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窑装上“防护罩”
内容更新时间:2011-12-26 15:49:45来源:闽侯乡音报
保护棚下可见保存完好的窑墙。冯立森 摄
从山脚直通山顶的保护棚。冯立森 摄
本报讯12月21日,沿着美丽的大樟溪前行,记者来到南屿镇的碗窑山,一眼望去满山遍野的匣钵、残瓷器,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天蓝色的保护棚从山脚直通山顶,这是为保护去年发掘出土的重要龙窑遗址安装的防护罩。
碗窑山龙窑遗址,位于南屿镇双龙村。窑址从山顶一直延续到山脚。每次下雨,雨水会顺着窑址倾泻下来,可能破坏窑址已经显露出来的土层和结构,尤其是窑墙较高,被雨水冲刷或者浸泡都很可能会倒塌。而本次给窑址安装的钢结构屋面保护棚,就是为了预防以上情况发生。
据了解,去年,由于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福(福州)—永(永泰)高速公路拟穿过宋代窑址南屿碗窑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碗窑山窑址考古发掘队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发掘中,他们发现了碗窑山上4条宋代龙窑,出土了千余件文物,其中一条窑底坡度达35°,是目前国内已知宋代龙窑中窑底坡度最大的。每条龙窑保存大部分窑炉遗迹,包括窑墙倒塌堆积、窑门、护窑墙、窑旁工作平台等。在一处山上发现如此相对集中又保存较完好的宋代窑址,不仅在我省的窑址考古中是首次,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据悉,古代福建有三大块窑区,福州当时作为福建最重要的外销瓷产地、港口,体现着闽江下游地区陶瓷文化。而碗窑山窑址是近年来我省发现规模较大的龙窑遗址,龙窑群毗邻大樟溪,烧制好的货物,直接从大樟溪沿水路运到福州港出海,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州在南宋时期手工业经济尤其是私人制瓷业的繁荣。碗窑山窑址,完整生动地保存下当时古老的传统制瓷工艺,对于研究当时制瓷业发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