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源里龙岭碇步桥
内容更新时间:2011-12-26 15:51:06来源:闽侯乡音报
龙岭碇步桥。
闽侯县荆溪的关源里群山环抱,只在西面隔断开一个不大的缺口,形如一个天然的“瓮”。“瓮”中常年不受外界侵扰,十分隐匿安定,古时四方的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灾祸便纷纷迁居于此“瓮”中生息繁衍。
“瓮”的东南面有一道山岭,称为龙迹山。据唐代林谞记载:唐广德年间(763~764年),一日清晨,忽云腾雷震,有飞龙自地出,骤雨如注,其迹遗石上数寸许,是岁大丰,遂名其地龙迹山,也就是龙岭。在龙岭的山脚下缓缓地淌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溪,名曰龙岭溪,其上便有一座龙岭碇步桥(如图)。
碇步桥东西横跨于溪上,每个碇由两块两尺见方的长方体花岗岩拼对而成,两两相抱且拼接得十分紧凑,接缝处只现一条细细的线,像是由一块大石劈成的。36个碇墩“一”字排开,近看如一副龙脊横卧于溪上,远观更似一条白龙正跃溪而过,蜿蜒舞动溅开朵朵水花。
这龙岭碇步桥虽建造年代不详,但在关源里里人中却流传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据传碇步桥是古时关源里里人通往福古驿道的便捷之路,为里人共同建造。在建造之初,碇为单块,但奇怪的是不论石块多大,挖埋多深,每到汛期碇步桥总是轻易就被冲毁。这一天十里八村的人又聚集在此商议对策,他们相互或埋怨、或责备、或争论,简直乱成一锅粥。正当时,从南边古道飘飘悠悠来了一位化缘老僧,见这儿纷扰不休便凑上前旁听。在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老僧沉思片刻后便仰头哈哈大笑起来。里人的争论被老僧的笑声所打断,纷纷上前询问原由。老僧信誓旦旦地说“老衲有办法了。你们只要按我说的去做保证不会再被冲毁了。”里人将信将疑,但又别无选择,只好按老僧说的做了。老僧要求他们把原来的碇由单块变成两块拼对,做到紧紧相接浑然一体,而且碇的挖埋必须由不同村的人组合来完成;碇的数量也有严格规定,得刚好36墩。完工后老僧便拂袖扬长而去。到了这年汛期来临,这桥竟然真的纹丝不动,安然无恙了。里人个个惊呆得哑口无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都摸不着头脑。后来有人悄悄找到那位老僧询问,老僧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缘故:做任何事贵在团结一心!你们自相埋怨如散沙,修桥难免相互推委,应付了事,哪有不被冲垮的道理,碇的挖埋必须由不同村的人组合完成就是为了防止这点。36个墩就像关源里大小36个自然村,每碇两两拼对就像你们各村之间相亲如兄弟,我是希望你们团结一心,相互帮扶,这样才能富庶久安啊!话传回乡里,里人恍然大悟,从此和睦相亲。
多少年来,龙岭碇步桥默默地刻画着光阴的留痕。后来在碇步桥的旁边,里人集资建起了高大的水泥桥,龙岭碇步桥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偶尔有果农走碇步桥到溪中挑水灌溉。龙岭碇步桥终于可以卸下沉沉的负担,开始静静享受溪水的清甜碧澈,山岭的脆竹婆娑,关源大地的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