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古老行业的再兴

内容更新时间:2011-12-06 18:37:23来源:闽侯乡音报

 
现代“典当”。  林若野  摄
 
       最近有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三坊七巷,看到了一座描绘旧社会典当情形的雕塑:高高的柜台后,一位戴着花镜的当铺掌柜,手举算盘,气定神闲;柜台下,一个穷人捧着包裹来典当,历经沧桑的脸上露出的表情,半是凄苦半是希冀。我在一旁凝视许久,心中不禁感慨:旧社会的当铺,虽然有盘剥穷人、高利放贷之实,但又确为不少家庭困苦和资金周转不灵的人们解了燃眉之急。黑格尔说:“存在既合理。”典当业在华夏可以存在几千年之久,看来真是有其独到之处了。
        典当文化在华夏真可谓历史悠久。最远有记载的典当行为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到了成都,生活很是贫困。两人十分愁苦,就将身穿的名贵的皮大衣拿去和一个叫阳昌的商人换了酒喝,很是过了几天欢乐的日子。直至东汉末年,甘陵相刘虞打算将受到的赏赐典当给异族,结果屡次被公孙瓒所劫掠。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典当”二字连用并加以记载。
        真正意义上的当铺出现在大分裂的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势力极大,天下遍布佛寺,寺院经济空前发达。于是,一些寺院就开始安排僧人专职从事典当活动,将多余的钱外贷,从而进一步积聚寺院财富。典当机构设于寺内仓库之中,统称为“寺库”,此即为我国典当机构最早的名称了。到了唐朝,典当行业更加兴旺,甚至进入了文人骚客的日常生活中。李白的将进酒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生动的记录了他要“典马换裘,与友共饮。”的情景。
        话至此处,作为一个闽侯人,就不免要查查闽侯的典当历史了。据闽侯县志记载:闽侯的典当业历史悠久,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主要以“当铺”、“代当”、“估衣庄”三种形式存在,犹以“代当”最为普遍。代当即是规模小的当铺,与大的当铺均有业务联系,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即会将铺子中的抵押品转当融通,从而获得资金周转。至民国22年,闽侯典当业进入全盛时期,共有“代当”店27家。其中以与福州市内“允孚”当铺挂钩的“唯大”、“恒记”两家最为有名。到民国27年,闽侯典当业开始衰退,从事典当行业的店铺萎缩至14家。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相继停办,几近绝迹。
      “虫吃鼠咬、光板没毛、破面烂袄一件儿”这是电视剧《大宅门》里,男主角白景琦带着自己的皮袍到当铺典当的时候,当铺掌柜吆喝的一句话。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皮袍成了别人嘴里的“破面烂袄”,白景琦却无可奈何,只好自嘲一句:“咳!谁叫爷急等着钱用呢!”这一幕,让观众在憋着笑的同时也对旧社会当铺的黑心留下了深刻印象。旧社会的老百姓都认为去当铺典当物品十有八九赎不回来,上当铺便是吃亏,“上当”一词便因此而来。固有的观念导致人们对当铺的恶感极其强烈。终于在文革中,这种厌恶来了一次集体的大爆发:“旧有当铺在人们的一致讨伐下,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斗转星移,世事如梦。在消亡了三十余年之后,典当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复兴,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除了招牌上那永远不变的大大 “当”字外,仿佛一切都不同了:宽敞明亮的店堂代替了昏暗阴深的大堂,买卖平等、诚信互利的交流代替了高高在上、欺瞒耍滑的讹诈。多种多样的业务开展也代替了单一的当、赎、买、卖。今天,古老典当业正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它独有的功能和作用,在华夏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焕发着新生。(■ 林若野)