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浦有座“金乃厝”
内容更新时间:2012-01-17 16:22:07来源:闽侯乡音报

状如铜钱的下水道口。

“美人靠”。

竹间双鹿图。
闽侯的洽浦村,两面靠山,一面临江,唯一方便与外界交通的那面也筑有防洪堤,俨然一座“孤村”,人称“洽浦角”。但地理位置的偏隅却并不影响洪氏支族迁居于此生息繁衍。在宽广而厚重的历史海洋中竟也积淀出或闪或亮的几颗珠,“金乃厝”算是其中较大较明亮的那颗。
“金乃厝”位于洽浦村西南角,临近闽江,坐东朝西,纯木结构,占地3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如此宏大的两进院落式布局,在洽浦村43座老厝中只此一家。布局由前往后依次为门楼、前天井、左书院、第一主座并两边披榭、中天井、左右三开间厢房、第二主座并两边披榭、后天井、左右边房。其中门楼在历经多次水患后已倒塌,书院因其后人建新房亦已被拆除。两主座均面阔6扇5间,5柱进深,穿斗式木架构。三处天井均用石条铺设。
一百多年来,“金乃厝”历经水灾人祸等几度劫难,窗棂檐壁、门槛廊枋破坏已十分严重。但从残存的轩梁柱枋,雀替柱础间雕饰的人物故事,花鸟草虫,吉祥禽兽等精美图案,依然清淅可现它当年建造之初时的富丽堂皇、惟妙惟肖。特别有几处遗痕甚是可圈可点。
穿过前天井,来到第一主座,堂前有四扇窗棂,原本每扇都有一副精美的木雕画,如今只有最右边那扇还较好地保存着栩栩如生的《竹间双鹿图》:只见两只梅花鹿相依竹林间,体态优雅,四蹄舒展,一鹿正欣然回首,一鹿欲抬头啃竹,竹干挺拔有节,竹枝疏密有致,竹叶随风轻舞。你若凝神沉思片刻,便仿佛有“哗哗”林风四起,真叫人拍手叫绝。这不禁使人叹惜:若其它窗片亦在,联成一体,该是怎样一处美妙场景啊!跨过半米高的门槛,进到大厅,据其后人回忆,原本在大厅左侧的墙壁上曾挂有一块长约三四米宽约一米的白底黑字的大匾,上书“洪茂号”三个正楷大字,这是祖上在苏州从事商务的牌号,也是“金乃厝”家族由衰到盛,由盛到旺的重要见证。只可惜到解放后,这块匾却成了“金乃厝”后人“富农”身份的最有力证据。后人生怕牵连纷纷避之不及,最后只得将其销毁。历史总是经常和人们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
出主座,来到中天井。放置在东西南北角的四口积水缸格外引人注意,每口缸直径约一米,上淡黄色釉面,四面均刻画有大副金鸡报春、鲤鱼吐珠、鸡冠花,向日葵……各式彩色精美图案,在水光和阳光映衬下,金鸡奔走、鲤鱼翻跃,各式花、草、叶也恍如随风摇荡,怪哉,美哉!在天井西北角还散落着几墩练功石。
登上两级台阶就到了第二座的大厅。大厅左上方悬挂着本宅先高曾祖妣徐氏和其长子登灼公两人画像。据族谱记载,徐氏共生三子,次子名登英,别号即金乃,三子名登芝。当年金乃九岁时,父亡,母子四人相依为命。如此家境日后竟能创下这般家业不得不让人叹服。
继续前行,便到了后天井。抬头便会望见檐下一排凸出的木架构——“美人靠”。古代可怜的小姐们,足不出户,大好年华只能被深锁在那方寸之阁,常常倚靠檐下而望穿秋水。后天井的四角各有一个直径约一尺、圆形、状如铜钱的石块嵌于条石之中。这是何物?掀起一瞧,原来是老宅的排水通道,相当于现在的下水道。一个小小的排水通道都要设计得如此精巧,可见先人在建宅时是多么考究啊!
富贵与显赫从来都不是与身俱来的。起初亡父后的兄弟三人承先人之业而习农,生活极其艰辛。族谱记载:“值岁尽,家空无所有……往前街市斤肉以过岁,约明春还其值,屠者拒不肯,府君(金乃)耻之,兄弟相抱泣终宵”。后来,兄弟三人一起商议出路,决定弃农从商,其母力纺织,兄弟“托贸布业”。他们从亲友那里借来本金,金乃与三弟负责在家采办,老大驻守苏州负责销售。商道即人道。兄弟三人“接物以道,待人以诚,远近商贾咸乐归之,由是大获利益。不十年,里中称为富家焉” 。发达后的三兄弟仍“以勤俭为立家之本”,但对乡人“凡有困苦急难以实告者,所求无不得”。当然也建起了这座老厝。“仁而爱人”之心使三兄弟在里人中拥有极高声望,特别是在家中料理大部分工作的金乃更是名声远扬。也许这就是里人之所以称老宅为“金乃厝”的原由吧!到光绪辛卯年(1891年),金乃辞世,享年65岁。念其功德,朝廷赠其“武德骑尉”,又晋封“昭武都尉”,也算功德圆满了。秉袭家风,后人中其子示和,光绪丙子(1876年)科武举人;其孙正弗,军功五品衔;其曾孙心衡,文学士,曾任古田、永春两地知县。
此厝、此人、此家风,正是“金乃厝”此“明珠”发出的道道光,正如其大门上一楹联所言“服诗书而绵世泽,掇科甲而振家声”。(■ 洪见文)
“金乃厝”位于洽浦村西南角,临近闽江,坐东朝西,纯木结构,占地3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如此宏大的两进院落式布局,在洽浦村43座老厝中只此一家。布局由前往后依次为门楼、前天井、左书院、第一主座并两边披榭、中天井、左右三开间厢房、第二主座并两边披榭、后天井、左右边房。其中门楼在历经多次水患后已倒塌,书院因其后人建新房亦已被拆除。两主座均面阔6扇5间,5柱进深,穿斗式木架构。三处天井均用石条铺设。
一百多年来,“金乃厝”历经水灾人祸等几度劫难,窗棂檐壁、门槛廊枋破坏已十分严重。但从残存的轩梁柱枋,雀替柱础间雕饰的人物故事,花鸟草虫,吉祥禽兽等精美图案,依然清淅可现它当年建造之初时的富丽堂皇、惟妙惟肖。特别有几处遗痕甚是可圈可点。
穿过前天井,来到第一主座,堂前有四扇窗棂,原本每扇都有一副精美的木雕画,如今只有最右边那扇还较好地保存着栩栩如生的《竹间双鹿图》:只见两只梅花鹿相依竹林间,体态优雅,四蹄舒展,一鹿正欣然回首,一鹿欲抬头啃竹,竹干挺拔有节,竹枝疏密有致,竹叶随风轻舞。你若凝神沉思片刻,便仿佛有“哗哗”林风四起,真叫人拍手叫绝。这不禁使人叹惜:若其它窗片亦在,联成一体,该是怎样一处美妙场景啊!跨过半米高的门槛,进到大厅,据其后人回忆,原本在大厅左侧的墙壁上曾挂有一块长约三四米宽约一米的白底黑字的大匾,上书“洪茂号”三个正楷大字,这是祖上在苏州从事商务的牌号,也是“金乃厝”家族由衰到盛,由盛到旺的重要见证。只可惜到解放后,这块匾却成了“金乃厝”后人“富农”身份的最有力证据。后人生怕牵连纷纷避之不及,最后只得将其销毁。历史总是经常和人们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
出主座,来到中天井。放置在东西南北角的四口积水缸格外引人注意,每口缸直径约一米,上淡黄色釉面,四面均刻画有大副金鸡报春、鲤鱼吐珠、鸡冠花,向日葵……各式彩色精美图案,在水光和阳光映衬下,金鸡奔走、鲤鱼翻跃,各式花、草、叶也恍如随风摇荡,怪哉,美哉!在天井西北角还散落着几墩练功石。
登上两级台阶就到了第二座的大厅。大厅左上方悬挂着本宅先高曾祖妣徐氏和其长子登灼公两人画像。据族谱记载,徐氏共生三子,次子名登英,别号即金乃,三子名登芝。当年金乃九岁时,父亡,母子四人相依为命。如此家境日后竟能创下这般家业不得不让人叹服。
继续前行,便到了后天井。抬头便会望见檐下一排凸出的木架构——“美人靠”。古代可怜的小姐们,足不出户,大好年华只能被深锁在那方寸之阁,常常倚靠檐下而望穿秋水。后天井的四角各有一个直径约一尺、圆形、状如铜钱的石块嵌于条石之中。这是何物?掀起一瞧,原来是老宅的排水通道,相当于现在的下水道。一个小小的排水通道都要设计得如此精巧,可见先人在建宅时是多么考究啊!
富贵与显赫从来都不是与身俱来的。起初亡父后的兄弟三人承先人之业而习农,生活极其艰辛。族谱记载:“值岁尽,家空无所有……往前街市斤肉以过岁,约明春还其值,屠者拒不肯,府君(金乃)耻之,兄弟相抱泣终宵”。后来,兄弟三人一起商议出路,决定弃农从商,其母力纺织,兄弟“托贸布业”。他们从亲友那里借来本金,金乃与三弟负责在家采办,老大驻守苏州负责销售。商道即人道。兄弟三人“接物以道,待人以诚,远近商贾咸乐归之,由是大获利益。不十年,里中称为富家焉” 。发达后的三兄弟仍“以勤俭为立家之本”,但对乡人“凡有困苦急难以实告者,所求无不得”。当然也建起了这座老厝。“仁而爱人”之心使三兄弟在里人中拥有极高声望,特别是在家中料理大部分工作的金乃更是名声远扬。也许这就是里人之所以称老宅为“金乃厝”的原由吧!到光绪辛卯年(1891年),金乃辞世,享年65岁。念其功德,朝廷赠其“武德骑尉”,又晋封“昭武都尉”,也算功德圆满了。秉袭家风,后人中其子示和,光绪丙子(1876年)科武举人;其孙正弗,军功五品衔;其曾孙心衡,文学士,曾任古田、永春两地知县。
此厝、此人、此家风,正是“金乃厝”此“明珠”发出的道道光,正如其大门上一楹联所言“服诗书而绵世泽,掇科甲而振家声”。(■ 洪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