就对婆婆说:“婆婆,我将不久于人世,你能答应在王坵桥码头为我建个亭吗?让它代我在桥边等着夫君回来。”
    婆婆满口答应,说:“你这般贤慧,孝敬公婆,我王家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为你建亭。望夫荣归乃你宿愿,亦我公婆所望。我王家富足殷实,建个亭子,有什么难呀?”
    第二天,婆婆就派人择日选址建亭。不久亭便建成了。儿媳抱病来到亭内焚香向苍天祈求丈夫早日归来。可是在第二天晚上,儿媳在甜蜜梦乡中见到了夫君,夫君把镌刻有“望夫荣归”的玉镯还给她。她没接,玉镯落在地上。等到家婢推门进她房间时,她已去世了。
    第三天,有两个身穿朝服的官员骑着快马来到了英才的家,向王父报信,告诉老人家,英才弃考投奔戚家军,在福清牛田的海涂与倭寇拼杀捐躯海疆。
    原来英才在进京赴考的路上恰巧遇到了三载同窗的同榜举人张纶。张纶是侯官县洪塘乡抗倭英雄张经的堂弟。
    张纶告诉英才:“前几个月,倭寇在福州四郊放火,南台、洪塘一带许多民房化为灰烬,而福建巡抚阮鹗却竭库存以求和,送给倭寇大量财帛,并派船运送。”
    英才听了怒火千丈,愤懑地说:“贤兄,这真是 ‘烽火连烧三万户,金花斜插五千倭’……”。英才的话还没说完,张纶就激动地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英才,今年我不准备进京赴考,决定投军抗倭。”
    英才本来就对赴考和仕途不感兴趣,见张纶要投军抗倭,正合他的心意,于是就急切地说:“张兄,我们去投奔你堂兄张经的抗倭军吧!”
    张纶悲切地说:“不!我堂兄张经虽然抗倭有功,却受朝廷奸佞诬陷,如今身陷囹圄,生死未卜。我们还是去投奔戚家军!”
    “戚家军,现在什么地方?”英才急切地问。
    “听说在浙江义乌。”张纶回答。
    “好!我们现在就去义乌。”英才斩钉截铁地说。
    说罢,两人一同奔往浙江,在义乌某地张王两人找到了戚家军的驻地,并见到了戚继光。戚继光见他俩是张经的乡人,二话不说地收下了他俩。过了几天,戚家军奉命开拔福建,在宁德横屿荡平倭寇巢穴。张纶和英才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地非常骁勇,得到了戚继光的嘉奖。后戚家军移师福清牛田,在牛田作战中,英才孤身与倭寇拼杀,寡不敌众,捐躯海疆,英年早逝。
    英才在投奔戚家军时,没有写信告诉父母和妻子,一是当时战事紧张,他身负刺探敌情重任,无暇写信;二是他弃考投军,怕父母、妻子知道后一定会生气,责骂他;三是他想在戚家军消灭倭寇后,他立了战功,荣归故里,给妻子一个惊喜,给王家一个荣耀。岂料,竟从此与家人阴阳永隔。
    王家建的亭子,儿媳曰:“望夫亭”。但王坵桥石刻铭镌“彩凤桥”,传是里人为王家媳妇名彩凤而起的桥名,桥旁建的亭亦叫“彩凤亭”。王坵桥今犹在,却已面目全非,而亭则在文革期间毁圮。
    1965年10月,福州闽剧团下乡在南屿文化宫演出期间,该团编导得知南屿王坵望夫亭的民间传说,决定将它搬上舞台,于是打算组织人员编写剧本。后因过了数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望夫亭编成剧本搬上舞台成了泡影。(■ 柳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