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的水西林氏家族
内容更新时间:2012-01-04 16:36:19来源:闽侯乡音报

三世重宴琼林。 林若野 摄

水西林明朝古街。 林若野 摄
在华夏的古老的理念中,有着根深蒂固的“重文崇儒”思想。自汉武帝发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唐宋明清的科举大兴,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余年,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言人,读书人垄断了中国的统治层,极盛时甚至能与“受命于天”的封建帝王相抗衡。他们不但在朝廷辅佐帝王治理天下,往往在民间凭借崇高的社会威望,引导人民的舆论,掌握地方的政策导向,真是威风凛凛,万人崇慕了!尚记得在幼年时,承欢于祖父膝下,就听他劝我等子孙读书,常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言。初时甚是不解,到后来年岁渐长,阅读丰富,方知此言出自宋真宗的《劝学文》。祖父不过乡间一介老农,漫说识文断字,就是普通话也不是说的很利索,竟也深悉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甚至为此拽上几句古文。读书人对中国影响之深远广泛可见一斑!而“诗书传家,世代簪缨”则更是历代读书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古有“四世三公”、“一门列侯”这等拥有着无上权利的家族,也有“龙王来借白玉床”、“珍珠如土金如铁”一般富可敌国的豪强之家。然而不论哪一种,终不能与淡静雅致“诗书传家”相媲美,较之于前两者的奢靡与显赫,后者的清新、悠远,仿佛更为中国的士人们所青睐,所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千百年来几成共识,富贵恃力者,如董卓、侯景等辈,甚至未及三世,就生死族灭;诗书传家以德育人的,虽可能一时衰败,但总能在一二代后,出现英才,重振宗族,使之绵延不绝。《曾国藩家书》教子一篇上说:“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惟书籍尚思买尔。”说得正是这个道理,细细品味,古训至今依然如醍醐灌顶,引人深思。
在闽侯县南屿镇,水西林氏宗族,正是 “诗书传家”的典型。水西林氏出自子姓,乃是殷商时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比干之子林坚一脉。相传商传至纣王时,朝政日非,天下诸侯因此皆有异心,比干屡次进谏,触怒了纣王,昏庸的纣王竟对比干言到:“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天生就能聆听万物,一直不信,今天正好把你的心剖出来看看。”遂将比干剖心。比干的夫人刚刚怀孕三个月,恐怕纣王危害,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思。后周武王伐纣,成功取代商朝,夫人带着儿子归顺周朝,武王以坚乃其母居长林而生,遂命其以林为氏。后传至八十一世孙林颖,因中原动荡,遂于永嘉二年,自豫州(今属河南)固始迁入闽中,林颖的次子林禄,字世荫,奉敕命担任晋安(福州)太守,乃举家居晋安,他一生匡扶晋室,先后辅佐了五位皇帝,还多次参与平定叛乱,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一直活到了八十三岁,死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再传至唐朝,林禄十六世孙林披时,其所生九子,俱任各州刺史,世称九牧林家,水西林氏既九牧林家长子林苇之后。
水西林氏的始祖林敬德,字文蔚,系“九牧林”长子端州刺史林苇八世孙,五代时,仕后周为官。不久,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敬德闻之,流涕叹息道:“臣事二主,岂可称为忠乎!”遂弃官归民,隐居于福州石井巷。宋开宝八年,敬德见南屿水西村山青水美、钟灵蕴秀,乃定居于此。自此,水西林氏一族遂世居此处,繁衍生息。
自始祖敬德公定居水西村后,水西林氏一族诗书传家,英才辈出,有天性纯善、乐善好施的林温;有事亲终老,方考取进士,力主抗金的林士衡;有善抚士民,令盗贼为之感泣,父子八进士的林畊。自宋至清,水西林氏考取进士者凡五十七名,真可谓是文风鼎盛,英才荟萃了。在这人文璀璨的群星之中,犹以明朝时的林春泽、林应亮、林如楚三父子及林如楚之孙林慎最为今人所注目,他们四人被称为“父子孙孙世进士”,更为难得的是林春泽父子三人不但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更深谙养生之道,父子三人,林春泽享寿104岁,林应亮享寿88岁,林如楚享寿83岁。这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真算的上是惊人的高寿了。还记得听老人说,“心无私者,方的长寿”。林春泽父子三人俱的长寿看来不但和养生有关,更可以从侧面看出他们都是心怀坦荡,光明无私的君子。
在水西林氏宗祠大厅的正中,有几块很具分量的牌匾,其中一块“三世重宴琼林”很是引人注意。众所周知,琼林宴始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是皇帝为殿试后中榜的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因赐宴多在琼林苑,故名琼林宴,后世沿之。新科进士们可以借着这次宴会,一睹天颜,陈诗御前,扬名天下,如果说得中进士是读书人一生的荣耀,那么参加琼林宴就是这个荣耀的顶点。而所谓重宴基本都是在初次琼林宴后一个甲子为当年中第的进士举办的宴会,能赴一次宴尚且不易,何况“重宴”,个人得此殊荣已是不易。而一门祖孙三代皆得此殊荣,在漫漫千百载的科举历史中,简直就属于凤毛麟角了!
走出宗祠,缓步来到林春泽的故居前,驻足门前,望着大门挂着的明兵部尚书赵彦书写的“六朝大老”匾额,看着廊上的青石鼓,不禁让人遥想当年古宅的威严气势。步入厅堂,穿过天井,映入眼中的是二座出廊六柱两层木结构楼,楼名“玉音”。玉音楼前,在村中老人林成乐的叙述中,一段尘封的历史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明末清初时,恰值清军入关,神州板荡,水西林氏二十三世孙林西维,留发不剃,长居玉音楼达二十年之久,昼夜著述,终成“耕稼集”十一卷。里人问及为何避居不出时,西维垂泪言到:“今天下鼎革,山河陆沉,国家为夷所占,天尚华夏,地属满清,吾一介书生,虽无力挽救社稷,唯义不臣清!”听罢故事,我禁不住为林西维的气节所倾倒,这是一个如“伯夷叔齐”一般的义士啊!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比干,看到了林敬德,先祖的余烈仿佛和他同在。与他相比,如洪承畴、范文程等辈真如地上云泥之比天上皓月,不值一哂了。也只有水西林氏这般诗书传家,忠义为本的宗族才能教导出这样的子弟。
临近黄昏,告别水西林!再次路过宗祠,在黄昏的余晖下,宗祠旁的小学和幼儿园相继放学了,看着这些水西林氏新一代的族人,心中一叹!水西林诗书传家的故事并未结束,未来也许在他们之中是否能诞生如以往一般旷世的英才呢?这一切都需要等待。(■ 本报记者 林若野)
古有“四世三公”、“一门列侯”这等拥有着无上权利的家族,也有“龙王来借白玉床”、“珍珠如土金如铁”一般富可敌国的豪强之家。然而不论哪一种,终不能与淡静雅致“诗书传家”相媲美,较之于前两者的奢靡与显赫,后者的清新、悠远,仿佛更为中国的士人们所青睐,所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千百年来几成共识,富贵恃力者,如董卓、侯景等辈,甚至未及三世,就生死族灭;诗书传家以德育人的,虽可能一时衰败,但总能在一二代后,出现英才,重振宗族,使之绵延不绝。《曾国藩家书》教子一篇上说:“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惟书籍尚思买尔。”说得正是这个道理,细细品味,古训至今依然如醍醐灌顶,引人深思。
在闽侯县南屿镇,水西林氏宗族,正是 “诗书传家”的典型。水西林氏出自子姓,乃是殷商时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比干之子林坚一脉。相传商传至纣王时,朝政日非,天下诸侯因此皆有异心,比干屡次进谏,触怒了纣王,昏庸的纣王竟对比干言到:“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天生就能聆听万物,一直不信,今天正好把你的心剖出来看看。”遂将比干剖心。比干的夫人刚刚怀孕三个月,恐怕纣王危害,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思。后周武王伐纣,成功取代商朝,夫人带着儿子归顺周朝,武王以坚乃其母居长林而生,遂命其以林为氏。后传至八十一世孙林颖,因中原动荡,遂于永嘉二年,自豫州(今属河南)固始迁入闽中,林颖的次子林禄,字世荫,奉敕命担任晋安(福州)太守,乃举家居晋安,他一生匡扶晋室,先后辅佐了五位皇帝,还多次参与平定叛乱,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一直活到了八十三岁,死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再传至唐朝,林禄十六世孙林披时,其所生九子,俱任各州刺史,世称九牧林家,水西林氏既九牧林家长子林苇之后。
水西林氏的始祖林敬德,字文蔚,系“九牧林”长子端州刺史林苇八世孙,五代时,仕后周为官。不久,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敬德闻之,流涕叹息道:“臣事二主,岂可称为忠乎!”遂弃官归民,隐居于福州石井巷。宋开宝八年,敬德见南屿水西村山青水美、钟灵蕴秀,乃定居于此。自此,水西林氏一族遂世居此处,繁衍生息。
自始祖敬德公定居水西村后,水西林氏一族诗书传家,英才辈出,有天性纯善、乐善好施的林温;有事亲终老,方考取进士,力主抗金的林士衡;有善抚士民,令盗贼为之感泣,父子八进士的林畊。自宋至清,水西林氏考取进士者凡五十七名,真可谓是文风鼎盛,英才荟萃了。在这人文璀璨的群星之中,犹以明朝时的林春泽、林应亮、林如楚三父子及林如楚之孙林慎最为今人所注目,他们四人被称为“父子孙孙世进士”,更为难得的是林春泽父子三人不但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更深谙养生之道,父子三人,林春泽享寿104岁,林应亮享寿88岁,林如楚享寿83岁。这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真算的上是惊人的高寿了。还记得听老人说,“心无私者,方的长寿”。林春泽父子三人俱的长寿看来不但和养生有关,更可以从侧面看出他们都是心怀坦荡,光明无私的君子。
在水西林氏宗祠大厅的正中,有几块很具分量的牌匾,其中一块“三世重宴琼林”很是引人注意。众所周知,琼林宴始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是皇帝为殿试后中榜的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因赐宴多在琼林苑,故名琼林宴,后世沿之。新科进士们可以借着这次宴会,一睹天颜,陈诗御前,扬名天下,如果说得中进士是读书人一生的荣耀,那么参加琼林宴就是这个荣耀的顶点。而所谓重宴基本都是在初次琼林宴后一个甲子为当年中第的进士举办的宴会,能赴一次宴尚且不易,何况“重宴”,个人得此殊荣已是不易。而一门祖孙三代皆得此殊荣,在漫漫千百载的科举历史中,简直就属于凤毛麟角了!
走出宗祠,缓步来到林春泽的故居前,驻足门前,望着大门挂着的明兵部尚书赵彦书写的“六朝大老”匾额,看着廊上的青石鼓,不禁让人遥想当年古宅的威严气势。步入厅堂,穿过天井,映入眼中的是二座出廊六柱两层木结构楼,楼名“玉音”。玉音楼前,在村中老人林成乐的叙述中,一段尘封的历史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明末清初时,恰值清军入关,神州板荡,水西林氏二十三世孙林西维,留发不剃,长居玉音楼达二十年之久,昼夜著述,终成“耕稼集”十一卷。里人问及为何避居不出时,西维垂泪言到:“今天下鼎革,山河陆沉,国家为夷所占,天尚华夏,地属满清,吾一介书生,虽无力挽救社稷,唯义不臣清!”听罢故事,我禁不住为林西维的气节所倾倒,这是一个如“伯夷叔齐”一般的义士啊!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比干,看到了林敬德,先祖的余烈仿佛和他同在。与他相比,如洪承畴、范文程等辈真如地上云泥之比天上皓月,不值一哂了。也只有水西林氏这般诗书传家,忠义为本的宗族才能教导出这样的子弟。
临近黄昏,告别水西林!再次路过宗祠,在黄昏的余晖下,宗祠旁的小学和幼儿园相继放学了,看着这些水西林氏新一代的族人,心中一叹!水西林诗书传家的故事并未结束,未来也许在他们之中是否能诞生如以往一般旷世的英才呢?这一切都需要等待。(■ 本报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